|
发表于 2013-9-17 21: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hf1974 于 2013-9-17 21:07 编辑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3-9-17 12:37
首先我觉得根据二系来判断是否客机并不严谨,DF4D也是橡胶堆旁承,难道他是货机吗?
其次我觉得东风4的首台 ...
如您所述,可能不是很严谨。
不过东风4D是在提速背景下迅速开发出来的,据说从下达任务到第一台出来才花3个月时间,这是在大量已有成熟技术上堆起来的。说起真正的改变,也许是它那个关键的滚动抱轴承(NHK的)。要知道它的16V240ZJD柴油机80年代跟里卡多就研制成功了,到96年才派上用场。东风4D我记得是平道上拉20辆跑157公里,上不去了,轴悬式结构注定不行的。
我个人认为,DF4D机车照样是个应急产品。因为DF11产能严重不足,戚墅堰机车工厂定位修理工厂,制造能力显然不比资阳,大连。所以您说它仍然使用橡胶旁承技术,因为这非常成熟,技术风险很小。你让它专门搞软2系弹簧,大连也不可能3个月就出车。
还回到4B的话题上来,前面诸位大神所述的理由并不能使我信服。
按照功率来区分机车型谱是传统的分类方法。客运要求是功率不用大,速度要快。液力传动当时具有绝对优势,液力传动机车工厂(27,四方,戚墅堰)对电力传动机车工厂是3VS1,大连是电力传动一根独苗。
当时2700马力的北京型机车完全可以担当客运的任务(还有东方红3),当时的内燃货机是什么呢?是什么呢?是什么呢?您会说东风吧。东风1是直-直传动机车,以我们当时超英赶美的决心以及直流传动的弊端,如果东风1要是能真正满足当前及远景货运要求,那东风4根本没有研制的必要。
至于东方红4等机车,5000马力只是说说而已,你看16200柴油机的使用结果就清楚了,所以东方红4并没有造几台,好像是造了5台吧(不确定)。东风4当时可是号称小时功率4000马力的,标定3600,装车3300。当时客车普遍13-14辆,用东风4拉客车,想跑180吗?当时特快列车也不到100KM/h。客车的不断加挂是从90年代开始的,16,18,20,22,23,24...甚至编过25辆。在90年代的需求下,东风11的预研制显得相当成功。即使这样,要使大列空调列车跑160,也得双东风11牵引。
综上所述,我还是坚决认为东风4机车是用于货运,而且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我们并没有见到橘子拉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