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0 12: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3 大学时代
高中毕业后,我离开家乡济南去了青岛读大学。在随后的四年中,我开始不断地在两地之间393千米的胶济线上奔波,每年至少四个来回,那时这条铁路线上可以说充满了我离家时的惆怅与回家时的兴奋。
也就是在那四年间,中国铁路开始了变革之路,最为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1997年4月1日进行的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在火车速度提高的同时,火车的车次、车票与售票系统也发生了变化,使用了几十年的硬板票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软纸票所取代。可惜的是那时我还不是一个火车迷,那些记录了这段历史的火车票大多都已经遗失,只有两张因为被用作了书签而幸运地保留了下来。不过从这仅有的两张车票已经能够看出当时铁路的一些变化,相隔不过半年,同样距离的两张车票的有效期就缩短了一天,说明了铁路的提速;而条形码的变化则说明了售票系统的升级。
由于时代久远,我已经记不清这两张车票的购买以及乘坐经历,只能从票面上的时间判断出一张是我大四国庆节假期结束后返校时的车票,另外一张是我硕士面试结束后经济南返校时的车票。
车票上的这两趟火车都曾经是胶济线上的经典列车。619次是一趟夕发朝至的列车,晚上十点多从济南出发,早上五点多到青岛,不到400公里的路程需要7个多小时,在当时看来都是够慢的,虽然这主要是为了拖延时间,以便让到发时间都比较好,但对于我们这些选择硬座的乘客,这只能增加旅行的辛苦,而我不辞辛苦地选择这趟火车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它的票价比较便宜。这很容易从两张车票的票价中看出来,就算买学生票都可以比空调特快便宜10块钱,而10块钱当时差不多够我两天的伙食费了。
另外一张车票中的游201次列车就是当年曾经在胶济线上叱咤风云的“齐鲁号”,不过这时它已经开始有点英雄迟暮,虽然车次还是特快的车次,绰号也还是那个绰号,旅行时间也还是差一分钟四个小时,但是票价已经是二档折扣的票价,要比正常的票价便宜7块钱。想当年,我刚刚上大学的时候,它不但执行标准的新空调特快票价,还不肯发售学生票呢。
我可以说是全程目睹了齐鲁号的这个变化,因为四年间往返济青两地我乘坐得最多的还是这趟齐鲁号。在我离开青岛后,“齐鲁号”又几经沉浮,经历过胶济铁路改造时的低谷,旅行时间延长到了6个半小时;也经历了胶济客专完成后的短暂辉煌,旅行时间缩短到了3个小时,不过随着2007年胶济线动车组的开行一切都已成为了往事。
[ 本帖最后由 sdfrog 于 2012-5-20 18:2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