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eidelberg

沟海复线,秦沈沈山运用,高速铁路通信及列控系统,东北动车组通通一勺烩,页页有精华!

 关闭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10-12 16: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秦沈的动车能给谁呢?还是仅限于沈阳、长春、哈尔滨。。。
如果沟海不改造,大连的车能否上秦沈?
如果仅限于沈、长、哈的话,是否还需要40列的动车?:lol:lol:lol
发表于 2006-10-12 16: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ehorse 于 2006-10-12 14:43 发表


我说的胶济线改造土建工程是包括新建双线线路187km(包括路基、桥涵、沿线站场)这些大工程,不是挖沟埋信号线这些小工程。44亿是包干使用,所有工程全部都算在内的,其中甚至还包括新建线路的征地拆迁费用。 ...


你说这个和我说的不冲突啊,正是因为土建工程是为电气化改造和信号共同服务,才节省土建成本啊。404公里挖沟埋信号工程不小!并且肯定伴随晚点,一般改造,明年的提速建立在今年的晚点基础上.........还好,忍了,但明年的信号系统降级建立在今年的晚点基础之上算哪门子道理??

退一万步讲,在客运专线普及之前,能有多少动车组需要上秦沈出关??Liaus有个专门的帖子分析沈阳,正常来说,应该是2列对开,最多不超过3列。把长春,哈尔滨,大连都算上,上秦沈的动车16列,还是乐观估计。此外,TVM430成本的降低是必然的,500W是最开始的进口价格,接下来很多外围可以国产,法国也会降价。

京沈未来肯定有高速吧,OK,那么你觉得在秦沈上改好还是新建线路好........呵呵,他肯定还是改造。此外秦沈的标准还是很高的,信号不用改就满足需要,线路只需解决盘锦附近的弯道和削弱锦州以南的坡度就可以。
没人说有道渣就不能上300。西班牙300等级高铁是有道渣。目前全世界旅行速度最高的巴黎--布鲁塞尔高铁,旅行速度接近300(前段时间有个排名,印象中是292km/h),也是有道渣。

我觉得你特别喜欢最新最好的技术,但有些时候现实不需要,有些时候则是无奈,但不代表不采用最新的技术就不可行。

[ 本帖最后由 herroyuy 于 2006-10-12 17:29 编辑 ]
发表于 2006-10-12 17: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iang0415 于 2006-10-12 16:50 发表
未来秦沈的动车能给谁呢?还是仅限于沈阳、长春、哈尔滨。。。
如果沟海不改造,大连的车能否上秦沈?
如果仅限于沈、长、哈的话,是否还需要40列的动车?:lol:lol:lol



问题是,沈阳,长春,大连,哈尔滨之间跑的动车都不用上秦沈,不需要考虑安装TVM430。

在客运专线网普及之前,沈,哈,长,大上秦沈的动车狠有限。动车上了之后,京,沈,哈,长,大之间的普通特快就更少了,即使东北进沪有个别列车提升为特快,跨越山海关的希望也不大,现有的机车运用就OK。

其实我觉得哈尔滨--北京的动车,以200的速度等级开起来意义不大,算上停站,部分瓶颈点(狼窝铺,昌图),单程8小时就够牛了,大白天坐8小时高价动车,显然竞争力不够强。哈尔滨-北京太适合跑200等级夜车了,沈阳就不行,呵呵,整个快速夜车就到头了。
发表于 2006-10-12 17: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哈局哈段0316 于 2006-10-12 09:20 发表
现在的秦沈线跑很多120KM/H以下的车是无奈之举吧,首先老京哈线肯定是饱合,客货不分,最后让兩方面都受影响,秦沈的定义就是客专,但沒办法,很多南下车,除了三进的部分达到160KM/H外,其余都是100-120KM/H的车 ...


嗯,沟海需要复线,但也需要等待。提上日程的哈大客运专线,到今天还没开工吧,呵呵,咱们只能慢慢等。
另外就是,高铁建设目前最希望才去融资方式,显然,东北经济不行,找钱难啊。

03年的样子,车迷聚会送大同厂张哥,当时路局车迷gree拿出来一张沈局未来5年还是15年线路计划来着,看上去那个美啊...........好像一条都没实现。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10-12 17: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6-10-12 17:08 发表



问题是,沈阳,长春,大连,哈尔滨之间跑的动车都不用上秦沈,不需要考虑安装TVM430。

在客运专线网普及之前,沈,哈,长,大上秦沈的动车狠有限。动车上了之后,京,沈,哈,长,大之间的普通特快就更少 ...

我指的是东北城市上秦沈的动车,而不是沈、哈、长、大之间的动车。显然,能开的动车数量有限。至于大连的车能否上秦沈,还是个未知数。。。:lol:lol:lol
发表于 2006-10-12 17: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iang0415 于 2006-10-12 17:33 发表

我指的是东北城市上秦沈的动车,而不是沈、哈、长、大之间的动车。显然,能开的动车数量有限。至于大连的车能否上秦沈,还是个未知数。。。:lol:lol:lol


十分有限。很多老百姓还没适应空调价格呢,呵呵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10-12 17: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短期内,秦沈开不了40列动车。。。:lol:lol:lol
发表于 2006-10-12 18: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1篇论文和另外一篇论文的摘要,关于有道渣和无道渣的优劣比较以及适合使用范围。
第一篇是Pandrol公司的技术指导,全文大部分如下
Slab track evolves to meet operators' expectations
by David Rhodes, Director - Technical Development, Pandrol Limited
Reprinted from Railway Gazette International

........... Several major projects, including the Taipei - Kaohsiung high speed line in Taiwan, HSL-Zuid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second phase of Britain's Channel Tunnel Rail Link will incorporate substantial lengths of non-ballasted track.
Despite the high initial costs, non-ballasted track forms have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in requiring little or no maintenance to retain a high quality of geometry over many years.  As railway engineers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cycle costs, they are able to assess more objectively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non-ballasted against ballasted trackwork.  Conventional ballasted track is still used in almost all new construction, because it does have som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particular, the ballast provides a means of adjusting track geometry, during both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perations, and it provides a degree of elasticity in the track structure.
The key to a successful slab track design is providing elasticity and adjustability in a practical and economical way, despite the inherently rigid nature of the concrete slab.


pThe most widely used form of slab track for high speed lines uses prefabricated, pre-stressed units, typically 5m long, laid on a slip-formed base slab with a cement-asphalt mortar interface layer.p
pAlmost all Japanese and Italian high speed lines built since the early 1980's have used this technique.  It allows for most of the adjustment that is required when the track is being built, and provides some flexibility in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pre-cast unit and the concrete poured in situ.  With this type of track, sufficient extra resilience can be obtained with a conventional rail pad.  In tunnels, only a small amount of maintenance adjustment is required, and this can be achieved with minor modifications to the rail fastenings.  On elevated structures especially in the seismically-active areas where the design is most used, it is usual to mount the rail fastening on a baseplate, which provides almost unlimited vertical and lateral adjustment possibilities (Figure 1).
  
Figure 1 - Where the Japanese shinkansen run through seismically-active areas, a baseplate-mounted rail fastening allows almost unlimited adjustment

Another design, used on high speed, conventional main line and urban railways, makes use of twin-block sleepers or sleeper blocks set into rubber 'boots' recessed into the base slab.   This provides additional elasticity, and makes it possible to use a standard concrete sleeper rail fastening.  When used on high speed track, some additional adjustability may be needed in the rail fastenings.  Most French high speed lines use conventional ballasted track, but where non-ballasted track is used, such as in long tunnels, this has been the preferred system.  Other applications include the Channel Tunnel and the Oresund Link (Figure 2).
  

Figure 2 - The Oresund link tunnel uses a trackform with twin-block sleepers recessed into a base slab.
  
  
This results in a rigid interface between the pre-cast units and the in situ concrete.  The interface can fail when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s, and is vulnerable to damage by water ingress.   Various ideas have been tried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including treatment of the pre-cast concrete surfaces and the use of very elastic fastenings (Figure 3).   These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provide very effective slab track designs for transit systems, but the proliferation of Rheda track design variants in Germany is an indication of the inherent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making this design work on high speed lines.  

Vibration
Where railways - whether Metros or high speed lines - run on slab track in urban areas, it may be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noise and vibration.  With conventional track, the ballast helps to reduce vibration transmission and absorb airborne noise.  With concrete track, extra mitigation measures may be need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absence of ballast.  This typically requires low-stiffness supports under the rail (Figure 4).  The elasticity that can be provided is limited by the amount of rail 'roll' and hence dynamic gauge widening, that can be accepted on curves.  Metro networks typically set this limit between 4mm and 7mm, but high speed lines may have much tighter tolerances.


Figure 5 - Non-conventional rail fastenings, which support the head rather than the foot of the rail, can help to prevent the transmission of very low frequency vibration.  In general, slab tracks require a low frequency dynamic stiffness of 50 to 100 MN/m to ensure good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r about 30 MN/m for Rheda systems), but less than 20 MN/m for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vibration isolation. .................
Non ballasted tracks are here to stay.  The challenge to track designers is to make such tracks economical to build, environmentally acceptable, and true to the operators' expectations of minimal long-term maintenance requirements.

第二篇是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教授写的论文的摘要。
Coenraad EsveldProfessor of Railway Engineering, TU Delft
The major advantages of slab track are: low maintenance, highavailability, low structure height, and low weight. In addition, recent life cycl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rom the cost point of view, slab tracks might be very competitive(强调,从长期维护开销算,无道渣轨道可能会更有竞争力).Experiences in high-speed operation have revealed that ballasted tracks are more maintenance intensive. Inparticular, due to churning up of ballast particles at high-speed, serious damage can occur to wheels and rails,which is of course prevented in the case of slab track.In the paper various non-ballasted concepts are discussed and some considerations are made in relation to lifecycle cost for high-speed track

很清楚可以看到,无道渣轨道的最重要的优势是 维护需求非常小,但在技术方面和有道渣相比,没有什么优势。
相比有道渣轨道
无道渣轨道优势是:维护小,甚至一段时间内免维护,长远投资可能划算。
                                    其他优势........有些找茬,并不狠重要,比如提到的建筑结构高度低一些,重量轻一些,不会把小石头卷起来砸到花花草草..............
无道渣轨道劣势是:前期投入很高
                                    灵活度非常小,相关调教必须在建设期间完成,只在关键链接处提供有限调整并花费很大。
                                    而有道渣轨道建成后改造和调整非常方便,灵活度很大,风险小。
                                    容易受到渗水和进水破坏,链接点容易被负载破坏。
                                    噪音大
                                    容易在一定频率下引起共振,不能吸收震动。

文中提到了目前无道渣轨道应用例子,主要适合使用在维护困难的地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隧道还有多桥梁的地方。其他多数地方,仍适合使用有道渣轨道。根本不是无道渣更适合跑高速...............文中举例说明,法国绝大多数是有道渣,只在隧道中使用无道渣。德国最新的高速铁路仍然是有道渣轨道,目前德国无道渣轨道技术存在"与生具来"(文中原话)的难度将其使用在高速铁路上。(日本无道渣轨道使用狠广泛,不知道是不是日本比较有心得)

此外,中标西安--郑州高铁无道渣技术设备提供者,德国Züblin公司也提到,未来15年,全球有12000公里高铁建设需求,其中1/3需要无道渣轨道。要注意,这是一个靠无道渣吃饭的,极力推崇无道渣技术的公司,但即使是他们仍然认为只有部分铁路需要无道渣轨道,这足以说明问题了。至少秦沈将来在有道渣基础上改300没有问题,反而因为多平原,并且国内劳动力廉价,维护费用大大降低,使用有道渣更好,更何况适合使用的部分桥梁,秦沈使用的正是硬连接,无道渣技术。

[ 本帖最后由 herroyuy 于 2006-10-12 19:07 编辑 ]
发表于 2006-10-12 22: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6-10-12 07:57 发表


凭什么认为俺是旧思维..........抗议,呵呵。你听谁说"人家国家旅客列车都不怎么运用机车+车辆的方式"?!
OK,我来问个动车最多的德国的一个比较准确的数目,已经发电子邮件给一位德国朋友,在德 ...


难道欧洲真有这么多机车在高铁线路上跑?不可思议,它们怎么解决机车大轴重对高速轨道的破坏作用的?德国工程师反复向铁道部强调轴重控制的重要性,这也是铁道部引进的动车组全部选择分散动力技术的原因之一。我不反对在普通线路上搞一些200km/h高速机车,但对于高速铁路尤其是无碴轨道高速铁路,还是少上为宜,除非把机车轴重控制在17吨以内,否则大量轴重20多吨的机车把轨道压坏了,高速车跑不到300km/h了更不划算。

铁道部搞高速机车+客车估计也就是考虑到部分客车要跨线运行到一些非电气化区间。同等速度下认为动车组“一定”比机车+客车的方式贵就是旧思维,是传统观念问题。座席动车组每天运用可以超过16个小时;长途动车组运行时间在8-12个小时之间的可以使用坐卧两用车厢,除夕发朝至车次外在开行一些短途坐席车次8-4个小时,平均每天运用时间暂算成16个小时;长途卧铺动车组运行时间在12-18个小时之间的车次,只需配备2列对开,平均每天运用时间暂算成15个小时;更长的线路还没考虑,这样算下来,每天可以牵引设备的时间利用率就超过60%。现在的机车平均利用率又这么高吗?我没有具体数据,但看看京沪线上牵引ZT的DF11G,除了一两台白天出来牵引沪宁城际车外,其余的白天都在睡大觉,平均利用利用率从时间上看都不到50%。在速度等级、车体内饰等级、装备的牵引功率数都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动车组的形式与机车+客车的形式,怎么能谈得上运用动车组就比运用机车更贵呢?机车+客车之所以便宜就是认为机车的时间利用率可以多一些,但当客运专线建成后,客车班次大大增多,初步呈现公交化趋势的时候,动车组只要运用方式合理,自身牵引能力的利用率从时间上看应该比机车+客车更高。已经到了破除动车组“高贵”形象的时候了,我们期待国产化、平民化的动车组。

[ 本帖最后由 yehorse 于 2006-10-12 22:02 编辑 ]
发表于 2006-10-12 22: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6-10-12 08:17 发表


你的想法狠先进:)
这里的情况是,短途城际公交化,并且有独立的线路,跑的正是140-160的动车组,短途嘛,动车组优势明显。他们的针对性正如你设想的,非常明确。以斯德哥尔摩,科隆为例,沈阳为比喻:)
...


最后一句话,秦沈线信号系统——准确地说是TVM430——法国高铁正在使用的信号系统——能够支持300km/h的车速,这一点我从没否认过啊。
发表于 2006-10-12 22: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哈局哈段0316 于 2006-10-12 09:20 发表
现在的秦沈线跑很多120KM/H以下的车是无奈之举吧,首先老京哈线肯定是饱合,客货不分,最后让兩方面都受影响,秦沈的定义就是客专,但沒办法,很多南下车,除了三进的部分达到160KM/H外,其余都是100-120KM/H的车 ...


沟海复线在哈大客专通车前肯定会建好,现在单线还能凑合用一段时间。

不过你说秦沈线车站修的离城市较远的目的是为了让秦沈线上的车一站直达显然是原因和结果搞颠倒了。秦沈的部分车站安排的确实有问题,也算是秦沈线的一大败笔。这个问题以前讨论过很多次,有铁路部门自身的原因也有沿线地方政府的原因。据秦沈线设计资料所述秦沈线跨线客流占85%以上,所以沿线车站设置较少,站间距很大。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在跑京沈区间的高性能动车组当中选择一些班次增加秦沈线上的停站次数,甚至来个秦沈线上站站停的京沈动车也不错。

[ 本帖最后由 yehorse 于 2006-10-12 22:15 编辑 ]
发表于 2006-10-12 22: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edbee 于 2006-10-12 12:00 发表

动拖车数量比还是大一点好,内装奢侈了,另外200-250的转向架也奢侈了。
用作短途站站停慢车的,座位还可以加密

还是重新做的好

不知铁道部有没有上低速动车的计划?


有时候,一个通用的东西标准化量产化后,单位成本也许比你搞n种类型适合不同等级的产品更便宜。这就是高速列车设计系列化、通用化、平台化的原因之一。量产后的250km/h等级的转向架,不一定比现在120的搞一种型号、140的搞一种型号,160的再搞一种型号,200的再搞一种型号这么做更贵。

铁道部规划的广珠城际线、沪宁城际线上站站停的车时速都不超过160km,因此160km/h等级的动车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我估计这种动车组就会在目前CRH1的基础上简单的改动一下动力配置,不会大改和大换配件/内饰。你看看CRH2的转向架,其实也是300km/h的架子,跟E2原装转向架和CRH2 300km/h版本的转向架区别不大,不会因为降低了速度等级就将转向架换成低速的型号。
发表于 2006-10-12 22: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edbee 于 2006-10-12 13:22 发表

这个没问题,至少日本已有先例

但是带卧铺的高速列车就要靠咱们自己摸索了


据说高速列车会参照引进的200km/h动车组来研发,我估计就是简单的将引进的动车组的拖车部分拿出来,直接改作高速客车车底。内部装饰、座椅卧具的配置根据自己的要求设计完全没有困难。
发表于 2006-10-12 22: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觉得秦沈线的实验意义大于它现在应用的意义。哈大迟迟不能开工和投资不到位也有关系,哈大建不成,哈局动车就上不了马。哈齐电化根本是无指望的事,就全国而言,似乎是有了高铁,动车组我们就怎么样了一样!但我们要看到,最受欢迎的是绿皮车,为什么,因为人民需要!而高铁也好,动车也罢,或是那个磁悬浮注定是少数人的工具,每年春运,暑运的主力是谁?!人民铁路为谁服务!决策者总是考虑政绩而非人民所需!
发表于 2006-10-12 22: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iang0415 于 2006-10-12 16:50 发表
未来秦沈的动车能给谁呢?还是仅限于沈阳、长春、哈尔滨。。。
如果沟海不改造,大连的车能否上秦沈?
如果仅限于沈、长、哈的话,是否还需要40列的动车?:lol:lol:lol


当然能,沟海只要电气化了就能上动车组。

我们就简单设想一下,京沈之间配给10列没问题吧。剩下30列(卧铺动车组)配给长途线路,比如沈阳到广州3列、到深圳(京九改造后)3列、到上海2列、到成都3列(达成改造后)、到武汉或长沙2列;长春到广州3列、到西安3列、到南京2列;哈尔滨到北京2列、到汉口2列、到广州3列、到上海3列,总共31列。
发表于 2006-10-12 22: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ehorse 于 2006-10-12 22:00 发表


难道欧洲真有这么多机车在高铁线路上跑?不可思议,它们怎么解决机车大轴重对高速轨道的破坏作用的?德国工程师反复向铁道部强调轴重控制的重要性,这也是铁道部引进的动车组全部选择分散动力技术的原因之一。 ...


你说的对,未来发展上,在线路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单跑高速的线路优势很大,德国鬼子自己最牛的,德国报纸评价说是德国铁路最重要投资的法兰克福--科隆线路都没有搞无道渣轨道,但它确实如你所说,也是德国提倡的--全部跑ICE3高速。目前德国有2条这样线路,但里程不多。从前面论文上看,大轴重对无道渣轨道危害相当严重,所以,既然我们想大范围使用无道渣轨道,人家强调控制轴重也是对的。问题就在于他们自己的高铁目前还是有道渣。

德国目前大量存在"250速度以上"(翻译原话)高速铁路。啥叫250以上比较有趣,呵呵,我理解就是初始设计最低满足250,部分已经改造完毕,可以跑300的线路。在这些线路上,他们还是混跑的。

由于他们车多人少,所以功率/重量比狠富裕,经常看到6400KW的车拉不到10节车厢,新式220等级的车厢与动车组车体狠相似,应该轻一些。高铁少一些的国家更是推崇机车+客车,瑞典标准配置是 3000KW的机车拉5节车厢,10节车厢的话就采用推拉模式,怎么算都够用了。

其实我也希望高铁就是跑高速,我对火车最大的兴趣就是速度,只是觉得那些东西市场确实成问题,希望到时候别太贵吧。OK,差不多也告一段落,铁道部到底怎么办,咱们拭目以待吧。这两天确实学到不少,多谢:)
发表于 2006-10-12 23: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哈局哈段0316 于 2006-10-12 22:37 发表
我还是觉得秦沈线的实验意义大于它现在应用的意义。哈大迟迟不能开工和投资不到位也有关系,哈大建不成,哈局动车就上不了马。哈齐电化根本是无指望的事,就全国而言,似乎是有了高铁,动车组我们就怎么样了一样! ...


秦沈当初就是98年那会儿铁道部跟磁悬浮派打口水仗的时候,铁道部为了证明自己能修高铁才搞出来的一个实验品(XXX敏感问题过滤XXX诞生的目的也是如此)。哈大迟迟不能开工,不光是投资问题,设计力量不足、施工设备紧缺等等原因都制约着开工日期,毕竟05年一下子开工了3000多公里的客运专线,速度空前,铁路建设力量紧缺。现在四大勘察设计院忙得不行,人手奇缺,已开工的项目设计进度都跟不上,何况未开工的项目。就是再有钱,铁路设计工程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设计工程师又不是说花了钱就马上买到的。哈大客专的优先级怎么着也得排在京沪、京石之后,现在资源都被铁道部调配到京沪高铁的筹备上去了,这是目前铁道部的头号项目。

不过哈大客专跟动车组是没有关系的,明年的6提东北就会上动车组,关键是长客进度太慢,明年3月才能生产出第一列,到4月18号生产加进口的能有10列可用就不错了。而长客动车组恰恰是准备给东北、华北地区用的,因此,东北地区部署动车组的速度数量取决于长客的生产进度。

最后再提一下,又是把动车组跟绿皮对立起来,似乎动车组就是高不可攀的,劳苦大众都愿意窝在冬冷夏热的YZ22的绿皮中。人民希望运价便宜,但不等于人民喜欢绿皮!高铁为何是少数人的工具?高铁就一定高不可攀?这是观念误区!高铁就是大众化的,动车组也是大众化的,动车组就是25T向上升级提速的产物,修高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春运一票难求的问题,这不是政绩,而是活生生的现实需求!
发表于 2006-10-12 23: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ehorse 于 2006-10-12 22:44 发表


当然能,沟海只要电气化了就能上动车组。

我们就简单设想一下,京沈之间配给10列没问题吧。剩下30列(卧铺动车组)配给长途线路,比如沈阳到广州3列、到深圳(京九改造后)3列、到上海2列、到成都3列(达成 ...


呵呵,友情提示,你的意思,比如沈阳-广州3列指的是一天3班吧.......那么,需不需要这么多车,你算出来的结果至少就要乘2了:)   沈阳--广州长沙上海这种距离开高速动车优势不大了。再快都跑不了浪费一个白天时间,这种距离适合跑夜车,其实夜车是铁路竞争力最强的东西,除了传统的节省时间,睡觉旅行,节省金钱外,在高速线路上跑夜车的好处是,极大降低混跑冲突。高速动车组都是白天开行,晚上就可以跑200等级夜车。沈阳--上海按照距离算,200等级的车就可以实现夕发朝至。

如果未来铁道部按照你的想法开动车,那就太好了。同时,我们算成本比较的前提是,只考虑眼前加CTCS2,与加TVM430的成本。你提到这些车,估计即使开也要等到高铁都建好了。我觉得至少再高铁建成之前的时间内,不会开你说的这么多车。等武广京沪都修好了,我们再算改线与改车成本比较的时候,就要包括假设秦沈改GSM_R的费用了:)
发表于 2006-10-12 23: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6-10-12 16:57 发表


你说这个和我说的不冲突啊,正是因为土建工程是为电气化改造和信号共同服务,才节省土建成本啊。404公里挖沟埋信号工程不小!并且肯定伴随晚点,一般改造,明年的提速建立在今年的晚点基础上.........还好,忍 ...


呵呵,你觉得改信号土建工程很大?不至于,从05年开始全路6大干线(除京沪、浙赣同电气化工程一并施工外,其余都是单独施工的)全部都在改ZPW2000,也没见哪儿有大规模晚点。不过信号系统降级确实看来不可思议,哎,如果法国公司可以大幅降价,我们倒是可以考虑继续用TVM430一段,说实话我感觉TVM430这东西也不应该有那么贵,一台SS9G不过800万,一个TVM430就500万了,明显不协调嘛,如果TVM430不打算大规模上,估计能国产化的可能性不大。京沈2列对开肯定是不够了,那样的话一天也就只有3个班次了,绝对不够,这点运量连T11/12都比不过(动车组8节车厢也就600多人),怎么可能呢。秦沈线最初设计的是京沈间配备8列动车组,由XXX敏感问题过滤XXX担当,现在过了好几年了,XXX敏感问题过滤XXX没开成,好不容易赶上6提上动车,给它加密点,就算10列好了,剩余长途班次你可以参考我115楼的帖子。铁道部目前就是把200km/h动车组当成25T的升级版,否则就不会引进动车组,干脆直接引进200km/h机车+客车好了。
发表于 2006-10-12 23: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6-10-12 23:14 发表


呵呵,友情提示,你的意思,比如沈阳-广州3列指的是一天3班吧.......那么,需不需要这么多车,你算出来的结果至少就要乘2了:)   沈阳--广州长沙上海这种距离开高速动车优势不大了。再快都跑不了浪费一个 ...


晕!不是一天3班!是给这个车次总共配属3列动车组,才能保证两地每天都能对开1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1-15 0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