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9-1 19: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asms 于 2006-9-1 17:41 发表9 k. B* Q0 f/ @! Y3 l. q, J
我就纳闷了,这位老兄总觉得直特跟抢了你的钱似的.你有没有真正去了解过普通旅客的想法?——你说人家没有了解普通旅客的想法,那么你了解过吗?你知道有多少人心甘情愿的做软卧?如果出现同样数量、时间、速度 ...
" y8 s- G: Q4 X# ~. _4 z * \' q @+ w; I: D
% B7 U6 B- b# R/ S" C, {
$ ~+ y- `& v) y2 ? y$ Z% w. i6 b我就纳闷了,这位老兄总觉得直特跟抢了你的钱似的.你有没有真正去了解过普通旅客的想法?——你说人家没有了解普通旅客的想法,那么你了解过吗?你知道有多少人心甘情愿的做软卧?如果出现同样数量、时间、速度的硬卧,这些旅客还有多少会选择软卧?——我承认乘京沪ZT中有一部分人(虽然比例不多)不是心甘情愿乘坐软卧的,但它们还乘坐得起RW,就是说,他是很想便宜,但票价再贵一点(外加舒适一点),也能接受得了,如果它们真的乘坐不起,接受不了ZT的票价,就像大部分农民工一样,他宁可不出门也不会买软卧票的。从营销学角度讲,这就叫摸清了消费群体的心理承受底线。
' q9 w) U9 q# v9 U
7 Z) J% |+ ^8 u* H9 G6 s/ F. t要知道绝大多数旅客对于坐车的要求就是有票上车,到站下车就完了.—— 这时候你又把旅客的要求想低了。旅客们要求“有票上车”是不假,但是中国的大部分坐火车的旅客还没有富到不看车票的价钱,只要有票就走的程度。而铁道部目前正是想通过只增加软卧而不增加硬卧和其它普通车的手段,把增加的客流量全部逼到软卧上来,从而造成软卧的‘虚假繁荣’,进而以此为由再大量加开软卧。——这句话不是说旅客不看价钱,原意是旅客不看旅行时间长短,有票就走。你理解错了。所谓把增加的客流全逼到软卧上,不能理解为今年增加了5%的客流必须全做软卧。还是那句话,把以前做得起硬卧的乘客逼到软卧上(还是那句话,它们虽然不心甘情愿,但也能接受得了)。
& b7 s4 Z$ L8 K0 T! o8 t$ F0 ^* h/ K% [& X7 f% C
至于时刻表的变动或者运行时间的加长他们根本不关心.———对时间不关心的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旅客。而对时间很敏感的旅客,才不会太在意价格。这部分旅客才是软卧要争夺的目标,但是这类高端旅客到底有多少需要仔细调研和计算。可惜铁道部在大部分直特线上都没有做好计算。——你怎么知道铁道部没有做好计算。直特开行一年后并没有大幅度虚糜,出行高峰日期甚至票额紧张,就算是成功。4 A5 w* _8 a8 h3 I8 \% I
" |4 h/ A' n# ?9 [, ^
要照你从赚钱的角度来看.全开绿皮倒真赚钱了.车便宜啊.到时候估计你又要说铁道部黑心只管赚钱不管旅客死活.想舒服一点都没得选择——没有人说全开绿皮车,大多数车迷和旅客的观点都是:在提高总体运量的基础上,快慢、软硬 合理搭配。比如说,把京沪5趟全软其中的两趟换上硬卧,就可以提高运力,并且满足很多旅客的出行要求。——说实话,全开绿皮铁道部赔死了,绿皮一点都不赚钱,哪怕超员50%。这也是铁道部不断换红皮,连2089/2090这种民工车都换红皮的原因。国家限制铁路票价不能涨,铁路要发展,又缺钱,怎么办,只能靠步步提高车辆档次,曲线赚钱。但又不能让大多数人乘坐不起而转向其它交通工具,那样的话解决不了运能问题。要知道铁路票价十年没涨了,铁路在我国是自负盈亏的,虽然不是市场化的企业,但也不是完全靠国家投入的公共事业,而是个混合体。
) N. q; i; O Q6 z1 U. U4 w+ D
.; ~; U/ N# U) y( t9 S
. o: u W1 E7 ?) N, ][ 本帖最后由 yehorse 于 2006-9-1 19:2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