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3 18: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S7D0056 于 2014-1-3 18:55 编辑
zhhade1987 发表于 2014-1-3 18:03
这么说吧,厂里的工人干的活多数人能干,没技术含量,厂里的严格意义上不叫科研,只是应用研发,是典型的 ...
确实,研发团队都是铁科院的,厂内还是有对产品图纸进行改进。
不过下辖的技术员确实不太给力,目前在做160客车的大头也落在浦镇身上,新车没坐,感觉上无法区别,外观做工什么的只能等过些年才能看得出端倪,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论文图纸一大堆,实际上能用的没多少,假若上头说了算的话,这些人的努力恐怕也难得得到外头的认同了。但是,中国目前的人才行情还是水太深,高校多,出来的所谓人才也多,大多数都是应用型的工人,真正技术层面的东西每个研究生以上恐怕难得出来。
另外,我国和德日一样二战都是重创地,日本稍好,从技术层面上说,德国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东德和西德。中国本身的铁路发展到他们同等水平确实用的时间不太多,这只是在外来的技术支持上才能做到的,我国的内燃蒸汽电力差不多同时代在弄了,SS1也是58年搞起的,油车和蒸汽稍微早点。其实在对付外面的压力时,国内除了军工,铁路方面也煞费苦心的在弄,只是确实不行,早在69年就提出过25G的方案,70年代不记得是中期还是初期就提出160的构想,后来从英国进来T-10才基本搞定,209HS不知道怎么出来,至少四方的两款206准高都因为技术问题被毙了。几十年的发展确实比国外慢了很多,也仅仅是用几十年达到国外80-90年代的最高水准了。如果是从战前说,中国铁路确实都是白纸,除了老詹吧。
如今社会风气浮躁,我也不太指望能往前敢多少,确实的,厂商内部的技术人员没有以前那么给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