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金色胡杨

中国现在应该吸收动车组制造技术,尽快推出25T后续新型长途客运车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3 15:5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S7D0056 发表于 2014-1-3 11:35
哈哈,我的话实在很打击研发工作的人,不就是研究和发展么,如果把能力有限和国外没有技术封锁作为一味的 ...

所谓缓慢指的是什么情况?什么是不缓慢?国外的速度快?可以列举一下,看看他们怎么个快法。
发表于 2014-1-3 15: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SS7D0056 发表于 2014-1-3 13:47
什么叫从0-顶尖?什么时候说过一步到位,就事论事,160转向架太多技术属于外援,承认与否?CW-1 CW-2连 ...

正是因为国内铁路科研吃大锅饭,机构复杂,少数人努力,成果是领导的,而另一大堆人混吃等死造成的,所以说zhangde说的也没错,这种情况下,不能指望什么都从基础干起,引进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用化,也是不得己,也能迅速给很多年轻人机会。

感慨一下,中国从事铁道行业的人从院校到科研单位到几大制造厂,何其多!论文每年无数,都干出啥了,而西门子的交通部门对于西门子来说只是个很小的部门,人数并不多,但上至磁悬浮、轮轨高铁,下至各种机车、客车、地铁、信号、牵引供电,几乎无所不能。
发表于 2014-1-3 16: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zhhade1987 发表于 2014-1-3 15:57
所谓缓慢指的是什么情况?什么是不缓慢?国外的速度快?可以列举一下,看看他们怎么个快法。

抱歉我没有什么例子,只有一个,德国、日本和中国同样是战后起步,结果请自己对照。若干历史原因,外加政治体系以及科研方向,共同造就这样一个局面,事实是中国不是一点点落后德日,请承认事实。

事实胜于雄辩,如果说中国人在学习能力、研发能力上面比别的国家要强,为什么造成如今的人多成果少的局面,日本多少人?德国多少人?中国多少人?同样是高学历,高门槛,技术性部门就业高压力。德国的成就,日本的成就,明显摆在那里,中国真心不止差那么一点点。

内幕是什么?是什么导致的,大家心里清楚,我也怕查水表。
发表于 2014-1-3 16: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asoya 发表于 2014-1-3 15:58
正是因为国内铁路科研吃大锅饭,机构复杂,少数人努力,成果是领导的,而另一大堆人混吃等死造成的,所以 ...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是愤青性质的人,但至少不会乱说话。

我有朋友在厂子里面,内幕都是他吐槽的,嫌工资少,抱怨研发的人不干事就拿钱。

25T也就这事,虽然有瑕疵,但至少比破烂25G好很多。

发表于 2014-1-3 16: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SS7D0056 发表于 2014-1-3 16:34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是愤青性质的人,但至少不会乱说话。

我有朋友在厂子里面,内幕都是他吐槽的,嫌 ...

         前两年老跑各大车厂,太多搞研发采购的年轻朋友,对这些已经见怪不怪了。
发表于 2014-1-3 17:4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S7D0056 发表于 2014-1-3 16:27
抱歉我没有什么例子,只有一个,德国、日本和中国同样是战后起步,结果请自己对照。若干历史原因,外加政 ...

人家战后起步的时候中国在打朝鲜战争,50年代中到60年代在搞国防,60-70年代在文革,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战略机遇期真用起来是80年代初,加上对越战争得到的战略机遇期到现在,一共前后30多年,这哪是一起起步?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是因为当年工业革命的时候国内战乱,差了多少年了怎么是一同起步?对照点什么?中国建国之后从蒸汽机车起步,那个年代外国在搞电车、内燃机车,那叫一起起步?中国发展至此发展相当快了。
发表于 2014-1-3 18:0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S7D0056 发表于 2014-1-3 16:34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是愤青性质的人,但至少不会乱说话。

我有朋友在厂子里面,内幕都是他吐槽的,嫌 ...

这么说吧,厂里的工人干的活多数人能干,没技术含量,厂里的严格意义上不叫科研,只是应用研发,是典型的应用性质的行业,真正的基础研究必然是有国家投入,依托强大的研究能力和团队进行研究,这个多数力量必然来自研究所和高校,下边的企业只是用以上单位的成果也就是建立的技术平台进行应用整合,解决已有技术实践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做出实体,然后验证,通过验证写SOP给工人,工人照着SOP干活。再说个事,中国是人多高校多,但每年名额有限,没那能力也没人要。另外论文确实不少,但是很多核心期刊的论文也多数局限于应用研究而不是基础研究。所以不要觉得论文怎么回事,拿这个说话没用的,论文的精华是影响力,不是文献标识。
发表于 2014-1-3 18:21: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soya 发表于 2014-1-3 15:58
正是因为国内铁路科研吃大锅饭,机构复杂,少数人努力,成果是领导的,而另一大堆人混吃等死造成的,所以 ...

干什么行业科研都是时间越长研究越深技术储备越多,后期发展越快,应用研究是用的越多见的越多试的越多而经验越多,成型越快。科研总是一个飞速发展期后出现一个瓶颈,然后处于真空期,接着突破瓶颈迎来一个新的飞越期而后是飞速发展期,如此循环。有了瓶颈必然产生技术层面差,突破瓶颈的过程是真空期,这个期间所有的产品属一个技术层面,而这个期间突破瓶颈需要的不是某个或某几个人而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确实科研院所人多机构多,但仅限于行政级划里机构多人多,技术级划里就那些人干那些活,还是很紧张的。所以我不大赞同科研人员不干活或干的少这类言论,这是对科研人员的不尊重。
发表于 2014-1-3 18:2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soya 发表于 2014-1-3 15:58
正是因为国内铁路科研吃大锅饭,机构复杂,少数人努力,成果是领导的,而另一大堆人混吃等死造成的,所以 ...

干什么行业科研都是时间越长研究越深技术储备越多,后期发展越快,应用研究是用的越多见的越多试的越多而经验越多,成型越快。科研总是一个飞速发展期后出现一个瓶颈,然后处于真空期,接着突破瓶颈迎来一个新的飞越期而后是飞速发展期,如此循环。有了瓶颈必然产生技术层面差,突破瓶颈的过程是真空期,这个期间所有的产品属一个技术层面,而这个期间突破瓶颈需要的不是某个或某几个人而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确实科研院所人多机构多,但仅限于行政级划里机构多人多,技术级划里就那些人干那些活,还是很紧张的。所以我不大赞同科研人员不干活或干的少这类言论,这是对科研人员的不尊重。
发表于 2014-1-3 18:25: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soya 发表于 2014-1-3 15:58
正是因为国内铁路科研吃大锅饭,机构复杂,少数人努力,成果是领导的,而另一大堆人混吃等死造成的,所以 ...

干什么行业科研都是时间越长研究越深技术储备越多,后期发展越快,应用研究是用的越多见的越多试的越多而经验越多,成型越快。科研总是一个飞速发展期后出现一个瓶颈,然后处于真空期,接着突破瓶颈迎来一个新的飞越期而后是飞速发展期,如此循环。有了瓶颈必然产生技术层面差,突破瓶颈的过程是真空期,这个期间所有的产品属一个技术层面,而这个期间突破瓶颈需要的不是某个或某几个人而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确实科研院所人多机构多,但仅限于行政级划里机构多人多,技术级划里就那些人干那些活,还是很紧张的。所以我不大赞同科研人员不干活或干的少这类言论,这是对科研人员的不尊重。
发表于 2014-1-3 18:2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号有问题,两次未知回应,结果回重了。
发表于 2014-1-3 18: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S7D0056 于 2014-1-3 18:55 编辑
zhhade1987 发表于 2014-1-3 18:03
这么说吧,厂里的工人干的活多数人能干,没技术含量,厂里的严格意义上不叫科研,只是应用研发,是典型的 ...


确实,研发团队都是铁科院的,厂内还是有对产品图纸进行改进。

不过下辖的技术员确实不太给力,目前在做160客车的大头也落在浦镇身上,新车没坐,感觉上无法区别,外观做工什么的只能等过些年才能看得出端倪,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论文图纸一大堆,实际上能用的没多少,假若上头说了算的话,这些人的努力恐怕也难得得到外头的认同了。但是,中国目前的人才行情还是水太深,高校多,出来的所谓人才也多,大多数都是应用型的工人,真正技术层面的东西每个研究生以上恐怕难得出来。

另外,我国和德日一样二战都是重创地,日本稍好,从技术层面上说,德国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东德和西德。中国本身的铁路发展到他们同等水平确实用的时间不太多,这只是在外来的技术支持上才能做到的,我国的内燃蒸汽电力差不多同时代在弄了,SS1也是58年搞起的,油车和蒸汽稍微早点。其实在对付外面的压力时,国内除了军工,铁路方面也煞费苦心的在弄,只是确实不行,早在69年就提出过25G的方案,70年代不记得是中期还是初期就提出160的构想,后来从英国进来T-10才基本搞定,209HS不知道怎么出来,至少四方的两款206准高都因为技术问题被毙了。几十年的发展确实比国外慢了很多,也仅仅是用几十年达到国外80-90年代的最高水准了。如果是从战前说,中国铁路确实都是白纸,除了老詹吧。

如今社会风气浮躁,我也不太指望能往前敢多少,确实的,厂商内部的技术人员没有以前那么给力了。
发表于 2014-1-3 18: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zhhade1987 发表于 2014-1-3 18:25
干什么行业科研都是时间越长研究越深技术储备越多,后期发展越快,应用研究是用的越多见的越多试的越多而 ...

这也是厂内工人对技术部的一种态度,确确实实存在着这类拿钱干活少的问题,很多组装生产线的工人也是有不少学识的,也许他们会更加清楚材料的真实情况,而搞技术的只是丢下一份图纸就走人了,太多的问题还需操作工来解决。嫌工资少的也就理所当然了,搞技术的人多了不作为,干工的人少太累嫌钱少,当然嫉妒拿着钱却没干出名堂,反而害的厂家因为产品不合格被铁道部打压影响工人的福利的技术人员咯。而且除了问题直接找工人,上头福利少了,也是少工人的。

中国其实早就到了瓶颈期了,25Z和25K就已经出现了,多亏BSP的出现才打破这一局面,让客车系统挤个牙膏,跑到了瓶颈的最上层。非得说瓶颈吧,也不完全是,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运行时速达到200km/h的客车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还得靠引进动车组来完成这个指标了,多少有点感觉为二手买单的嫌疑。

另外KTT似乎少有车学习,中国完全可以参照KTT的模式自行设计动车,况且160的交流车也快运用娴熟了。
发表于 2014-1-3 18: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态度问题。要是中华之星出问题就算了。25T这种拿人家图纸造早不好,那算个毛。
发表于 2014-1-3 18: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动车比200客车好。灵活快速,舒适豪华等等,现在真的没必要再新研发高速客车。不过有必要把25T改改,多产一些取代现有的老客车。
发表于 2014-1-3 22: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8k-065 发表于 2014-1-3 18:56
就是态度问题。要是中华之星出问题就算了。25T这种拿人家图纸造早不好,那算个毛。

浦厂之前给Z18和T100搞的车都是四方的图纸,在装车上自己做了改装,后来车辆返修发现拆修不方便,装车也不方便,送四方都说不好搞,不仅25T是,新曙光之类的车都有诸类问题。不过在当时的新车上还是看得出浦镇的心意的,做工方面都很到位。不知道现在装CL242-K的25T质感做工如何。

从对比的图纸上看,各大厂商制造的25T客车外观区别都不大了,可能只有细微差别,浦厂一贯坚持在车门右上角搞个通风口。当年的25K除了转向架不同,车顶整流罩、空调外机位置、水箱设计也有区别,内饰、涂装也有差异,舒适程度各种差别。
发表于 2014-1-3 22: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zhhade1987 发表于 2014-1-3 18:21
干什么行业科研都是时间越长研究越深技术储备越多,后期发展越快,应用研究是用的越多见的越多试的越多而 ...

建国都六十多年,积累了多少年了,积累出啥了?
说的就是体制问题。内耗多,出成绩难。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1-3 22:56: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1-3 23: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S7D0056 于 2014-1-3 23:08 编辑
傻得很 发表于 2014-1-3 22:56
中国和德日比二战后的工业基础,你脑子进水了吧。


谁脑子进水?请注意你的言论。

说法有误,我的意思是中国从0开始到现在21世纪10年代,也就德日20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外表看似速度很快,实际呢,只是停留在基础,并没有飞跃性的发展。目前倒是依靠外来解决了瓶颈
发表于 2014-1-4 00: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W712 于 2014-1-4 00:20 编辑
SS7D0056 发表于 2014-1-3 23:05
谁脑子进水?请注意你的言论。

说法有误,我的意思是中国从0开始到现在21世纪10年代,也就德日20世纪 ...

底子薄,国家大,方方面面都要兼顾,都要协调,是不容易的。

等各个行业有点样子了,某些方面就开始突破了,开始飞跃了。一如高铁,即使是靠别人打破的瓶颈,现在又有谁能否认这张走向世界的名片?

君不见嫦娥玉兔,北斗,量子通讯,飞机导弹航母都慢慢开爆了,再过十年,这些爆点就不会高高在上,看得见,摸不着,而是走进你我的平常生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4-20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