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3 13:1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S7D0056 发表于 2014-1-3 11:35
哈哈,我的话实在很打击研发工作的人,不就是研究和发展么,如果把能力有限和国外没有技术封锁作为一味的 ...
怪不得的呢,弄半天你是学文的。我到不是看不起学文的,必竟不是搞技术的,认识不到位没什么,但是说搞科研的怎么怎么不好不对,你这话说的太没水平,不懂科研的艰辛就来凭价科研水平,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160的架子中国最早应该是80后期浦厂在设计新空调双层25B时同时开始进行研制进行技术储备的,那个时代国外已经有成熟的运营100英里时速的架子了,中国起步本身就晚了几十年了,只从头开始需要什么样的发展速度能追上所谓的一流呢?需要投入多少才能追上?既然已经有了技术平台,为什么我不在这基础上发展而非要从头再把别人的路走一遍?我只要很少的钱得到一个较高层次的平台,为什么要花大笔的钱建立一个低层次的平台然后再投入摸索这个层次较高的平台。你怎么知道技术引进后国内没有消化吸收呢?依据在哪?国内起步晚的,缩小差距是第一步,而技术引进是最好的缩小差距的途径,为什么不引进。拿中华之星来说,它为什么没有竟争过和谐号,中国的高速动车发展了多长时间,国外先进的发展了多少年,论经验国内必然没有国外多,项目投入了多少,既然有一个更高的层次的技术平台为什么不拿来学习?在这里,我想到一个成语“闭门造车”。在此,我个人觉得非常觉得整天高呼国内机车车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实在是太肤浅。前面你说“不就是研究、发展吗”在你的眼里科研貌似是件容易的事,实际上你对科研一窍不通,也不怪你能说出这样的话。科研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发,从无到有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由一个点一个点的研究,组成一条线,再在一条一条线的基础上整合发展成面,都是包含了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现阶段机车车辆运用的非常成熟技术至少是15年前的技术,这个技术在以后的10几年里至少可以肯定其不落后,直到有新的成熟技术的产生和运用。一项新技术达到产业化需要多少年,一个技术理论成形需要多少年,而将此技术运用到实践再到产业化又有多少年?关键技术理论来源和基础是什么,运用到实践的关键工艺点在哪里?限制因素是什么?众多限制因素的主要限制因素或者叫关键限制因素又是什么。科研领域里,各种的因素需要一个一个去攻克,引进技术,对自身不足是一个弥补,学习了先进技术可以找到之前科研道路上没有解决的问题的原因,积累经验,取长补短,完善自我。这就是科研。所以说,你看事情太片面,只能看到表面而不懂其内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