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重机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朗明多次参与为酒泉、西昌、岢岚三大卫星发射基地设计发射塔架,先后把“神五”、“神六”送上了天。而今―――
李朗明工作起来干劲十足 新闻人物 她叫李朗明,太原重机集团技术中心起重运输设备设计研究所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月5日,面对记者采访,李朗明说:“这些事,我仅仅做了一小部分,大部分成绩是团队合作取得的……”
2007年,李朗明58岁。这个年龄的国有大型企业女员工本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但李朗明却不能。作为太重集团起重机研制的资深专家,她照旧上班,甚至没有节假日;照旧把自己埋在厚厚的图纸里,总是忘记时间;照旧要出省或者出国谈项目,常常累得精疲力尽。
在太重技术中心的一间大办公室里,李朗明办公桌上的图纸层层叠叠,背后的资料堆成了小山。她一身蓝布工作衣,短发微微卷曲。每天早晨,她自己开车上班;偶尔和客人外出吃饭,老公还得打电话嘱咐,要如何招待客人。因忙于工作,许多年她都没有买过菜,家中琐事也无暇过问。爱人退休在家,不得不做起她的“全职保姆”。
为“神五”奉献技术
新闻背景
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大约21个小时后,神舟五号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之后,成功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技术的国家。
山西晚报:李工,您参与设计的塔架把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送上了天,真了不起。
李朗明:过奖了。其实,参加“神五”塔架设计纯属意外。2001年6月,距离“神五”发射时间只有28个月。有一天晚上11点多,我已经睡着了,突然被电话铃声吵醒。电话是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打来的,说需要我马上参与“神五”塔架的设计。接完电话,我躺在床上横竖睡不着,索性穿好衣服,来到办公室,查了一宿资料。
山西晚报:国内专家这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您?
李朗明:上世纪90年代,搞万家寨水利工程时,我发明了一项名为“大吨位、高扬程、多层缠绕折线卷筒”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装备部曾看到这个技术拉伸大吨位蓄水闸门的妙用。当时,“神五”发射塔架的缠绕出现问题,装备部就要求我参与设计。
山西晚报:当时觉得压力大吗?
李朗明:大!2001年7月,大热天,我紧张地做着技术准备,半个月没出门,接着就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技术答辩,在数十人的答辩现场,装备部的人神情严肃地问我:“你愿意把你的技术无偿奉献给祖国吗?”我说:“我愿意献身国防,把技术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家”。那时,我心中充满了神圣的使命感。“军品无儿戏”,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个人荣辱事小,耽误“神五”上天事大。塔架设计出来后,有一次,在厂里做现场模拟试验,起吊中,一根钢丝绳被拉断,当时吓出我一身冷汗,如果这根钢丝绳在“神五”上天的一刹那断了,我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啊!后来我和同事反复研究改进,塔架才被运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继“神五”发射之后,这个塔架又完成了包括“神六”在内的多次发射任务,现在已经成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地面永久设备,被命名为“尖兵塔”。
为“神六”查找瑕疵
新闻背景
2005年10月12日,继“神五”上天之后,神舟六号飞船又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航,在平安飞行115小时32分后,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草地上。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山西晚报:有了“神五”时的出色表现,参加“神六”飞天的前期工作,对您来说,是否顺理成章?
李朗明:可以这么说。“神六”发射之前,我接到了装备部下发的通知,要求我以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对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所有与发射卫星有关的设备进行检查。事后才知道,我是惟一从地方抽调上去的专家。
山西晚报:“神六”上天前夕,您是否长期驻扎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李朗明:没有,其间去了四次,每次三四天,主要是单位的事情也很忙。我的工作就是巡查每一个与发射卫星有关的设备。我在巡查中发现,由于气候原因,一些设备表面锈蚀,我就提了出来,这些小毛病不解决,有可能影响到卫星发射的安全性。
山西晚报:2005年10月12日,“神六”上天,当时您在现场吗?
李朗明:在。
山西晚报: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李朗明:紧张、担心、高兴、兴奋,许多情绪交织在一起。
“神六”发射头一天晚上,一位同志到我房间说,天气预报称,凌晨四五点有雨夹,明天的天气可能影响发射。那一宿,我彻夜未眠。心中那个担忧呀!早晨7点,我就赶到了发射现场,天很阴,我的心情也十分紧张。一会儿,又听到好消息,天气预报称:恰巧在“神六”发射前后的20分钟,天空会放晴,风也会小。我提到嗓子眼里的心又掉到肚子里了。临发射时,作为专家组成员,我本来可以拿到通行证,近距离与费俊龙和聂海胜接触。但我怕承受不了里面的紧张气氛,就远远坐在距离塔架1500米的地方,看着“神六”上天……
为铁路提速立功
新闻背景
2007年4月18日起,我国将实施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此次提速范围包括京哈、京广、浙赣、沪杭、京沪、陇海、胶济等干线,覆盖全国17个省、直辖市。提速后,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干线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200公里以上,京哈、京沪、京广、胶济等提速干线部分区段可达时速250公里。这标志着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山西晚报:李工,铁路提速与设计起重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您怎么会与这次铁路大提速联系在一起呢?
李朗明:你可想错了,没有这次的起重机设计,铁轨都铺不成。铁路是一节节的铁轨连接而成。以前,一节铁轨长度为12.5―25米,铁轨之间有接头。接头越多,火车跑得越慢。要想跑快,就得减少接头,加长铁轨。攀钢轨梁厂负责生产提速所需的50m―100m长铁轨,生产不是问题,只是起吊和运输难住了他们。一旦失误,轨道扭了麻花,就成了一堆废铁。当时,我接到任务,担任设计吊运50m―100m长轨特殊吊车的主任设计师,解决铁轨起吊和运输问题。
山西晚报:设计起重机,您驾轻就熟,这个任务也轻而易举吧?
李朗明:不是,起重机有很多种,每一台都得针对服务对象设计。为铁轨设计起吊设备,我是生平头一次。呆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好几天,终于想出用3台设备同时起吊的方法。但在厂里做现场模拟试验,却发现3台设备的同步性很难达到。无奈,我专门跑到攀钢,进炎热的铁轨生产车间现场观摩。第一次去,在一个钢板起吊车间,我看到一个起吊设备采用多点同时抓吊的方法,把一整块钢板平平地抓了起来。我一下子有了灵感。我又在攀钢轨梁厂观看普通铁轨的整个生产流程,以及轧制、堆垛的方法。回到太原,我设计了很多方案图。拿着这些方案图,我又去了两次攀钢,向有经验的师傅们请教,和现场工作人员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推敲。其间,放弃了3套设计方案。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多次反复论证,才敲定了最终设计方案,完成吊运50m―100m长轨特殊吊车的开发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