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sRail

上海到湖州的铁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工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6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isanh 发表于 2014-2-26 22:13
http://tieba.baidu.com/p/2888586103

西线基本上就是翻新既有新长了啊。如果是西线,从宜兴西头接入那么南京过来的车需要在宜兴换向后才能上泰锡宜,这样太浪费时间了。为啥没有考虑和锡宜高速贴着走呢?
发表于 2014-2-26 22: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2208402027 发表于 2014-2-26 22:21
西线基本上就是翻新既有新长了啊。如果是西线,从宜兴西头接入那么南京过来的车需要在宜兴换向后才能上泰 ...

东线是被优先推荐的 宜兴的报道中 只重点介绍了东线 对于西线则忽略了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2:23: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2:24: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2:28: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2: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得很 发表于 2014-2-26 22:23
我觉得一般会比从新长更远的地方引人沪宁城际,

如果是那位老兄转发的西线方案的话,肯定是在惠山和戚墅堰之间引入了,这样虽然增加了锡宜之间的距离,但是有助于优化泰锡宜全线。如果是东线方案的话,擦着马圩走,那肯定是直接从无锡站西北方,说不定出了北栅口就引出去了。
发表于 2014-2-26 22: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得很 发表于 2014-2-26 22:24
不走高速的呢。

不走高速好像是20出头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2:42: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2:47: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2: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得很 发表于 2014-2-26 22:42
我看无论东向西向,过了武进运村都是一个走向。所以距离嘛,你可以算的出来的。

东线还有两条虚线的可能性,就是不走武进,沿着太湖到无锡。这两条虚线对于锡宜铁路更有利
发表于 2014-2-26 22: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得很 发表于 2014-2-26 22:47
所以锡宜修客专是没前途的,修类似温州s1线的高速地铁,倒是不错的选择。

无所谓是不是客专,只要能让宜兴拉通到无锡并顺利延伸到上海,然后这条联络线上多来点跨线车,就算40块钱到无锡,100块钱到上海,一样能从大巴嘴里抢到蛋糕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2:52: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2:5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3: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得很 发表于 2014-2-26 22:52
两条虚线除非修成地下线,否则无锡人民会劈了你。

两条虚线,只要打通军嶂山,就可以从城西北方向过,而不用挤太湖风景区。从山北或者钱桥一路高架去火车站,节约用地,谁能说什么
发表于 2014-2-26 23: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得很 发表于 2014-2-26 22:57
就锡宜之间大巴那点蚊子肉根本就喂不饱客运专线的,加跨线那点客流也就2只蚊子。

两只蚊子,足以让70公里长的高铁填满,而且更能优化路网结构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3:12: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3:14: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2-26 23: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已成舟 于 2014-2-26 23:44 编辑
傻得很 发表于 2014-2-26 23:14
高架去火车站,你真幽默,还是无锡人民太好商量呢。要不你画条线,看看怎么从樟山高架到无锡火车站。

这次算你说对了。

东线不过武进,在胡埭附近沿公路走,郊区没问题,但到了钱桥,无锡人民拿大刀在等他了。

我个人看相,如果这条线要修,也就在石塘湾附近出线有可能,基本沿新长走,到了宜兴地界再走东线,才有线位。
不过,从路网来看,北边来的客流,显然去湖州、杭州的需求大于去南京,因为去南京可以转沪宁的,没必要从宁杭走;而且往西,显然到常州镇江的客流远比去那几个小市县的人多,
这样,从西面接宜兴站比从东面接宜兴站,更符合主要客流方向。
我实在不能理解,评审会的专家是怎么得出东线优于西线的结论的。



发表于 2014-2-26 23: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得很 发表于 2014-2-26 23:14
高架去火车站,你真幽默,还是无锡人民太好商量呢。要不你画条线,看看怎么从樟山高架到无锡火车站。

关于宜兴到无锡的客流,我又难得支持你一次
——我真心不认为这点客流能支持一条客专,

在下面这个贴子里,我详细讲述了新长南段的客运问题,其中一些数据,是可以用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http://shanghai.metrofans.cn/for ... p;page=1#pid4064234

当然,江阴和宜兴作为重要的苏南县级市,理后有高铁通过,但为接高铁而接高铁,没有意义;
宜兴和江阴,还是需要规划长的线路连通(比如杭宁这样的),才有实际意义;
靠去无锡那点客流,真心撑不起来;事实上宜兴和江阴人去无锡,自驾占一多半,因为近啊,
难道人家去无锡办事,都要到火车站附近啊?无锡的商务区,现在转向蠡湖新城和太湖新城了。




发表于 2014-2-27 09: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已成舟 发表于 2014-2-26 23:50
关于宜兴到无锡的客流,我又难得支持你一次
——我真心不认为这点客流能支持一条客专,

你们似乎过于想当然了 还北方主要去湖州杭州 去杭州倒也罢了 去湖州的会有几个?
第一 苏北过江 假设总计有十万人 至少8万人以上都会留在苏南上海 过了苏锡常沪继续南下的客流能不能达到20%都难说 这其中经过武进吴江宜兴的时候还会有截留
第二 苏北过江南下 其主通道将会是沪通苏嘉 因为沪通苏嘉是整个苏北和沪宁沿线镇常锡苏以及常熟江阴张家港太仓的南下通道 整个苏北苏南都可以通过此通道南下 泰锡宜不是南下唯一通道 也谈不上是主要通道 只是个辅助通道 其锡宜段将主要起到宁杭沪宁联络线的作用
第三 注意 泰锡宜江北段的线位已悄然发生改变 由兴化靖江江阴变成泰州泰兴靖江江阴 很明显 泰州的主要目的也在于借助此线接入沪宁线东段锡苏沪而不是南下 泰州先往江阴无锡 再往宜兴 不是太扭曲了么?如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南下浙江 显然从常州过江接宜兴是更佳选择 所以泰州以及泰州以西北的城市 其主要目的在于借此线路接入沪宁线东段锡苏沪以及将来的沿江城际东段强县 光是南下 泰州能有多少动力?泰州心心念念都要去宜兴 心心念念都要去杭州?
同样的 对于整个宁杭江苏段 构成江宁溧水溧阳宜兴武进(还可辐射广德宁国郎溪高淳)进入无锡苏州上海的快捷通道 对于宁杭高铁宜兴南京段意义极大 无论是对于苏北还是苏西南 假如锡宜城际既不能直达上海 又不能直达本省省会 这样的铁路意义何在? 新长第二的命运岂不是就在前方招手? 故此对于泰锡宜沿线各城市 其实入苏南上海才是主要目的 至于南北交流 那只是附带的而已
另外 假如沪宁城际戚墅堰站引出一条小支线 接入锡宜城际武进段 沪宁西段镇丹常和宁杭东段长湖德联通 沪宁东段锡苏沪和宁杭西段宜溧江联通 则沪宁宁杭之间的联络线就完全完成了 而你们似乎只纠结于宜兴无锡点对点的那点客流 对于宜兴以西的整个苏西南似乎视而不见
至于东线好像不利于南下 那只是图示不完整而已 按照规划 假如走东线 那么在宜兴城东将引出一小段联络线接入宁杭高铁丁蜀段 城东将设宜兴东站  南北之间的车次将在此停靠
总之 不论东线还是西线 其主要意义在于接通苏南与上海 不论是对于苏北或苏西南都是如此
另外我还要重申一下 南南经宜兴到无锡 虽然看起来绕远了二三十公里 但由于锡宜段不会是350线路 而是250线路 所以南南宜兴无锡全程票价与南南常州无锡票价会几乎完全一样 差别顶多两三块;同时 由于宁宜段速度等级实际远高于沪宁城际 在停站数相同的前提下 南南宜兴无锡段的运行时间也不会多于南南常州无锡段 甚至还很可能少于沪宁城际。
那么当一个乘客在南南需要去往无锡苏州上海的时候  他是不会去管列车到底走什么路线的 而是买到什么票 就上什么车 因为反正票价和时间都差不多;这个道理 如果有跨线车的话 这个道理 同样适用于南京以西以北的城市
也就是说 宁宜锡段不禁是宁宜段乘客可以利用 南京甚至南京以西以北乘客也可以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6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