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如何依托青岛加快发展 高密:打青岛牌唱国际歌
(2005-06-24 15:41:09)
◆导报记者许慧艳高密报道
高密之于青岛,犹如昆山之于上海。这是6月17日记者在高密市采访时被告知的一种常被当地干部提及的类比,据说来源于潍坊市委书记张传林早在2003年打的一个比喻:如果把上海比作青岛,潍坊比作苏州的话,高密就是昆山。“这大大拓展了高密市党政干部的视野,高密要实现跨越式发
展,能不能打好青岛牌非常关键。”高密市委研究室主任张传志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鉴于此,高密市委、市政府于当年9月派出6人考察学习小组前往江苏省昆山市,带的题目是从昆山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看高密如何依托青岛加快发展。张传志便是考察组成员之一。
昆山之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昆山还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农业县,一年的工业产值只有几千万元。但就在张传志等人考察昆山时,他们被告知2003年该市的财政收入已高达41.52亿元,这可是高密市的10余倍。这主要是因为昆山市在三个关键时期抓住机遇,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80年代初期,上海支援内地的部分三线企业和技术人员回迁,得知消息的昆山人千方百计吸引其到昆山创业发展。灵活的昆山人还带着土特产品到上海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拉关系、托人情,搞横向联合,让上海人把分厂、车间办到昆山,依托上海的企业、技术和人才,发展自己的乡镇企业。这为昆山发展工业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90年代,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之后,许多外商尤其是大批台商慕名到浦东。但一方面浦东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另一方面,上海人对台商存有偏见,认为台湾人太抠门且产业层次低,不愿接纳台商和台资。高明的昆山人却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乘“虚”而入,巧打时间和空间差,利用自己距离上海近、开发区基础设施已配套完善的优势,敞开胸怀接纳台商。由于抢得了先手,此后连续4年每年合同利用外资都保持在10亿美元以上。
更让考察组普遍感到震撼的,是经济上步入了高速发展轨道的昆山并没有就此满足,昆山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发展,而昆山与上海的对接,也逐渐由依托到互补、到合作、到竞争,乃至与上海人平起平坐、平分蛋糕。2003年,上海市在昆山邻近的上海郊区划出173平方公里土地建立降低商务成本试验区,以更好地吸引外商外资。而昆山人则在与上海邻近的地方划出165平方公里建立临沪产业带,以应对上海的挑战。“昆山,一个县级市,与上海这个中国经济的龙头,已经不仅仅是依赖而是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了。”张传志深有感触地说,“上海拜天地昆山入洞房,成了昆山招商引资的独特现象。通过接轨上海,昆山迅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张传志说,虽然时空有别,昆山的机遇不可复制,但昆山市的机遇意识和突破行政区划借势发展的胸襟与眼光,给了高密很多“灵感”。
高密人发现,目前自己同样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据专家预测,环渤海地区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下一轮外资投放和地区发展的重点,高密属半岛城市群、靠近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距离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只有40分钟的车程,地理区位优势是其他非青岛属县级市难以比拟的。近看,青岛市实施经济重心西移,2008年奥运会之前一批企业将搬出青岛市区;远处看,从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来看,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已经开始,高密距离日本、韩国两个亚洲发达国家较近,可借助于距离青岛较近的区位优势大力吸引国内外资本。
昆山市以基础设施对接为前提、以要素对接为平台、以政策法规和机制体制对接为保障、以产业对接为主体实现错位发展的经验,使一直以来想借助青岛发展经济的高密破了题。
借势青岛
就在考察组顺利完成调研任务之后不久,高密市委书记吴建民、市长赵志远专门赶往昆山做进一步的调查。2004年,高密市委明确提出“打青岛牌、唱国际歌,借势青岛,主攻日韩”的招商引资思路:不仅积极接受青岛的辐射,还积极承接青岛的产业转移;不仅当好青岛的大后方,还争取进入青岛的主战场;不仅搞好与青岛大企业的配套,还吸引他们的大企业过来投资办项目;不仅把青岛地区的项目和资金引过来,更重要的是以青岛为跳板,把日韩港台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资金项目吸引过来。具体有道路对接、体制对接、信息对接、园区对接等几个方面。
记者在当地听到一个故事,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之初,市委书记吴建民便敏锐地意识到,有些车站将会取消,为了保住高密站,高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跑济南、上北京,做了大量的工作,保留了高密站。许多人告诉记者,这不仅是对高密发展有深远影响甚至历史意义的大动作,而且由青岛出发沿胶济铁路第一站就是高密,这样也扩大了青岛的城市范围。除此之外,高密市正在积极运作尽快开通沂胶路、平胶路、潍胶路,与济青高速一起构成思路通达的交通格局。
张传志告诉记者,新修主干道和旧道路的拓宽,只是在高密和青岛之间架起一条看得见的对接之轨,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对接、经济规则的对接、机制的对接。为此,高密市提出,凡是青岛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高密原则上取消;青岛没有取消的,可精简的尽量精简,以最大限度消除体制差距。最近,高密市比照青岛取消了13项行政收费和行政审批项目。
高密市招商局副局长张良告诉记者,高密市在潍坊12个县市区中本来就是较早抓招商引资工作,学习昆山经验之后,高密市在青岛市安插了各个级别的“商业探子”:市政府专门在青岛设立办事处,广泛搜集信息;组织骨干企业在青岛设立窗口;每个市直部门靠上青岛市或下辖县市区的一个对口部门,每个镇街靠上青岛的一个大企业,与青岛的一个镇街成为友好乡镇。
这些“商业探子”着实发挥了作用。密水街道办事处主任徐任基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人员从青岛市获悉,英国企业赛斯服装有限公司有意落户青岛。得知信息后他们积极推介高密的区位优势和商务成本低、人力资源丰富等,最后该公司最终选择了在高密投资。据介绍,该项目从洽谈到开工仅10天时间,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100天。这也是潍坊市第一家英国独资企业。 以青岛为招商引资的主渠道,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面向日韩、面向青岛和南方沿海发达地区招商,仅一年的时间,就让密水街道办事处尝到了甜头,去年招商引资额达到6.38亿元,其中,从青岛引进或者通过青岛介绍引进的8个项目,投资总额2.2亿元,而高密市近年来新落户日韩资企业接近60家。
采访中记者留意到,高密人与胶州、即墨有着相同的口音,张传志告诉记者,高密也是潍坊市12个县市区中惟一一个与青岛有着相同口音的市,原来在上世纪战争年代,高密和胶州本来是一个县———胶高县,(这个提法不对,胶高县是高密\胶县的部分地区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新县,后来撤销)解放后在行政隶属上高密归于潍坊,胶州归属青岛。但高密与青岛仍然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我们高密人有什么事情就爱往青岛跑,感觉比跑潍坊还顺腿。”张传志说,“就是高密的大中专毕业生,在青岛工作的远远超过在济南工作的人数。高密与青岛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高密人说,高密与青岛在经济上的相融甚至超过了平度。
对于青岛来说,高密也是向西延伸的重要经济腹地,青岛惟一开往城郊方向的城市列车就到高密返回。对于高密人来说,最值得他们盼望的是,今年5月份刚刚通过评审的半岛城市群青岛城市区构建圈层组团式发展结构的空间策略,根据专家建议,高密将作为青岛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高密期望这项还停留在纸上的规划,能够尽快通过法定程序形成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届时,高密的“青岛牌”打起来就更顺手了。
责任编辑:刘家昌
进入水母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