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隧道
(一)同意本线单线隧道建筑限界采用“隧限-2A”,双线隧道建筑限界采用“隧限-2B”。位于车站范围的隧道根据线间距、车站作业及车站设备安装要求合理拟定断面结构。桥台进洞地段商相关专业确定隧道净空断面。
(二)同意本线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原则,应尽量减少洞口边仰坡的开挖,以保护植被和保证边坡稳定。下阶段应结合各隧道洞口地形、岩性、地层风化情况和绿色通道的设计,进一步优化、细化洞口边仰坡和洞门结构的设计。洞口截、排水设施应系统完善,确保洞口排水畅通。洞口位于黄土地层的隧道,应加强排水措施,防止隧道基底产生湿陷性沉降。洞口上方有危岩落石的新禹门口等隧道,应采取稳妥的清除、防护措施,有条件时可适当接长明洞或采用帽檐式洞门结构,确保施工及运营期安全。
(三)同意全线暗挖隧道均采用复合式衬砌,明挖隧道采用明洞式衬砌结构。Ⅲ~Ⅴ级围岩隧道均采用曲墙带仰拱的衬砌结构形式。洞口浅埋、偏压和有国防要求的隧道,可按有关要求适当加强。初期支护的喷射混凝土宜采用湿喷工艺,起拱线以上的系统锚杆宜采用普通中空或组合中空锚杆,其他可采用药包式锚杆或全长粘结式全螺纹砂浆锚杆。所有锚杆均应设置垫板,并确保锚杆体居中。
应进一步优化各级别围岩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设置有超前支护及钢拱架的IV、Ⅴ级围岩地段隧道的拱部系统锚杆可适当减少;黄土隧道拱部可不设锚杆,初期支护喷混凝土厚度可适当加厚,必要时扩大拱脚,应尽量避免施工用水对黄土的扰动,控制变形。同意水平岩层Ⅲ级围岩地段的隧道在拱部设置三肢钢架加强支护。为保证施工安全,同意隧道洞口和明暗交界处采用超前长管棚注浆预支护,IV、Ⅴ级围岩地段的隧道可采用以超前小导管为主的超前支护措施。对可能存在湿陷性的黄土隧道段,暂不采用基底换填处理措施,施工时根据开挖揭示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另行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四)原则同意设计采用的建筑材料标准。即喷射混凝土采用C25号,衬砌混凝土采用C30混凝土或C35钢筋混凝土,填充混凝土可采用C20。采用的其他建筑材料均应提出明确的性能指标,并满足耐久性的要求。对有侵蚀性地下水的隧道,按照腐蚀类型和程度初期支护和衬砌结构分别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五)同意本线隧道的防排水设计采用“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达到《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规定的一级防水的标准。同意隧道衬砌背后拱墙均设置防水板,板后设置环向及纵向排水盲管;环向施工缝可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外贴式排水板等防水措施,纵向施工缝防水可采用中埋钢边橡胶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止水胶。在铺设防水板之前,应对初期支护的渗漏水情况进行检查,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8。在防排水设计图中应细化防排水系统的施工工艺要求,满足运营期间“可维护”的要求。
对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应核查排水沟的排水能力,并采取加设中心水沟等工程措施,确保隧道内排水畅通。对于单面坡长大隧道,要充分考虑反坡施工工作面的排水方案。在施工图设计中,对地下水特别发育的长隧道,应根据地质勘探情况进行抽排水预设计。因地下水流失可能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隧道段,以及地下水特别发育隧道段宜采取注浆堵水措施,防止大量地下水流入隧道,确保施工安全和运营期间的排水安全。
(六)同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大于0.1g的隧道洞口及浅埋段按抗震设防设计,设计参数参照有关规范执行。长度大于5km的隧道洞口及洞身浅埋段按《铁路建设贯彻国防要求技术规程》进行加强。抗震设防和国防设防应统筹考虑。
(七)同意长度大于6km的隧道内采用无砟轨道,其余隧道内均采用碎石道床设计。
(八)同意长度大于2000m的隧道设置固定照明设备,其他隧道配备移动式照明设备。
(九)为满足施工组织和施工通风需要,同意部分长隧道设置斜井作为施工辅助坑道。单车道无轨运输辅助坑道的断面可采用5.0×6.0m(宽×高),双车道无轨运输辅助坑道断面可采用7.0×6.0m(宽×高)设计。辅助坑道原则采用锚喷单层支护,辅助坑道洞口及新黄土地段、双车道辅助坑道Ⅴ级围岩段、井底车场以及与正洞交叉口段可采用模筑衬砌。
(十)同意单线隧道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开挖,Ⅳ、Ⅴ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双线隧道Ⅲ、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Ⅴ级围岩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或带临时仰拱封闭的台阶法施工,洞口浅埋、偏压段可采用CRD法或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对黄土隧道的进洞方案和软弱围岩的施工工艺应提出详细要求,确保施工的安全顺利。对全线长度小于1km的隧道宜采用单口掘进,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节约资源。
(十一)应重视本线隧道的地质勘察工作,合理确定围岩分级,准确预测分段涌水量、地下水水位高度,进一步核实隧道地下水侵蚀性,必要时建筑材料应考虑相应的抗侵蚀措施,确保结构满足耐久性要求。施工时应对地下水逐段进行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及时调整抗侵蚀措施。
(十二)对全线地质复杂及地下水发育的隧道均应实施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施工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对可能发生突(涌)水突(涌)泥地段应把超前探孔纳入设计,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工序的要求进行管理。
(十三)下阶段应按照铁道部《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的有关要求对全线隧道进行施工过程的风险评估工作,并制定必要的工程措施和降低风险的预案。
(十四)北塬隧道
1. 为满足施工组织和施工通风需要,同意在DK4+100右侧设置长度约560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一号斜井;在DK6+100左侧设置长度约305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二号斜井;在DK7+600右侧设置长度约310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三号斜井。
2. 隧道DK6+380~DK6+550段埋深浅、地表有常年流水沟,该段中明挖地段宜采用全包防水方案,暗洞段可采用径向注浆封堵围岩节理裂隙。地表采取铺砌处理措施,防止地表水冲刷、下渗,确保运营安全。明挖段施工应避开雨季,并应尽快完成明洞回填、地表铺砌等,确保施工安全。
(十五)张庄隧道
应根据施工组织需要进一步优化辅助坑道的设置方案。可在DK61+000右侧设置长度约330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一号斜井;在DK62+750右侧设置长度约630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二号斜井;在DK65+000右侧设置长度约196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三号斜井。
(十六)如意村隧道
为满足施工组织和施工通风需要,同意在DK68+900右侧设置长度约886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一号斜井;在DK70+900左侧设置长度约659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二号斜井;在DK73+300右侧设置长度约438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三号斜井。
(十七)上、下李家湾隧道出口段,距包西线李家湾隧道间距较近,隧道洞口开挖、洞门结构及洞口防护工程应结合既有隧道洞口工程情况统筹考虑。上、下李家村隧道及本线其他与既有线的隧道间距小于20m的隧道,施工前应对既有隧道采取无损检测措施,详细调查既有线工程的施工质量,并据此制定施工防护对策,细化隧道及既有线监测方案,确保施工及既有线运营安全。(本条为黄陵地区工程,是否保留)
(十八)原则同意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方案及相应工程措施。隧道弃砟应充分利用,多余部分应根据隧道附近地形和水文条件,和地方环保、水保等有关部门一起妥善选择、落实弃砟场位置。弃砟场应尽量避免设于冲沟中,必须设置时应进行泄(消)洪评估,并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严防发生洪涝灾害。设计应加强弃砟场的勘察工作并对每处弃碴场进行稳定性评价,设置可靠的永久挡护工程,顶面设置截排水系统,同时对有条件的砟场坡面采取植被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破坏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