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2-16 12:21 发表$ h0 \: B, P) J+ B9 g8 Q) _ ) T8 i0 r; B# Q$ h6 }+ r 怎么又出来这种昏话了,不客气地讲,你学过中学物理么,学过就不应该出这种错误!!!!!!!!!!!!!!!!!!!!!2 y2 ~, t% C9 Y: s$ y
举报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7-2-16 16:13 发表$ Y% v/ r! j; s * @* C! ]& n: K6 C3 q; O# q: s$ B3 F- ^0 { 好像不是这样的..............我有这个疑问,hakutaka有那个说法,就是机车不摆的问题,他自己的说法是假摆式,如果说摆式只能改善舒适度而不能降低轨道冲击力,那何来‘假摆式’一说呢............回过头来 ...
原帖由 lovevkjs 于 2007-2-16 21:01 发表( s/ [& z* a8 b" {& B 这个我可以告诉你,绝对跑过,X-2000刚来的时候,广州到深圳正式运营跑过45分钟,基本上全程200KM/H的,就是到了平湖才开始降速的!
原帖由 火车仔 于 2007-2-16 14:20 发表 2 q$ ^6 Y) _% C* Y) @) O; F% |- F: @( u % k% n5 t5 P5 ?; A- b5 Z中原地区肯定好的不得了,干脆是好的一塌糊涂。但南方地区呢?西南地区呢?5 p6 u( i5 F6 U. y) x8 u9 L7 O + M3 Z7 z4 _; z5 M8 ^3 Y& T 还有。摆式列车最主要还是提高舒适度,我相信许多线路在安全的情况下能跑得更快,3 J1 o9 d3 j/ c& h7 l' f 为什么不更快,就是因为舒适度的问题。我 ...
原帖由 火车仔 于 2007-2-16 15:44 发表( v# D& z; ^# b6 K 为了更好的解释你的这个解释, _. b+ \% A( G 我又重新整理了一下手上的资料和自己思考的角度。 6 x1 O, t5 ]3 @ ; z$ ~+ z3 ]! s: |, t/ o发现了一些比较大的问题: ; h% Z; ^" ]6 j7 ?2 g. R ) i' [1 v2 f; }$ T S- O1 {& `- g. B 1 X, h% Y1 T9 G( t4 J. n3 ^ (1)材料上的所有计算公式,都是通过计算旅客在乘坐列车时的离心力来计算的。# v" L$ \1 O8 R. z# m $ @3 ~5 r; i5 O* z. B就 ...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7-2-16 16:13 发表6 P+ t6 `8 m f: x6 Y I. U, P& y" N* m! C: r0 J 3 @2 C5 o/ y3 Q6 Y$ q3 J 好像不是这样的..............我有这个疑问,hakutaka有那个说法,就是机车不摆的问题,他自己的说法是假摆式,如果说摆式只能改善舒适度而不能降低轨道冲击力,那何来‘假摆式’一说呢............回过头来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2-16 22:59 发表 6 L* [. P+ H' Z: w# O+ L7 I , g6 G2 f, I$ v8 c" p) Q我提那个并没有放在重点的位置,属于次要项目,因为即便8度最大角度,重心实际位移也不大,不过理论上说内移的重心对克服“离心力”提高稳定性有帮助。
原帖由 火车仔 于 2007-2-16 21:57 发表 , x0 c$ r4 w6 Y0 R$ j4 j ' M5 K. ~0 \# r3 |; F3 m " b0 y& h. `. e- D2 {, T6 \其实说白了,X2000动力车不摆,也就等于是普通的机车一样。所以司机在里面的确是挺难受的。 F0 }6 Z9 K0 l* f1 I- v0 S( c1 L * u6 J+ L; K/ Z8 t3 y$ u5 z- S: H, t 但是,X2000动力车也是采用了径向转向架,所以它就能减低对轨道的冲击力。 % V4 r ?2 g( T8 J' f5 ~# H0 k0 Q7 |1 V 因此它在高速通过曲线时能够保持 ...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7-2-17 02:44 发表 ) ~0 p7 R) T5 I% c ( r6 a+ J2 v) D! D3 D$ |: V7 o' g: N) p) B7 E/ V1 _; U: q 从您提供的资料来看,就是这样的。我只是想研究一下,为啥意大利的摆式就非要全摆,难道仅仅是为了提高司机的舒适性? & h8 e: Q5 L5 L0 G- C o8 ?$ C % Z: H0 N D: A0 J3 Z# o" ZX2000降低轨道冲击力除了径转向架(前面我查到的说法是提速40%而不会带来更多的冲 ...
原帖由 火车仔 于 2007-2-16 23:14 发表/ B$ \+ q6 |" J$ \! c 我想说的是。 $ f$ @/ o- r" P2 S# @% X+ c# X8 r" c1 J5 b 请你把“摆式列车”与X2000列车的讨论分开来,并且在未来的叙述中写明白。 - x% K- Y8 c3 K4 h- _+ U$ d& Q 不然真的不知道你想说的是哪种摆式列车。 3 h8 v1 e* R& V8 [) {1 Z 2 f, U0 V, y& l4 i+ S6 J因为两者间有一个竞相转向架,所以讨论的某系问题完全是不一样。 # ]: A8 ^5 x! m6 r) H5 ?! ]" p1 V: n& Y, O- R; e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2-17 13:55 发表 4 s# q+ ]- w2 j$ l: f6 D4 h* t! B: a( N. O D! Z( i0 [' ` 我提醒你仔细看资料!你被资料骗了,注意测试条件,特别是她说了曲线半径1500以上,也就是说,准高速列车也没到困难,此时是摆式列车等速条件,还有不少是直线,由于x2000比机车轴重小不少,所以动载荷大幅降 ...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7-2-17 02:44 发表 - T, S, w( H7 N4 Z. z1 U+ s& }4 ^7 C' m$ y4 w 从您提供的资料来看,就是这样的。我只是想研究一下,为啥意大利的摆式就非要全摆,难道仅仅是为了提高司机的舒适性?* \ ^6 h& a7 w; x. q8 _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2-17 13:55 发表1 M& U0 e. {7 ^. J0 M ! z, d5 D3 h# D# f8 d/ ` 注意测试条件,特别是她说了曲线半径1500以上,也就是说,准高速列车也没到困难,此时是摆式列车等速条件
或者你仔细看r=800那张表,明显就表明问题了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2-16 22:54 发表$ j' t/ H8 i% J# m8 p 实际事实是,除非不额外提速,否则工务的很反感摆式列车运行!因为额外提速的摆式列车对线路损伤太大,天窗太短,修不起。
原帖由 火车仔 于 2007-2-17 21:25 发表; Q. n( W! [' I1 m3 a' @' G 4 t1 k" }; }6 O3 Y+ `+ e. r/ y9 h& j' Y5 n5 T' S* V 请问哪里可以判断出此时准高速与x2000在相同速度运行? 6 M4 a- M# t+ H/ N. T ) H1 ^" _# r5 n _0 @3 L+ U另外,我觉得通过有没有困难这点不重要,乘客的感受才是最重要。 % r) w5 E9 a8 C7 [你老说多少半径以上的曲线就没有关系了,但无论怎样的曲线也还是会产生不舒服的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2-19 01:11 发表 6 S/ `; V& Z. Z" c0 m$ a" h( m. q3 H2 B8 I( C( W3 L5 N6 }, J$ G 你要搞清楚,我提的论点也是你要反驳的是径向转向架能否起到主导作用,也就是同样的曲线在各自容许的最高速度下,是否摆式列车横压小。我说不是,摆式列车横压大,x2000不例外。你说的是x2000就是小。但是你的 ...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7-2-19 02:26 发表 5 g- Y- E2 T6 _2 a6 O/ O % A- \+ ~/ m2 u/ Z G3 h* z4 z: A7 P, y: E+ V8 m: F/ [ 我觉得那篇论文确实需要认真分析说话的条件,但不能说混乱,一个是正确理解‘最大’的意义,我认为就是X2000最高速,准高速最高速通过的情况的比较,看数据,R800的时候,X2000确实超过很多,但这个时候的数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2-19 01:11 发表 ! {3 Q# O5 @4 L3 o3 K/ O$ g / p0 v7 p) f3 T" j你说的是x2000就是小。但是你的数据比较混乱,你可以看87楼你发的0003图,声明了1400以上x2000跑200,准高速160。此时,上边参数表中,只有直线的显示x2000小,但是1400曲线的显示横向力x2000 49kn大于准高速的41kn,虽然x2000轴重小了4吨(机车);拖车大的比例更大。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9-13 1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