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解释你的这个解释,
% X) t) x% a. F5 f2 n! L3 R我又重新整理了一下手上的资料和自己思考的角度。
: ~/ c% e0 {# E( S: V! w: w8 t4 s% f+ p2 c# N) I
发现了一些比较大的问题:' T& M$ N" u5 m/ |! |) _
9 N3 N: z/ @5 p$ [, m9 L# E3 D O( U
; ?- N/ v6 x3 F* J3 _
) J4 S2 L0 e* ~9 p4 _(1)材料上的所有计算公式,都是通过计算旅客在乘坐列车时的离心力来计算的。: R) e8 d- B W! G) Y* i9 i: a
m+ O, ~- r1 z) z# t- o
就正如Hakutaka所说的F=m(v*v)/r
9 f. @8 Y9 n3 I& y3 c5 L3 G6 u % ?9 {( M; Y$ c; d& b; f
而根据《高速铁路与摆式列车》一书所采用的:& u8 _ V% j% v, Y) j3 l" [( {) d: U
(目前世界各国准轨铁路确定曲线速度参照公式):Hmax=11.8(v*v)/R-Hq; D: m0 r, L6 y( {
Hmax——最大欠超高
! R- i6 T9 D- MHq——允许欠超高1 ]! U8 y- A/ X* `/ B7 t0 I/ ]) y
v——允许最大曲线速度
4 o# R5 y/ k/ d5 O) U4 z$ rR——曲线半径
. }1 W* W% _4 h1 Z ! }# p: u" b, K1 r& b% I0 D9 C6 ]
5 v& E" W1 x% {2 l
! g: V; C: g6 O/ O(2)因此根据材料总结,在提高速度的情况下,摆式列车只能改善乘坐的舒适度(离心力),而不能降低对轨道的冲击力。
& I+ r8 W1 [3 s" s2 Q2 I: A这也就正如Hakutaka所持的观点。这个我是赞同的。/ a2 P: b; r2 j. J
- P0 r3 \2 L; L) v3 o7 a- d $ ^; x# S2 v& F# ?7 s& ?
7 t' c; E& x7 Q6 U- X4 q(3)但是,要严正说明的是,X2000摆式列车,以及ETR450/460摆式列车,- g8 X! f0 T3 D# \1 Y
采用的是径向转向架技术,(ETR450/460使用的也是类似的技术,转向架轮对具有导向性)* I) G, L5 d5 E% \( U* P
因此,不能够用我们一直所用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 J- V* Y# p
9 N2 _9 J# E2 I/ {: _而国内的文献并没有提及到径向转向架对轨道压力的计算公式。3 f4 ~# m$ O0 U0 A3 p1 Q
但在其中一篇文献里,提及到了当时为测试X2000径向转向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
4 L6 W8 T2 b- B( N; S- \5 ^4 S由于我不是学这个的,所以基本是看不懂。但贴出来让懂行的车迷们研究。) w2 z2 ^4 ~9 a* ^) G: X1 O4 u
' E/ M) g# V, B2 y; P" B但是根据许多次的实验表明“X2000实现提速,而不会带来额外的对轨道的压力。”( F1 q# t; N# W6 |( c; J
" u; y, p5 k! U
" \- F$ o* z d& W/ J * g4 K: q/ M2 P% L: \
(4)综上所述,我们的讨论切入点是完全不同的。1 l9 B, n3 v7 Q# w7 ?" \+ l
% ^9 q& _$ F; n3 W' G' j
要肯定的是,使用传统转向架的摆式列车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但增加了对轨道的压力
0 S9 }6 r& ~8 u$ y8 w. N
" ]/ V: O4 o5 m) S: X: Q$ b而通过许多试验的证明,“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e M) t+ t5 c' L* ~9 K6 J
使用径向转向架的X2000列车,既能提高乘客的舒适度,也能在提速的同时不增加对轨道的压力。
1 _8 e6 |( W1 p0 t% Q而我强调的也是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