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458|回复: 131

HXD1G 新一代客运机车抵达环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1 08: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在上周,株机制造的新一代八轴客机HXD1G运抵环铁,可能由于线位紧张,看到它时,还停留在南入口那边,杂草丛生,垃圾成堆。

标准侧脸:

   前脸中规中矩,风挡玻璃没舍得用上和前脸弧度一直的曲面玻璃,以至四边和曲面明显不搭,不知道量产后会否有改观。

DSC0771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08: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侧柱,延续HXD1系类似成熟稳固结构。随着客机高速化,有些机车已经改进了这种结构,不在棱角分明。

车灯设计实在是眼角犀利,只是这种和前脸一样凹进去的设计是基于和考虑?

车钩钩座,自从HXD1C在前脸下巴上挖了个坑之后,株机后来的车,基本都这个样了。


DSC0772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08: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管和插座部分。

又见电控制动插座,不知何年何月能真正用上?集控插座,究竟包含了那些控制信号呢?尾控和重联方式能否集中在此呢?

DSC077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08: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右侧脸,露出比较关心的转向架了。

排障器和车体外壳的连接曲面,延续了HXD1D等传统客机的样式。我们可以在奥星、SS9G上看到相似的样子。

侧面赫然标示着160km/h,这是个有“争议”的数字。有人说,都八轴了,怎么才标160呢?不上客专,也用不上这么大功率和八轴啊;而如果为了上了客专,这速度也不够用啊;且慢,还有人说,这是低调,据小道消息称,该车构造速度有210km/h,今后到底会以何速度运用,现在并不好说。

另外说说这个调车踏板,对于高速客机真的有必要吗?现在还有出库好挂车时,人扒在车头外面,随着车走吗?反正我是很久很久没有见到客机这样作业了。

DSC0772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09: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侧面看转向架,该转向架跟HXD1系的西门子转向架有明显的区别,感觉跟出口版奥星的架子很相似。采用转臂轴箱定位,一系弹簧只有轴上面一个,这个和当前25T客车转向架大体结构类似,庞巴迪和西门子系动车组架子也大致如此。虽然该机车标称轴重19.5吨,但是作为牵引机车,个人还是更倾向与HXD1轴箱类似的左右双弹簧。这种方式不仅在货机上比较普遍,高速客机也大多数如此结构,包括中华之星和蓝箭的动力车。

DSC07724.jpg

再看看KZ4A的转向架,我相信株机实在该架子运用基础上设计的,毕竟只有这个车是真正量产经过运用考验的。

kz4a-tl.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09: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向架侧向正面照,简洁明了,架子上没有标轴距,目测应有2900mm,或者更多?轴距适当长点利于转向架高速运行的稳定性。目前所知高速机车/动力车转向架轴距最大到3000mm。

这张侧面照看车窗和车身的配色,很容易想到CRH不都这样的么,连小三角玻璃都一样呢。  车门放在靠后的位置,有人说是因为车头前脸斜度过大后移,实际上,早在DJ熊猫和DJ2熊猫的设计上,已经这么做了,当然,还没有这么靠后,也只有一侧车门靠后,而最早这么做的是西门子著名的ES64U2短跑手,有一侧车门都快到车体中间了。

个人觉得,这种设计还是有一定意义,一是增加车壳结构强度,在撞击下更利于保持驾驶舱完整。二是把车门放后面,利于司机室保温,有很多机车的门都关不严,尤其是运用到一段时期后,嗖嗖灌风。三是,车门靠后,司机习惯往后走,当发生前脸碰撞时,往机械间跑,门在后面,也利于保持门完整可开,利于逃生。四是,停车时,超出高站台一点时,好下车,只是以后站在车门手比指划麻烦了,幸亏,该车侧边安装了后视摄像头,连后视镜都省了。


DSC0773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09: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曲线上的HXD1G,可以看到,车头端上部都有一个后视摄像头。   这种摄像头在地铁上已经用很久了。

车顶的喇叭也是通用顶置,再也看不到类似奥星和SS9G那样前置隐藏了。


DSC0772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端转向架,出彩的是两车之间连处加了软外护风挡以减少风阻。其实像DF11G这种车那么宽车间风挡,早该加上外护风挡了。



DSC07737.jpg



DSC077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soya 于 2015-9-21 15:07 编辑

单节侧面正视图。没有具体数据,感觉单节跟SS8差不多长,看总轴距稍短,双节总长度可能介于SS4G和HXD1之间。

车中间变压器部分,还是和奥星一样,做了风挡。从这个侧面看,车头斜曲面还是蛮有感觉啊。


DSC0774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车图,由于信号灯和接触网支柱当着,没法儿拍全。
DSC0774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向架撒沙部分,11200kW,单轴功率1400kW。这曾经是庞巴迪机车最常用的轴功率。应该是综合考虑了客专坡道功率需求和轴重限制的因素吧。否则直接1600kW一步到位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DSC07754.jpg
发表于 2015-9-21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这个车型尤其适合昆局,一大波160级别的线路。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牵引杆设置,多么熟悉的结构,这在DJ熊猫和DJ2奥星上采用过。

架子中心设置牵引杆。
DSC07782.jpg

牵引杆车体连接处。
DSC0778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车顶高压重联线,一改过去的自动对准连接器方式,直接用簧型电缆连接。可靠性更高,也更简单。不过,拆开就得上去拧螺丝啦。

小曲线上,软风挡挤压的样子, 这个和动车上的不同材料,不知是否抗造?

DSC0777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soya 于 2015-9-21 15:09 编辑

最后,电力机车,怎么能不说说受电弓的变化呢?
株机厂引进HXD1之后,有个比较大的收获是,把西门子的TSG15受电弓技术也给弄过来了,曾几何时,国铁在追逐高速的时代,一款适应高速的受电弓多么重要。引进之后,几乎所有株机厂新车都用上了那款电弓,还卖给了HXD3系甚至是SS4G!连HXD3B毛号都安装过。打破了赛德电弓一家独大的局面。然而,这款电弓的滑板构架很简单,西门子早就不用了,这让人颇有遗憾。

看,这次HXD1G的受电弓和以前的HXD1系有什么不同?对了,就是滑板不一样了,采用和德赛电弓一样的双条滑板结构,下面的滑板架虽然不及350动车高速电弓滑板架那么复杂,但也较之前有更好动态性能,更适应高速运行。

DSC07779.jpg

对比一下,之前的HXD1系TSG15受电弓滑板。
2013092707245698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遥想当年,SS8设计之初的样车,就采购了这款电弓。

早期SS8涂装,注意受电弓,和现在的HXD1系一样。

IM000037_1129269985.jpg

冲240最高速时。

26_452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后来的DJ1天鹅,仍然配的是这款。

下图中的,第一台机车已更换为DSA200型受电弓,后车还是TSG15型原装电弓。

DJ1e.jpg

到了HXD1全面引进后,这款电弓,终于国产化了。后续的HXD1系都安装此电弓。

HXD18.jpg



然而该电弓原型,似乎仅在西门子给OBB的三电弓版1116机车短暂用过,其他机车很少见(极个别电力小调机)

OBB_1116_01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1: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到了2015,经历和谐机车引进之后,国产机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出车速度也快了。尽管HXD1G在外形方面还有值得改进之处,但外观总体仍然不错,像个高速机车的样子。但愿其转向架能达到高速运行下的稳定性。


DSC07775.jpg

期待你奔驰在祖国铁路线上的样子!

DSC07792.jpg


————完—————

发表于 2015-9-21 11: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了,话说侠版给联系联系呗,回头咱哥俩去观摩一下型式试验,主要就是看看测启动牵引力呗,之前听说过铁科院测HXD的启动牵引力,基本是无所不用其极啊,咱们实地看一看,也省的在论坛上继续争论了,呵呵
本来上次说约您去机务段看D3D的,不过自打我听说以后,我觉得够呛试的出来,回头给人轮子擦了也不好
昨天看CV4的晚间新闻,大吹中国铁路装备,看完我就在想,中国铁路怎么就这么“牛叉”了呢
后来我觉得,抛开别的吹牛的东西咱不说,大概主要还是南车收购了加拿大那个晶体管生产商吧,再加上从04年开始中国铁路开始进行机车模块化设计,说真的,有这两样,有没有大规模引进HXD,差别不会太大。唯一的区别就是,大概株洲还是老大而不像今天风光被大连全抢走了,呵呵
当然,不可否认,对于某些基础差的厂家,引进后管理水平的确上了几个档次,但不难发现那种高档次的管理水平其实也仅仅是针对高等级车,其他的似乎没发现有啥本质性变化……
另外也不可否认事物是普遍发展的
发表于 2015-9-21 11: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车要平均管干毛用?还有电空制动,那玩意没用不说,非要弄就不能集成到集控插座里去?这东西说白了都是风阻风噪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4-20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