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5-31 20: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转]山东省志——铁路卷
1966-1985年
〖1966-1976〗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省内铁路系统受到严重冲击。“大串连”打乱了正常的运输秩序,省内铁路系统的领导机关被夺权,大批铁路单位陷于瘫痪。到1969年,济南局行车事故件数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加1.4倍,旅客列车始发和运行正点率分别比1965年下降13.7%和33.4%,货物列车始发和运行正点率分别比1965年下降30.7%和22.5%。尽管1967年解放军对铁路实行军管,但铁路运输生产的被动局面仍未能根本扭转。
1971年,铁路运输生产曾一度出现转机,并开始缓慢回升。但1974年掀起的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又使铁路形势发生逆转,造成生产停顿、枢纽堵塞、运输不畅,已经回升的省内铁路货物周转量和列车正点率,再度全面下降。197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即9号文件)后,铁道部部长万里来济南局落实9号文件精神。为了贯彻《决定》提出的要求,山东铁路系统采取了整顿领导班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惩治不法分子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央提出的“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安全正点、当好先行”的整顿目标初步得到实现。以后,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影响下,运输生产又一次面临严峻的局面。为“保住津浦线”畅通,广大铁路干部职工排除干扰,竭尽全力维持运输生产。在1976年唐山地震期间,山东铁路系统干部职工急灾区人民之所急,派出抢修和医务人员,日夜兼程奔赴灾区,修路救人,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山东的铁路事业虽然受到严重影响,但铁路建设仍取得一定进展。泰肥、张东等支线经续建和改建后相继竣工。工程艰巨、贯穿鲁中丘陵的辛(店)泰(安)铁路的建成,又开辟了从津浦铁路通往半岛地区的另一条通道。然而,省内原有线路的技术改造和铁路工业的发展,却因动乱和资金不足而不能如期实现,使省内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运量与运能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976-1985〗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铁路被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山东的铁路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6~1985年,随着国家对铁路投资的不断增加,济南铁路枢纽、津浦铁路双线(省内部分)和胶济铁路双线(济南至蓝村段)相继建成,各编组站、区段站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扩建,大大改善了省内铁路的运输条件。而新(乡南)兖(州)、兖(州)石(臼所)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再辟一条陆海通道,形成连接鲁、豫两省和横穿京沪、京广铁路的东西大干线。通往渤海之滨莱州湾畔的益(都)羊(口盐场)地方铁路的兴建,以及山东省地方铁路局(以下简称地铁局)的重新组建,标志着多渠道集资建路的大趋势,以及省内地方铁路事业的再次兴起。到1985年,省内铁路营业里程和正线延展长度,已由1949年的885公里分别增加到1987公里和2871公里(均含临管运营线,未含地方铁路)。济南局的综合运输能力达70000百万吨公里;同时,四方厂和济南厂通过对各自生产系统的全面技术改造,1985年已经达到年产内燃机车70台、客车260辆和年修蒸汽机车600台、客车200辆的能力。
1976~1985年,全省铁路系统通过拨乱反正,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标准化作业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在职或职前教育,以及以“安全正点、尊客爱货、优质服务”为内容的路风建设,职工的政治、文化、技术素质普遍提高,运输生产日益稳定,先后实现10个行车安全百日。10年间,省内铁路系统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如:济南局8次获进京直快旅客列车评比第一名的青岛列车段240/239次列车,装卸50万吨以上无货损的青岛站装卸甲班六组,安全行车26年无事故的济南机务段机车司机阎德吉;四方厂坚持科学管理、质量信得过的锻工车间弹簧班,一心扑在内燃机车底架组装线上的机车机体车间铆工五班班长臧作孝,焊接上万个管道接头保持质量全优的动力车间汽焊工李京义;济南厂重视产品质量的组装二车间配线班,开发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气扳机系列的工程师刘林一;四方所在车电及制冷研制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机电研究室和在车钩缓冲器研究中成绩突出的工程师戴家骥等。
1976~1985年,省内铁路系统全面进行了企业整顿,逐步实施了以经济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促进了运输、工业、科研的迅速发展。10年间,省内铁路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以平均7.7%的速度增长,1985年达到49776百万吨公里,比1975年翻了一番还多。到1985年山东省以占全国3.8%的铁路营业里程,承担着全国4.7%的铁路运输周转量,成为全国铁路运输最繁忙的省区之一。
〖1949-1985〗〖建国后〗〖铁路〗〖事业〗〖成就〗〖概况〗
建国后山东境内铁路事业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49~1985年的36年间,省内铁路营业里程和正线延展长度分别增加1.2倍和2.2倍,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加8.7倍和28.2倍,铁路工业总产值增加22倍。省内铁路职工总数,已从1949年的2万人增加1985年的12万人,固定资产总值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初的7亿元,增加到第六个五年计划末的37亿元。36年间,省内铁路数量少、分布偏的状况已经改变。全省除聊城地区外,13个地、市已有铁路相通,山东的铁路已经成为华东沿海地区晋煤外运、海陆联运及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省内新建铁路所到之处,一批批新兴城镇和煤炭、钢铁、石油、化工、盐业等生产基地纷纷出现。特别是过去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鲁中南山区,在通了铁路之后,内外交流日益活跃,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36年间,随着铁路工业和科技事业的迅速崛起、运输设备的逐步更新以及运输管理的日益完善,省内铁路的运输效率不断提高。在全省各种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省内铁路的客、货运输周转量一直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居于首位。在1985年全省铁路、公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周转量中,铁路的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所占比重分别为61%和77%。省内铁路作为全省人民长途旅行和大宗物资运输的主要工具,为方便人民生活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省内铁路在这36年的发展过程中,营业里程及运输能力的增长速度,还远远低于全省工农业生产总值及客、货运量的增长速度,使铁路运输长期处于运能不能满足运量需要的矛盾之中,它所特有的长距离、大批量、小能耗、低成本、轻污染和全天候日夜不停运行的产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给铁路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国家将铁路建设逐步置于国民经济的“先行”地位,铁路事业已经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局面。在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蓝图中,华东沿海地区继续被列为全国铁路建设的重点。铁路系统也已确定实行全行业投入产出的经济承包,将继续扩能增运,开展横向联合及多渠道集资建路,以加快铁路发展的步伐。随着这些计划和措施的逐步实施,山东铁路事业必将进入一个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