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秋天,大同机车主办了“中国首届大同国际蒸汽机车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蒸汽机车爱好者。有火车迷称之为“最后的狂欢”。在这个星球上,这是最后生产蒸汽机车的地方。现在,蒸汽机车的制造在这里停止。同年的12月21日0点18分,在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中,我国生产的最后一台大功率蒸汽机车——前进型7207号蒸汽机车在大同机车工厂交验出厂,宣告了我国蒸汽机车生产时代的结束。仪式正值寒冬,人们踩着夜的黑暗而来,棉服上带着冬日的寒气。设在车间里的仪式现场,人多到摩肩接踵。参加这场午夜仪式的人要比预想的多出许多。在那块草绿色的桌布上,当签下前进型7207号蒸汽机车出厂文件时,现场在那一刻有短暂的安静。告别氛围特有的悲凉并没有占据上峰,那是因为在现场紧挨着7207号蒸汽机车,并排放置着一台东风4型6030号内燃机车。两台机车的头顶上挂着一幅横联:告别蒸汽机车生产时代,迎接内燃电力多品种生产新时期!这是大同机车对蒸汽机车生产的告别仪式,也是隆重的转产内燃机车生产的仪式。人们排着队在7207号蒸汽机车前拍照留念,老职工在敲鼓,现场热气腾腾。那一刻,在中国的铁路上还有8000多台蒸汽机车在运行。但全世界蒸汽机车制造的时代,在这里、在今夜宣告结束。很多年后,依然有人记得工厂领导除发言之外有些沉默。主产品停产,新产品刚刚起步,作为企业领导,要为全厂数万职工家属的工作和生活负责,这个仪式后面有着巨大的压力。其实,这个企业从出生开始,压力总是相伴左右。大同机车和那台前进型7207号蒸汽机车有着一样的经历和感受:虽有关注度,但也明确知道自己的落伍。这份清醒,拥有前进型、拥有蒸汽机车制造和生产优势的大同机车,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如影相随。以亚洲最大的蒸汽机车制造企业为定位的大同机车,它的到来是为了制造蒸汽机车,但蒸汽机车是落后的技术,工厂员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也正因此,工厂在蒸汽机车制造走上正轨后,就立即启动了内燃机车的研制。1965年2月,工厂成立了内燃机车科。优秀的工程师被选拔进入其中。技术人员对这个新成立的部门有着特殊的向往,因为大家知道,那里有工厂的未来。几位工程师坐着平均时速50多公里的绿皮火车,中间倒车数次,奔波几天几夜,从渤海之滨的兄弟工厂背回来了一套资料——内燃机车的图纸。与此同时,内燃机车的主要零配件也从其它工厂运向大同机车。多年之后,从工厂志的文字里,仍然能感受到大同机车当年的急迫。10个月后,即1965年12月15日,大同机车成功试制出第一台内燃机车,车号为ND-0032,配属在北京内燃机务段。而这台内燃机车的到来,则开启了工厂的内燃机车制造史。但这条路,并不平坦。大同机车转产内燃机车制造的时间线很长,长达20多年。从蒸汽机车转产内燃机车——为了生存,为了生存得越来越好,在迫切中,大同机车一直保持着主动争取的状态。在刚刚制造出蒸汽机车的时候,上级机构就指示工厂设计试制燃气轮机车。1969年年底,长征1型RD001号交——直流电传动3000马力燃气轮机车,在大同机车试制成功,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燃汽轮机车。虽然燃气轮机车马力强劲,但其消耗能源多,加之技术难度高,维护保障困难,这一技术路线和车型后来被淘汰。在燃气轮机车试制的同时,大同机车还同步进行着内燃机车核心部件——柴油机的开发。一个被淹没的记录是,1970年至1971年间,大同机车进行了4000马力电传动和液力传动两种方案技术设计,目标是自行设计出适合本厂生产的内燃机车。1975年,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改进,工厂试制的柴油机最大功率达到3600马力,瞬时功率达到4000马力。这个数据来得艰难,这个数据也带来了自信。终于,工厂获批在1986年正式开始批量生产内燃机车。当年9月22日,大同机车制造的第一台东风4B型内燃机车竣工剪彩,机车有一个很吉祥的编号:东风4B- 6001。伴随着这台内燃机车的诞生,工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大会还有另外一个主题,庆祝工厂生产蒸汽机车5000台。一个数字是“1”,一个数字是“5000”,让这两个数字一起出现,把两个事件叠加在一起庆贺,显示着大同机车的“人生”规划。1988年,大同机车开始小批量生产东风4B型内燃机车,代表工厂主产品实现从蒸汽机车正式转向了内燃机车。之后,工厂对东风4B型内燃机车的生产工艺逐步进行了技术改进,使工厂生产的机车性能和质量不断提高。截至1992年年底,大同机车共生产东风4B型内燃机车207台。尽管成功转产内燃机车,但工厂主产品的长远目标却是技术更加先进的电力机车,这是大同机车从骨子里蹦发的执念。也正是这份执念,让大同机车此后的故事更加精彩和充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