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东西部多条铁路干线的郑徐高铁将正式通车运营,中国高铁网络再次得到完善,东中西部民众的高铁出行也更加便利。与此同时,今天开始,受郑徐高铁开通影响,全国铁路再次迎来一次运行图大调整。 作为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网中徐兰客运专线东段的组成部分,郑徐高铁未通就已成“网红”。新调图未雨绸缪迎接郑徐高铁入图,人们纷纷从新调图中探求该线路对有关城市发展的影响,凸显了郑徐高铁开通的重要意义。作为此次调图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郑徐高铁开通还真远不止“快”一点那么简单。 催生“高铁经济圈”,助城市发展驶上“快车道”。郑州至徐州高速铁路全长360公里,设郑州东、开封北、兰考南、等9个车站,新运行图实施后,上海地区前往山西太原和河北石家庄将告别之前不通高速铁路的历史。通过郑徐高铁这一连接京沪高铁、京广高铁的“纽带”,由郑州出发,前往上海、杭州、青岛、合肥、南京、无锡等多个城市都将有高铁直达。“高铁经济圈”助力城市发展,可以想见,随着郑徐高铁的开通,一座座“火车拖来的城市”将可演绎出更多版本的城市幸福。 “东西合璧”,扩大高铁“朋友圈”。一方面,郑徐高铁连通了已运营的京沪、京广等高铁,使我国高速铁路网进一步完善。同时,这条线与已运营的郑西、西宝、兰新高铁和在建的宝兰高铁,构成了新的高标准、大能力欧亚大陆桥运输通道,大大缩短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时空距离。另一方面,郑徐高铁贯通起连接中国东中西部的高铁网,中西部高铁首次直连,有助于中西部与华东地区互联互通,对发挥铁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服务保障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升温、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创新技术,打造中国高铁新名片。郑州至徐州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超过2万公里,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在运行速度上,这条线路在实验运行阶段创下了列车以时速420公里交会运行的世界纪录,为中国高铁打造出新名片。在技术上,郑徐高铁采用的无砟轨道系统,是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运营里程、速度和技术上的新突破,意味着中国高铁走出去有了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有了更雄厚的实力和底气。 价格实惠,比超航空运输。郑徐高铁开通,引发了民航的降价之举。高铁与民航竞争优势几何?以南京到西安为例,价格上,航空全价1180元,最低77折需910元,而相同线路高铁仅需540元;时间上,飞机两小时,算上提前安检、值机,以及可能遇上的航班延误等情况,与高铁最快4小时46分钟抵达相比不相上下。据9月11日南报网消息,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期,目前上海、苏州、南京到郑州、西安等地的多趟高铁票基本售罄,其中10月1日、7日的各趟高铁,连商务座都一张不剩,而各大航空公司目前均有余票。 如业内专家所表示,随着国内高铁网络日趋完善,航空与铁路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有竞争的市场,将可为我们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和出行体验。郑徐高铁开通,让我们在便利出行的同时,展望城市发展更美好的未来,也让我们对高铁建设的步伐充满期待。
9月10日凌晨,天还没亮,一身轻装的王慧就带着年幼的女儿赶往商丘站,等待首趟高铁列车的到来。当天早晨6点20分,G6605次列车驶出商丘站,载着来自我市的346名旅客驶往郑州东站。 历时5年建设的郑徐高铁正式通车,这是商丘站开出的首趟郑徐高铁列车,我市迈入高铁时代,一种说走就走的生活方式也将成为我市市民生活的新常态。尽管此行到郑州“无事可做”,王慧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体验高铁版速度与激情。 作为商丘历史上第一条开通运营的高铁,郑徐高铁即将改变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出行方式,更是一座城的对外交通格局。千呼万唤的商丘高铁时代,这一次,终于来到了家门口。 通车首日数千旅客乘高铁 9月10日,郑徐高铁开通首日,很多商丘人起了个大早。 凌晨5点,天还没亮,晚报记者就驾车沿凯旋路立交桥赶往商丘站北站房。虽然是第一次从立交桥去高铁站,不过还好,经过桥上醒目的警示牌和交警的引导,记者顺利驶入了北广场的社会停车场,接着步行了几百米,就到了北进站口。 此时的商丘站区域,交警、运管、车站、公交公司等多家单位人员已经就位,为广大市民保驾护航,周到服务。 列车来了,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很多欲乘车出行的旅客从容中略显激动。 7点25分,来自我市的青年旅客常东杰不慌不忙地走到站台,他要乘坐7点29分开行的G1908次列车赶往徐州。工作需要,常东杰经常外出,“原来到徐州都是乘坐普速列车,现在咱商丘通了高铁,几十分钟就到了,比普速列车快了半个多小时!” 与常东杰一样,得知商丘通高铁的消息后,很多旅客放弃原来的出行计划,改乘高铁出行,感受速度与激情。 “10日当天,高铁站发送旅客5270人,上行(徐州方向)2349人,下行(郑州方向)2921人。首发列车G6605次客流量为346人。”商丘火车站党办的王鹏介绍,当天开行列车46对,从6点到23点,列车呈均匀分布。其中,33对列车在商丘站办理客运业务,有1.5对列车从该站始发,分别为商丘—郑州东的G6605次、商丘—许昌东的G6603次、商丘—西安北的G2009次。 从当天的流量流向分析,客流以郑州、上海、杭州、西安等方向为主,发送旅客分别为1203人、1003人、636人和1095人。其他方向客流分别为太原南、青岛、长沙、合肥、福州等,共1333人。 郑徐高铁的开通,使得商丘人或在商丘乘车的外地人“说走就走”成为现实。高铁通了,更是拉近了商丘与其他城市的距离。以商丘到上海为例,乘高铁到上海只需3个多小时。此外,从商丘乘高铁出发,还可以直达深圳、南京、沈阳、石家庄、青岛、济南、西安等城市。 只为那“突然而至的惊喜” 初见G6605次列车,宛如一条静卧在铁轨上的白龙,与这个城市相映成趣。每一个来到它身边的乘客,不是急着拥入它的怀抱,而是久久驻足拍照留念。 通车首日的商丘站,又是始发车,迎来了很多拍客。他们纷纷掏出手机或相机,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定格为永恒,将高大上的商丘高铁站展现给更多人。 站台上的喧闹声随着广播中提示乘客上车的消息戛然而止。收拾好心情,乘客纷纷排队上车。6点20分,G6605次列车启动了,转眼消失得无影无踪。 王鹏表示,除了从普通列车流入的客流和一部分原本自驾游的客流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旅客就是为了体验乘坐高铁的速度与激情,“比如到民权方向的车票就售出了261张,对一部分体验的市民来说,只需16分钟就能到达民权,节省很多时间”。 高铁来了!这一大好消息牵动着商丘市民的心。晚报记者采访也发现,相当一部分乘高铁的和到商丘站“看一看”的旅客,只为那“突然而至的惊喜”。因为郑徐高铁,商丘日报记者和晚报记者在商丘站也与几位亲朋不期而遇。 9月4日,得知郑徐高铁10日要通车的消息后,梁园区的王晨晨就订了到郑州的火车票,“一是体验一下乘坐高铁的滋味,二是顺道带孩子看看风景”。 当天下午返回商丘后,王晨晨就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她第一次乘高铁的心情:“不知不觉就到了,突然感到这么大的变化,像是在做梦……为大商丘点赞,为俺的家乡点赞!” 上午8点多,在北广场社会停车场附近,一位拄着双拐的老人引起了晚报记者的注意。通过交谈得知,他叫卢文灿,今年83岁,家住梁园区八一路附近。这次,其儿子卢爱民专程陪他到商丘站看一看。卢文灿在商丘长大,小时候,他便听父亲讲陇海铁路的故事,他也常常到铁路旁玩,他喜欢看火车疾驰而过的瞬间、喜欢听火车的长鸣声。 “我几年前就从报纸上看到商丘要建高铁站的消息,就想咱商丘的高铁站到底会是个啥样子!”卢文灿老人坐在免费的摆渡车上,眼睛一直往外看。当看到高大上的高铁站时,他难掩一脸的激动,“真是太好了!”说着,他还给大家讲起了商丘的百年铁路史。 采访期间,晚报记者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了郑徐高铁通车的消息,一些外地朋友和身在外地的老乡也纷纷点赞。土生土长的商丘小伙张向向,立刻打开了12306官网,看看消息是否属实。在杭州打拼的张向向恰巧要买到商丘的车票,“几个月前就说郑徐高铁要通车了,可是日期一拖再拖……这回终于可以坐高铁回家了!” 商丘高铁站给人的感觉庄重而温馨 商丘高铁站站房面积1.6万平方米,最高候车人数达4000人。想顺利乘坐高铁,进入候车大厅一楼后,首先要通过严格的安检。 虽然目前高铁站区域仍在施工,但现场井然有序。进入站房内部,洁净明亮的大厅、一尘不染的地面、温馨甜美的提示语,如此高大上的高铁站,加上温馨细致的服务,给人的感觉严肃而温馨。 高铁,对于商丘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其中也包括对高铁站区域环境的陌生,还有那一个个陌生的人。 因为陌生,高铁站给人以庄重而严肃的感觉;因为暖心细致的服务,让人感到又是那么温馨与舒适。不管是站外的巡逻民警、值勤交警还是站内的安检人员和安保人员,不管是站房内的志愿者还是站台外的保洁员,他们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向旅客展示着别样的美。 因为郑徐高铁要通车,前一天,站内工作人员更是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正是因为这件商丘的大好事,很多铁路职工觉得“虽然累,但高兴”。 再说说站外为大家保驾护航、引导车辆和乘客而忙碌的人们。他们有特警、有交警、有运管人员、有出租车和公交车司机,遇到上了岁数的旅客,他们帮忙喊车,并将老人扶上车,他们耐心指引各种车辆按照规则通行。由于乘坐免费公交摆渡车的市民和旅客较多,从早到晚,各车辆司机平均3分钟发一班车,每小时运送400人。 据市公交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维峰介绍,为了方便进出站旅客,市公交总公司调整和新开通了89路、30路、36路、59路、83路和19路6条公交线路,其中19路环车站南北站房。同时投入了10辆免费公交摆渡车,一直运行到9月25日,从北广场的社会停车场到北站房可免费乘坐。 晚报记者乘坐摆渡车体验,一名年轻交警突然示意摆渡车靠边停。司机并没有违法行驶,这是怎么回事?车停稳后,只见这名交警到百米之外扶着一位老人慢慢走来。因为老人有些胖,行动不便,在这名交警与日报记者祁博的共同搀扶下,这位8旬老人才上了车。扶他坐稳以后,车辆继续前行,驶往北站房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