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张治中

谁能破解中国铁路机车技术难题 引进消化吸收落后再引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2: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3-4-9 21:56
他们爱讲什么,是他们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客观。而这样说DF6的原因是有政治背景的,这点也决定了他们不能说 ...


是的,在DF4系列基础上,可以继续开发新的派生型号的机车!
DF4系列机车,包括DF5在内,是中国内燃机车设计制造的典范!要好好总结经验,大力弘扬。
发表于 2013-4-9 22: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治中 发表于 2013-4-9 22:01
是的,在DF4系列基础上,可以继续开发新的派生型号的机车!
DF4系列机车,包括DF5在内,是中国内燃机车 ...

整个DF系列机车,除了老东风和DF21外,都是以DF4为基础结构发展起来的,这点不用质疑或觉得浪费。

DF4DJ死在了西门子的专利垄断上,同时和谐的到来,也决定机车必须跨越发展。而当时国内的部分基础工业并不行,现在也好到哪里去。只能依靠跟外国厂商合作来解决,从高层来指定的政策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下面人执行时候变了味。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2: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3-4-9 22:19
整个DF系列机车,除了老东风和DF21外,都是以DF4为基础结构发展起来的,这点不用质疑或觉得浪费。

DF4 ...

当今世界,不断迈向一体化,机车和动车设计要采用世界先进的,适合中国铁路需求的技术。制造也应该是采用全球合作、全球采购的模式!
没有完全意义的中国制造,没有完全意义的德国制造、或者没有完全意义的美国制造、或者没有完全意义的日本制造。
发表于 2013-4-9 22: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治中 发表于 2013-4-9 22:30
当今世界,不断迈向一体化,机车和动车设计要采用世界先进的,适合中国铁路需求的技术。制造也应该是采用 ...

但是核心必须在手,没有了核心,就是什么也谈不上了。

现在交流传动机车的核心就是牵引变流器、机车控制系统。这个不国产话,那么就等于什么都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2: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3-4-9 22:37
但是核心必须在手,没有了核心,就是什么也谈不上了。

现在交流传动机车的核心就是牵引变流器、机车控 ...

是要逐渐发展独具特色的机车和动车技术。但是,不是院士王ms或者铁道部吹牛的那种东西!
发表于 2013-4-9 23: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治中 发表于 2013-4-9 22:55
是要逐渐发展独具特色的机车和动车技术。但是,不是院士王ms或者铁道部吹牛的那种东西!

发展是必须的,但是国内的基础工业给力的话,也不会走这条道路。

瓦良格为什么在大连港扔了5年,就是航母用钢铁国内根本就无法冶炼。后来是乌克兰给的技术和配方才冶炼出来的。
这些不说,就是家中鱼缸粘结用的玻璃胶,都必须依赖进口。国内仿制的寿命等使用性能跟人家差的厉害,可国内改进吗?我们只求有而已,好不好用不管。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3-4-9 23:06
发展是必须的,但是国内的基础工业给力的话,也不会走这条道路。

瓦良格为什么在大连港扔了5年,就是航 ...

我一直在探讨,为什么中国的机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发展下去了,过一段时间又落后了!
发表于 2013-4-9 23: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治中 发表于 2013-4-9 23:09
我一直在探讨,为什么中国的机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发展下去了,过一段时间又落后了!

原因非常复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都有。
主观因素主要是来自:某些人意识影响、某些不负责的政策、国内研究人员的追求心不强,只强调有;
客观因素有几个方面:国内的基础工业不合格、理论和设计经验落后、制造经验落后。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11: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治中 于 2013-4-10 12:33 编辑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3-4-9 23:23
原因非常复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都有。
主观因素主要是来自:某些人意识影响、某些不负责的政策、国内 ...

另外,各个时代的铁路系统的专家和官员,根本不正视这个问题!更没有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一厢情愿的要快速发展!能快速发展了吗?!
发表于 2013-4-10 11: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治中 发表于 2013-4-10 11:04
另外,各个时代的铁路系统的专家和官员,根本不正视这个问题!更没有认真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一厢情愿的 ...

这个不是铁路系统官员能不能正视的问题了,而是各个行业的现状,以及国家领导层的决策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12: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治中 于 2013-4-10 12:59 编辑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3-4-10 11:13
这个不是铁路系统官员能不能正视的问题了,而是各个行业的现状,以及国家领导层的决策问题。

铁路系统确实没有认真的重视这个问题。
铁路系统那么多机车车辆专家及官员,完整的、全面的《中国铁路机车史》,竟然是我这个铁路外的人自费撰写的!
连自己行业的历史都不重视,不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可想而知,能发展好中国的机车及动车事业吗?!
一想起这些,就让我感觉中国铁路系统,非常无奈!非常悲摧!非常无聊!非常可笑!非常......
发表于 2013-4-10 13: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治中 发表于 2013-4-10 12:40
铁路系统确实没有认真的重视这个问题。
铁路系统那么多机车车辆专家及官员,完整的、全面的《中国铁路机 ...

不重视历史是一贯的,也是各个行业的通病。铁路内部是有的,但是并不完善,很多地方都是遮遮掩掩的。现在没有司马迁那样的态度了,只有是外人才能这样干。天朝的悲哀。
发表于 2013-4-10 17: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2012 于 2013-4-10 17:45 编辑
张治中 发表于 2013-4-10 12:40
铁路系统确实没有认真的重视这个问题。
铁路系统那么多机车车辆专家及官员,完整的、全面的《中国铁路机 ...


支持!说得好。
从一家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文献性的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内看到,将馆内曾由中国铁道部1951年颁布的蒸汽机车型号、号码严格定编的规范,都搞到一塌糊涂而公展,就知道中国所谓铁路专家对中国铁路机车的历史,其可知性程度了,更何况谈“中国铁路机车史”的完整性、全面性、还原性。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21: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治中 于 2013-4-11 13:45 编辑
ne2012 发表于 2013-4-10 17:28
支持!说得好。
从一家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文献性的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内看到,将馆内曾由中国铁道部 ...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副局级单位,有关中国铁路机车史的内容,不敢恭维!
发表于 2013-4-11 18:36: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奴性大,比较懒,比较蛮。还有一个人多,导致分配不均,才有的现在的结果
发表于 2013-4-12 11: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2012 于 2013-4-12 11:43 编辑
张治中 发表于 2013-4-10 21:29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副局级单位,有关中国铁路机车史的内容,不敢恭维!


中国铁道博物馆,既然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具备有专业性、权威性、文献性条件的公展机构,为何不对馆内的展物历史原有性,作一个严肃性、肯定性向公众交代;而只作马虎了事,得过且过,南郭先生的作风来向公众以敷衍态度处事,那么岂不是将失去该馆的专业性、权威性、文献性的意义和水平了。实在坑爹啊!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3: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ne2012 发表于 2013-4-12 11:41
中国铁道博物馆,既然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具备有专业性、权威性、文献性条件的公展机构,为何不对馆内的展 ...

他们更像一个政府机关,不是一个研究机构!
发表于 2013-4-13 12: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得很 发表于 2013-4-7 23:00
原子弹真的不难造,孩子。朝鲜也有那玩意,一次兴产品中国造很在行的

看出我这句话的重点了吗?“精神”!同样是造一个简单的东西,用心和不用心是不一样的。用的心思越多,这东西会越好!
发表于 2013-4-17 21: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固定重联方式使用的东方红1型机车谈的不多,我小时候看西哈努克访问我国南方、金日成访问我国的影片,他们的专列都是用东方红1型机车牵引,我亲眼看见该型机车,是85年在北京看见从天津方向开来的哈尔滨——北京直快列车。各位知道其详细情况吗?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22: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cgs 发表于 2013-4-17 21:07
以固定重联方式使用的东方红1型机车谈的不多,我小时候看西哈努克访问我国南方、金日成访问我国的影片,他们 ...

东方红1(NY1)型双节重联液力传动内燃机车,是干线客运机车,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设计制造。是在4000马力卫星(NY1)型双节重联液力传动内燃机车(1959年第一台机车制造出来)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制造的。初期最高速度140km/h,后改为120km/h。1966年开始批量生产,1973年停产,共生产106台。1998年全部淘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1-23 19: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