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x2001bear

09年10月河南武汉运转,独自考察洛阳附近古代军事要地(全文完)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6 14: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欢这种图文并茂的好帖子,楼主辛苦啦。
继续支持并期待后续部分!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10-26 22: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豫C1019 于 2009-10-26 01:51 发表



那你把豫东  豫北 豫南的民风也给大伙分析一下吧

陕西好啊,就不用说了,山西近年来坏消息比较多,历史上就看晋商不错了。
每次我都是到豫西,所以对这边的感觉还很好啊,其他地方就不了解了。只是在回来的火车上听一个襄樊的乘客讲,南阳的治安很差,尤其是火车站附近。旁边有一位是南阳的大姐表示同意!!!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5: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龙门石窟(焦柳铁路伊河大桥)、关林庙、新安汉函谷关看陇海线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

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部分正好和   ybsg  探访龙门石窟的重合了   我看他老兄去龙门的时间就在我去之前没几天  呵呵  巧啊
我拍火车没他拍得多   但风景还是拍了不少

正如他的帖子里所说   一下公交车就是焦柳铁路   非常适合看车   可惜我到时只开过了几节货车

摆脱开周边拉客的黑车司机   往前走  看见了伊河大桥

[ 本帖最后由 lx2001bear 于 2009-10-27 16:26 编辑 ]
091001-08-19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古代所称伊阙     左为香山  右为龙门山
秦汉时期“洛阳八关”之伊阙关  即此地
091001-08-19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河     宽阔的水面    当然下游是有橡皮坝拦水的    但伊河水量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洪水季节  能淹到宾阳三洞

远处的焦柳铁路桥
091001-08-20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河公路大桥     建成已经有年头了
091001-08-20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门石窟风景区大门
091001-08-2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游图                      。。。。。
091001-08-20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水           香山
091001-08-2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路桥    铁路桥

据说伊河发大水时   水面离公路桥只有两米:L
091001-08-20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禹王池       其中的典故不清楚……
091001-08-20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宾阳三洞远景
091001-08-20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满山全是大大小小的石窟
091001-08-2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幅据说是道教宗师陈抟老祖手迹
091001-08-2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窟内大部分都空无一物
091001-08-21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算保存得好的小窟了          虽然没头:L
091001-08-21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宾阳三洞   龙门石窟的第一个看点


“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 本帖最后由 lx2001bear 于 2009-10-27 16:53 编辑 ]
091001-08-2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23: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宾阳洞北洞    这尊佛祖的手势很特别

身后一个MM说:今天才知道佛祖也会做这样的手势:victory:
091001-08-21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23: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宾阳三洞之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091001-08-21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6-15 1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