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陈勇 于 2007-6-5 20:54 发表
从我们俩认识到现在,有十四、五年时间了!
应该说,我跟陈老师因火车模型而相识,从那时候开始我便在“研究“前进机车模型,但H0级的铜前进制作是从00年底开始的。
请大家先看看第1张照片右下角的时间:是哪一年?1994年!再看看那3个人在干啥?[图上左边就是本人,通过某些关系照顾,让我们对着这铁家伙又拍又测]
--------当时当年还没搞到前进的图纸!但还是想用最原始的方式采集一些表面数据,可见我当时是很想尽快开始前进的模型制做。
详尽准确的图纸资料是完成完美无缺的模型的先决条件!仅靠皮尺是难以完成前进模型的!
为了查询和获得前进资料,我于1995年12月只身前往大同机车工厂。[图2]
后来,我不仅拥有了详细的全套制造蓝图,还拍摄了大量的原形车照片,当然,架修的拆卸车也不例外。
为了能把前进的结构吃透,并能够非常清晰展示出原形结构及模型工艺水平,于是就有了先期比例为1:10的大号前进模型。[图3]
可以说,到了这时,前进蒸汽机车已经烂熟于胸,也只有走到这一步,才彻底改变了心中以前蒸汽机车那种“傻黑笨粗”的形象,发展到现在[截至内燃机车出现],我认为蒸气机车[主要指前进]是陆上最完美的交通结构机器[从速度和牵引力综合来衡量]。
在这种情况之后,从2000年底开始,H0级模型开工。全职制做:没有做其它任何有收入的事!到03年下半年:闭门造车,座吃山空!
原来估计最多一年左右,就能完成H0级的铜前进,模型的材质改变,让制作的工艺变得异常的艰难,连工具都是陌生的,老实说,以前我极少涉及金属材料的模型。
我曾试图各种办法[各种办法]想加快该铜车的进度,都没成功,模型的技术标准太高了,因为成品会是动态车,这样一来,模型就涉及:精度+强度。我的手工精度误差能够达到0.02-0.03毫米,为了达到强度,模型车动起来不能散架[脱焊],在保证零件外观不变的情况下,有部分受力很大的部件必须新设计零件模型结构,比如前面介绍的“月牙板托架”。
不能快,快不起来,干脆,我就慢慢做,一件一件的部件尽量做到“十分完美”。
到了03年5月底,我“实现”了自己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万不得已我还有一套房子嘛。。。
5月27日,我失去了房子!也很“幸运”,
我跟开发商协商,以1000/月的租金继续留在了那里:业主变成了佃户。
那点房款,如果继续铜车的制作工作及生活,最多还能维持2-3年,结果:我要完成这最后一哆嗦!继续我的“闭门造车”[我估计,剩余工作量大概不少于一年]。
到了8月,我被一个建筑模型的投标中止了铜车的制作[一直到现在],从那笔模型单子开始,我又是不间断的接到建筑模型的定单,现状不能让我放弃:我已经失去了房子,必需去获得能够有直接收入的事来做!何况,这些建筑模型定单都是找上门来的。一年左右的时间后,我从开发商手里从新拿回了属于我的房子。这样一来,又没经济基础完成余下的工作,让前进铜车总是不能“破壳”。
如果,不是为生计而在外奔波,相信很多中国车都“出世”了。
太忙了,已经1天没更新图片了,白天开车都在磕睡,如果不出意外,,SS3会先于前进之前呈现给大家。
依靠回忆非常粗略的写下以上文字。谢谢大家!
[ 本帖最后由 成昆铁路 于 2007-6-12 17:5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