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15|回复: 96

陕西铁路车站全集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5 19: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人民铁道报  更新时间:2007-5-22 10:38:19
品味三座古建筑火车站——华阴、临潼、西安站老站房鉴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让我们潜入时空隧道,对昔日辉煌一时的华阴、临潼、西安火车站老站房作一次鉴赏,领略渗入了铁路文化的中华古建筑的熠熠风采。
    “攒尖”穹隆的华阴站票房
   
    华阴站处在西岳华山注目之下,车站票房设计呈攒尖式———高、尖、大屋顶,从高空鸟瞰呈暗灰色,正方形。屋面四坡铺设布筒瓦,四坡屋面微微折起,屋角四角翘起飞翼,不但给人们一种风姿秀逸的美感,而且屋檐出墙体外较宽且长,有益于屋内通风采光。
    屋顶尖端球状圆形为“穹隆顶”,又称“圆顶”,是呈球面形的屋顶建筑造型艺术。
    屋角四角角脊装饰“仙人指路”一组。“仙人指路”每组数目分为11、9、7、5共四种。华阴站票房使用的是5个数,符合封建社会中国古建筑民间使用规范。
    “仙人指路”全数11个:仙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这些用在中国古建筑屋角上的装饰品规范为:一、皇帝使用的建筑物用11个数,其他任何建筑物绝对不得使用全数。二、民间建筑物只准用5个数。三、其他建筑物可分等级用7个数或9个数,如庙宇、皇亲、大臣、功臣、国戚等使用的建筑物。
    屋檐椽头呈“乱”字形图案,雨水从滴子瓦滴入地面散水。屋檐下悬挂风铃,风吹铃摆悠悠荡荡,响声四起, 声波远及,音韵和谐,给人们以浓厚的趣味感。
    青砖砌墙,做工考究细腻,给人们以整齐划一的舒爽感、庄重感。这也充分体现了古建筑在墙体工艺上的细腻。
    门窗雕刻的花纹精致,窗中镶嵌刀刻花纹几何图案。散水御路精选青石(石灰石)石料。雨水顺滴子瓦滴入散水御路,排出建筑物墙体以外。散水御路保护着墙基稳固。
    庭门外筑有风雨棚以遮挡风霜雨雪。步入票房,可见中央大厅朱红顶楔柱正力力位,给人们以庄重感。四角屋棵柱、四壁顶棵柱镶嵌于墙体,若隐若现支撑着整体屋架,有抗震减灾作用。天花藻井上,彩绘蝙蝠翩翩起舞。冬去春来,小燕子在此筑巢造窝,繁衍栖息,增添了整个票房的趣味感。
    地面使用水磨石,构思精巧,铜条方格配以花纹,正中央几何大圆图案中绘画蔓草花纹。顶楔柱柱石圆形直径大于顶棵柱柱石圆形直径,支撑着大屋顶,是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大厅外东西两侧陪屋对称。旅客乘车由票房屏门入站,下车由票房外西侧出站口出站。出站口安装着推拉活动折叠栅栏铁门,甚为方便。
    建筑整体各部位浑然一体,雕梁画栋,绘有《封神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故事中的情节。绘画包含着饶有风趣的历史、自然和社会知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绘画技艺。
    车站站名匾额高悬于票房外正面上方,“华阴车站”四个大字笔功遒劲,采用金箔“扫金”工艺,金光灿灿,极显庄重肃目,在阳光的反射下华贵无比。当时,华阴站被定为三等站。
    就古建筑风格而言,华阴站在陇海铁路的各个车站中可谓鹤立鸡群。为此,1960年7月2日陇海铁路单线改造与迁线后,华阴站票房被保留不予拆除,移交给华阴县人民政府收存保护,以作为永久纪念。


[ 本帖最后由 fmpc 于 2007-7-23 13: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0: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潼站“悬山”式五彩缤纷

陇海线潼关至西安段铁路是在陕西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于1934年3月在潼关开工,当年11月抵达临潼,同时修建了体现中国古建筑风格的临潼站。

临潼站初建为三等站,为体现临潼旅游胜地古风遗韵,建筑设计师精心设计票房,采用中国古建筑“悬山”式风格,其特点是屋面两侧伸出山墙墙体之外,屋顶好似悬挂的一座小山。它与西安站古建筑票房相比虽有异同,但都符合中国古建筑正式建筑规范。临潼站当时的建筑面积为321平方米。

中国古建筑正式规范大致分为四种: 一、庑殿, 二、歇山(九脊),三、悬山或挑山,四、硬山(屋面形似民间百姓的两坡住房)。庑殿是四坡重檐形式, 悬山和硬山是两坡形式,“悬山”式的屋顶一直延伸到墙体以外。“歇山”式可以看成是“庑殿”和“悬山”式的组合。如果把“庑殿”的屋脊向外延伸,就形成了“推山”式。在清代建筑中,一般都做“推山”式。

在封建社会里,屋顶结构建造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庑殿”式为最尊贵,重檐“歇山”式次之。“庑殿”式只有皇帝可居住,其他任何人不得依此筑居,否则将被治罪;以下为单檐“庑殿”式、单檐“歇山”式和“悬山”式;“硬山”式为最下。民间老百姓不许住“庑殿”和“歇山”“悬山”式建筑住房,可住“硬山”式建筑住房。

临潼站屋面铺设灰色布筒瓦,建筑正脊、垂脊、角脊陶制,雕有灰色立体蔓草及牵牛花花纹。正脊两端雕塑吻兽昂首注视远方,又称做“鸱吻”或“兽头”,它是古建筑一种饰品,寄托着自古以来人们的一种美好向往。鸱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兽,力大无比,可以汲取海洋中海水喷射,一旦发生火灾,鸱鸟可从屋顶喷射海水灭火, 给人们消除灾难。这是设计者的美好幻想与想像,实际上为防火灾仍需备有“太平水缸”,以防不测。

在汉代以前人们在房屋建筑上装饰“鸱尾”,汉代以后建筑装饰衍变成“鸱吻”(俗称:兽头)。至今,古建筑装饰既有“鸱吻”,又有“鸱尾”,可相互交错使用在同一建筑上。汉、唐以来,我国古建筑已有很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代,古建筑发展到鼎盛时期,因为建筑材料随着科学进步发展不断改进,使得古建筑风格更加五彩缤纷。

临潼站屋面造型飘逸,微微坡起,便于室内采光,弥补了古建筑窗少或窗小、屋檐延伸过长造成室内光照不足的遗憾。屋檐下设置活动推拉折叠栅栏铁门,进站、出站旅客分流,井然有序。

“临潼车站”牌匾匾额高悬票房正面厅门上端,何人题墨曾有种种说法,经逻辑推理分析:潼西段铁路车站站名匾额题写有以下规律:四等小站如“柳枝车站”于右任题写,“下营车站”杨虎城题写等;三等站“华阴车站”冯玉祥题写;二等站“渭南车站”顾孟馀题写。而临潼站当初站名匾额题写人理应等同或高于前述题写者名望地位,方可顺情顺理。究竟现今悬挂站名匾额“临潼车站”为何人题笔?有待书法家进一步甄别考证。

当初临潼站站名匾额与“华阴车站”“西安车站”一样,均为木制匾额,题字阴文雕刻。匾额牌底呈朱红色,字迹均为金箔涂抹,称做“扫金”,在阳光反射下,耀眼夺目,艳丽华贵,极显庄重肃穆。<BR>&nbsp;&nbsp;&nbsp; 当年临潼站古建筑票房今日尚存,然而,老票房饱经时间沧桑,远远不如当年的“青春风貌”。雕梁画栋已模糊,屋面正脊两侧“鸱吻”不翼而飞,角脊“仙人指路”不见,屋檐下风铃丢失,墙壁涂抹,青砖砌工“磨砖留缝”已不显眼等等。但作为铁路站车文化的历史遗存,仍让不少参观者追忆起它。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站:“歇山式”气势磅礴

20世纪30年代,西安站初建时为一等站,由于时局的关系,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政府有欲迁往西安的拟议。所以,西安站的建筑风格也同潼西段各中间站一样,建筑设计更加精心,这让它同华阴站、临潼站相比别具一格。西安站在规格上采用“歇山”式,堪称气势磅礴。当时,车站票房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

    西安站票房主体中央候车厅建有四个倾斜的屋面,屋面之上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饯脊(共九脊),与候车厅建筑两侧的倾斜屋面呈“山花”状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叫做“歇山”式,它的寓意好似移来的一座山头在此歇息。

    主体中央候车厅屋面,连同东西两侧陪屋面铺设绿色琉璃瓦,主体候车厅建筑屋角翘起飞翼,正脊两端“鸱吻”昂首坐落在制高点。四个屋角装饰有“仙人指路”雕塑,呈碧绿色。西侧陪屋屋顶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炸毁后,屋面改建修补成平顶,与东侧陪屋古建筑大屋顶风貌极不相称,这也是日本侵略者留下的罪证。

    屋檐下悬挂铸铁风铃,屋檐椽头绘画“寿”字图案。票房正面内侧呈楼阁布局,二层阁楼可作办公用,阁楼以八根朱红顶柱耸立,在候车厅门口四开屏门前一字排列,支撑着正面楼阁,楼阁一层可为旅客遮风避雨。

    阁楼正中央悬挂站名额牌,竖写“西安车站”四个字。此车站站名额牌与“华阴车站”“临潼车站”额牌都是以阴文雕刻的,“扫金”金箔工艺装饰,大红色牌底金色字迹,金光闪闪,异常华贵。

    墙体砌工“磨砖对缝”,呈朱红色。门窗雕刻菱角花纹,屋基四周是散水御路,精选、精凿青石材料,给人们以整齐划一、庄重肃穆之感,同时又可防止雨水渗透建筑物,起到稳固的作用。

    步入候车厅四开屏门,中央四根朱红墚柱屹立在眼前,支撑着整体屋架重心;天花藻井方格彩绘凤凰展翅,翩翩起舞;地面是五彩水磨石,正中央几何套圆图案中,绘有五只凤凰。屋内屋外四周雕刻画栋,古色古香,图案彩绘山水树木、自然风光和传说人物,包括《封神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的故事,花纹五颜六色,线条呈自然立体感。

    出候车厅厅门,正南方向中轴线与大雁塔呈直线。登上车站阁楼远眺,古城南郊的大雁塔掠影浮入眼帘。票房西侧设置活动推拉折叠栅栏铁门,旅客进出车站甚为方便。

    西安、临潼、华阴三站票房为著名工程建筑设计师刘凋篪设计,他的大名被镶嵌在西安站东侧陪屋行车室门外的墙体下端。

   《西行漫记》一书的作者埃加德·斯诺1936年6月从北平乘火车,在郑州转车驶入陇海铁路来到西安。斯诺在西安站下车,时值西安站票房刚刚交付使用,他立即用照相机对着西安站前后左右进行拍照,惊叹不已!这一年10月,他路过西安,又一次拍摄了西安站票房。回到北平后,他立刻在燕京大学放映幻灯片,西安站的风采被更多的人们领略。此后,斯诺还把他拍摄的这些照片寄回美国发表。

    陇海线上的华阴、临潼、西安这三座古建筑火车站,在当时和现今的全国铁路车站建筑中也实属罕见。原来的华阴站古建筑票房在1960年铁路迁线改造后废弃,西安站古建筑票房也于1983年拆除重建,如今,只剩下临潼站古建筑票房遗存,唤起人们对往昔古色古香车站的记忆。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0: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汴洛潼铁路风云初记

文章来源:人民铁道报  更新时间:2007-5-24 13:28:14
  

   20世纪初,作为人类社会第二次产业革命成果的铁路,来到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铁路并非以文明使者的身份走进中国,而是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大炮下,作为掠夺工具在中国大地到处展伸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陇海铁路的“母体线路”汴洛铁路开始修建,随后,洛潼铁路向西延伸,从而拉开了汴洛潼铁路兴建的序幕。                                                                              ——编者

    汴洛铁路借款修建
    洛潼铁路藉挽路权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掠夺和侵略中国,加快瓜分中国的步伐,把修建铁路作为侵略手段之一,凭借武力疯狂地争夺中国铁路的修建权和经营权。汴洛铁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修建的。

    1903年11月12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大臣盛宣怀代表清政府与比利时电车铁路合股公司代理人卢法尔在上海签订了《汴洛铁路借款合同》(以下简称《合同》),借款2500万法郎,实际上按9折付给2250万法郎,条件是以铁路将来的运营进款和整条线路的资产作为担保。

    盛宣怀知道,几年来经他手把一条条本应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不得不拱手送给“夷人”修筑。他知道与比利时人签下的这段“汴洛铁路”仅仅是开始,接下来他们还会再让他签“洛潼”、签“汴徐”……往西往东一段段签下去,直到这条贯通中国东西的经济命脉完全控制在他们手中为止。那时,东接沿海,西上秦陇,沿途数千里丰厚的矿山、物产都将变成他们的囊中之物……但他又的确无可奈何。

   《合同》规定:必须聘用比利时籍人为总工程师,不但技术上有全权,而且所有路工和路料统由比利时公司代管、代购,甚至连办公用品、餐具、茶具均在比、法两国采购。财务收支的账单和中国职工的住用、奖惩等须经比利时籍总工程师签字方能生效,他甚至有权调度行车,确定客、货运价等等,由此可见,汴洛铁路从签订合同开始其主权完全由外国人一手控制和操纵。

    经过两年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准备,汴洛铁路1905年6月正式从开封动工修筑,到1908年12月全线竣工,总长183.8公里,前后经历了三年半时间。

    从此,千年古都洛阳有了第一条铁路。汽笛声声,打破了古都小农经济的酣梦。

    面对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清政府表现出无能和怯懦。而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华民族不甘沉沦,广大民众不甘忍辱。当不可一世的比利时人正如火如荼把“汴洛铁路”由东向西展筑洛潼铁路时,以河南绅商王安澜为首,上下奔走,联合河南商富合力集股,准备藉挽路权,自行筹办修筑洛潼铁路,断“夷人”之嚣焰,也使豫西山地的煤炭、矿产,秦陇大地的粮棉、林木最终不落人“夷人”的魔爪。

    1907年春节刚过,卢法尔正陶醉在开封至郑州段铁路通车的喜庆里,王安澜等也正游说于河南巡抚袁大化上奏朝廷,请准河南统全省之力,藉挽路权,自行筹办修筑洛潼铁路。

[ 本帖最后由 fmpc 于 2007-5-25 20: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0: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rmtdb傅洛炜
发表于 2007-5-25 23: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西安老站只能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
发表于 2007-5-26 06: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传统风格的铁路建筑在中国铁路上并不多见,陇海线潼关至西安段铁路的传统中式车站建筑形式大概跟那一时期民国政府推崇传统中式建筑形式的风气有关吧,保留下来的还有老杭州火车站。只可惜被改造的不伦不类。
111.jpg
发表于 2007-5-26 13: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潼车站


此照片来源于bbs.hasea.com

[ 本帖最后由 坐车人 于 2007-6-3 23:34 编辑 ]
发表于 2007-5-26 13: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照片来源于兵马俑bbs.

[ 本帖最后由 坐车人 于 2007-6-3 23:33 编辑 ]
发表于 2007-5-26 13: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照片来源于兵马俑bbs.

[ 本帖最后由 坐车人 于 2007-6-3 23:32 编辑 ]
发表于 2007-5-26 13: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代中国建筑风格车站现在还真的没几个了
发表于 2007-5-26 13: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10: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汴洛潼铁路风云初记(二)

文章来源:人民铁道报  更新时间:2007-5-28 16:08:12
  

    商办洛潼铁路公司成立修建洛潼铁路步履维艰

    此时,全国各地掀起一场沸沸扬扬的护路运动,清政府不得不审度利害关系,终于于1907年9月批准袁大化的奏请,同意河南自行筹办修建洛潼铁路(洛阳至潼关)。由此,商办洛潼铁路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打破了比利时人向西延伸汴洛铁路的企望。
    1908年,洛潼铁路公司先借京奉铁路工程司李吉士前来勘测线路,后又特聘詹天佑为顾问工程司、徐刚为领袖工程司,对线路进行了复勘。1910年8月,洛潼铁路由中国人自己的技术人员主持,自洛阳向西开工建设。开工典礼的会场上万人涌动,热闹激扬。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是从外国人手中夺回的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权力……即便是头上还盘着长辫的国人,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而洛潼铁路的修筑时间竟长达21年。工程正式开工后,铁路从洛阳向西修筑,紧接着辛亥革命爆发,因此到1912年只完成洛阳至铁门段的线路及铁门至渑池段的路基工程。王安澜离开河南前往武昌筹备起义,后来清政府土崩瓦解……刚开工一年多的洛潼铁路在动荡中不得不暂告停工。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中国重新陷人新的危机之中。洛潼铁路公司也因资力不济而举步维艰,建建停停。这时,西方列强并未停止经济侵略的步伐,他们买通北洋政府,欲把陇海铁路的展筑权夺回。1913年初,洛潼铁路被正式并人陇海铁路干线,划归陇海铁路总公司管理。同年4月,袁世凯政府宣布把洛潼铁路收归国有。众股东力主民办,反对国有,并前往国务院请愿,连续四次上书均遭冷遇……爱国绅商王安澜等人为民族铁路事业的发展唱出了一曲悲壮的历史浩歌,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启迪!
    此后,由于战事频繁、经济凋敝、钱款紧张,加上洪水灾害等原因,自1913年开始,铁门—观音堂—陕州—灵宝—潼关段的铁路建建停停,停停建建,直到1931年12月才全部建成通车。洛潼铁路全长237.21公里,前前后后竟修了漫长的21年,这中间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可想而知。
    汴洛潼铁路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扩张产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八方风雨汇中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都反映到陇海铁路的修建史中。由始建汴洛铁路到陇海干线的形成,由借外债建路到国人自建,由商办洛潼铁路到收归国有,停停建建,修修坏坏,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发表于 2007-5-29 11: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都破旧立新了。主要是人口发展很快,目前的西安站房按照国家人口政策预计可以使用N年,但看看周围的人流,感觉独生子女的比重在下降。西安站又快建设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7: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汴洛潼铁路风云初记(三)

文章来源:人民铁道报  更新时间:2007-5-30 16:35:33
  

    铁路设施简陋落后
    火车行进慢如牛车

    汴洛铁路运营后,由于线路质量不佳,养护不力,加上设备落后,管理混乱,名为火车,实则慢如牛车,“老牛拉破车,一步一爬行”,就是当时火车运行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火车时速仅一二十公里。传说曾有一旅客乘坐火车,探头往外看时,帽子被风吹掉,他跳下火车捡起帽子,掸掸灰尘,又不紧不慢地跳上火车。晚点、停运更是家常便饭,洛阳到开封的客车需运行好几天。货车跑出两三站地,机车上的煤不是烧光了就是卖光了,只好返回去上煤,然后再走,这样的事屡见不鲜。所以,每天开行的客车、货车寥寥无几,行车组织乱七八糟。
    从当时行车的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1917年前后,汴洛铁路每天仅开行2~3对客货列车,而且不是停运就是晚点,什么计划不计划、晚点不晚点,当时由洛阳开往开封的客车只有一对。一直到建国前,郑州至洛阳间,洛阳至潼关间每天最多开行9对列车。
    铁路车站设备极其简陋。新中国成立前,陇海铁路较大的车站———洛阳东站,仅有几间平房作为站房和用芦苇席搭起来的候车棚。其他车站则大多以席棚作售票处,旅客冬天在凛冽的寒风中、夏天在炎炎赤日下露天候车。夜间,昏暗的车站,只有几盏挂在信号杆上的煤油灯和值班员手中的煤油灯在显示行车信号……
    客货车辆多是木质车体。客车车体短,定员少,无电灯,高低钩混合使用,而且制动装置不齐全;货车棚车普遍缺顶,敞车缺门,链子钩、高低钩混用,部分车辆干脆就没有制动装置。
    当时机车车辆修理设施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陈旧落后。陇海铁路仅有的洛阳机车厂,名为机车厂,实际上其设备仅仅相当于一家手工作坊,只能应付简单的修理和整备。
当时所用的机车全是外国制造,种类繁多,机型杂乱,有比利时、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制造的,且大多残破不全,年久失修,因此,机车故障频繁,行车事故不断。由于机车、车辆、线路等设备的落后,加上技术条件限制,机车牵引定数介于500吨到800吨之间。当时规定的牵引定数是:郑州至洛阳间,陕州至潼关间,上下行均为800吨。洛阳至陕州间,上行700吨,下行800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郑洛段共有机车15台,且机型多达11种,而洛阳机务段内仅有一台机车能够使用。解放战争后期,洛阳机务段内只剩下一台机车,而这台仅有的机车,也是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报废在草丛之中。
    铁路的行车指挥十分原始落后。当时陇海铁路各车站均采用臂板信号机,夜间则用煤油灯显示信号,控制接发列车信号转换道岔的扳动全靠人工操作。
    汴洛潼铁路通车初期,就使用了作为行车组织指挥专用的铁路电报。但早期使用的电报机不带继电器,没有较强的电流便不能使用,这种电报一直沿用到1949年。1935年开始使用调度电话。当时铁路的电信设备只能勉强维持行车的需要。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前汴洛潼铁路的运行状况。遇到天灾人祸,就连这样原始、简陋、落后的行车组织也难以为继。如:1938年2月,国民党政府下令将郑州至洛阳间的线路拆除,使该区段行车中断。这之后,日本侵略军又狂轰滥炸,1944年3月国民党军队撤退时,将洛阳以西的铁路桥梁破坏,使陇海铁路一直处于几近瘫痪的状态。
发表于 2007-5-31 12: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铁定音 于 2007-5-29 11:56 发表
都破旧立新了。主要是人口发展很快,目前的西安站房按照国家人口政策预计可以使用N年,但看看周围的人流,感觉独生子女的比重在下降。西安站又快建设了。

我觉得不是人口发展的问题,事实上有研究表明我国的生育率很低,人口衰退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了。西安站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的原因很简单——当时根本没有预料到,人口的流动性会有这么大。
发表于 2007-6-1 11: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mpc 于 2007-5-30 17:40 发表
文章来源:人民铁道报  更新时间:2007-5-30 16:35:33
当时的火车时速仅一二十公里。传说曾有一旅客乘坐火车,探头往外看时,帽子被风吹掉,他跳下火车捡起帽子,掸掸灰尘,又不紧不慢地跳上火车。

陇海铁路较大的车站———洛阳东站

这种情形似乎当时并不只是陇海线独有的写照,当年孙明经在西北考察团的时候,也曾提到在同蒲路上同样的情形,不过只是当时同蒲路还是窄轨,刚铺轨不久。
洛阳东站在民国时期的正式名称可是洛阳站,东站是解放后洛阳新城区建设,新建的洛阳站在老车站西面,老站遂被称为洛阳东站。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13: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汴洛潼铁路风云初记(四)

文章来源:人民铁道报  更新时间:2007-6-1 11:17:00

    陇海铁路同仁俱乐部成立
    工运领袖游天洋领导罢工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铁路工人生活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据汴洛潼铁路有关资料显示,当时铁路工人每天上班长达12个小时,而且没有星期天,节假日也很少休息,而薪水却少得可怜,每月最低档的工人只有4元钱;最高档的工人,如火车司机也只有10元钱左右。就这少得可怜的微薄收入,还遭到层层的克扣、盘剥。他们终年劳碌却不得温饱,而且还常常遭受工头的刁难和打骂,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工运领袖游天洋来到洛阳后,揭开了陇海铁路工人运动的序幕。
    游天洋,原名游泳,福建闽候人,曾在北京、唐山就学,1919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铁路专业,后到粤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南段)武昌铁路地区所属的车站任职。
    1919年底,游天洋同进步学生一起,会同湖南旅鄂同乡会和武汉各界人士,配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的“驱张运动”,焚烧了军阀张敬尧准备运往湖南的45袋计2250公斤鸦片烟种。由于军阀的追捕,他被迫离职前往北京,潜心钻研革命理论,献身社会革命事业。
    俄国“十月革命”的风雷激荡着游天洋的心,使他受到了启迪。他从“十月革命”的经验和自己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到,劳动群众是革命的先锋,把工人组织起来开展斗争,是当务之急。
    1920年年底,游天洋来到洛阳,在陇海铁路洛阳机厂觅得一个员司(相当现在的工程师)的职务。游天洋就在铁路工人中宣传马列主义,进行组织联络,于1921年11月5日成立了“洛阳陇海路同仁俱乐部”。这是陇海铁路最早的工人群众组织。
    11月17日,为抗议比利时副厂首毒打工人的暴行,已经组织起来的洛阳铁路工人率先罢工,要求洛阳机厂管理方3日内答复工人提出的条件。工人们还散发传单,到陇海铁路各厂联络,取得援助,结成同盟一起罢工,并在洛阳成立了罢工委员会,统一领导罢工斗争。11月20日,洛阳铁路工人掀起了震惊中外的陇海全路工人大罢工。
    在两三个小时之内,从连云港至观音堂的洛阳、郑州、开封、徐州等所有车站的客货车辆全部停驶,使横贯中原的钢铁动脉像一条死蛇,僵卧在大地上。铁路工人举行集会,对残酷虐待铁路工人的洋人进行控诉,提出改善工人待遇的正义要求。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赴洛阳领导罢工斗争。在党的领导下,铁路工人斗志昂扬,纪律严明,封建势力及外国洋人的威胁利诱、挑拨离间都遭到了可耻的失败。11月26日,惊慌失措的陇海铁路营业管理局负责人答应了工人们提出的全部要求,历时10天的大罢工取得了胜利。这次罢工斗争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部英文翻译席咏怀,以《工人周刊》记者的名义采访这次罢工后赋诗庆贺:“风雨中州战一场,洛阳先进世无双。征诛禅让齐同废,民主工农未可量。”
    罢工胜利后,陇海铁路总工会成立,游天洋任总工会秘书。不久,游天洋即加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参加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由李大钊、文虎介绍入党。1921年底,河南及陇海路上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洛阳组诞生,游天洋任组长。
    1922年冬,游天洋在与反动势力分裂工会阴谋的斗争中,由于劳累过度,加之精神刺激,不幸患脑溢血症,抢救不及,病逝于郑州医院,时年28岁。
    游天洋是陇海铁路大罢工的一位主要领导人,是洛阳早期地下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他的逝世,是党和人民的一大损失。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员会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郑州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有几千名工人群众参加。劳动组合书记部给他送的挽联上写着:“琦瑰磊落之生,生当媲诸禹墨;为劳动运动而死,死有重于泰山。”对游天洋革命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13: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皮皮 于 2007-6-1 11:11 发表

当年孙明经在西北考察团的时候,也曾提到在同蒲路上同样的情形,不过只是当时同蒲路还是窄轨,刚铺轨不久。

这一点在当时的各种记载中广泛提到,特别是1937年八路军北上抗日,从侯马乘火车到太原、原平等地,战士们对“比牛车快不了多少”的火车印象极为深刻。顺便说一句,现在在网上搜“侯马”,相当多的快捷方式会指向这段历史(我家就是侯马的)
发表于 2007-6-1 22: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车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1-5 16: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