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amao_zhh

转贴:中华之星下马的真正技术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1 14: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q13703401146 发表于 2014-11-10 22:40
虽然也不是说长的像就可以算是抄过来的,但是,这种话我还是要说,如果不是事先参考过,肯定不会做这么一 ...

您说的很客观了,想必也是车辆专业人士,我不必多说什么了。我从来也不否认中华之星参考了ICE,但说抄明显就不合适
就像您说的,造能造出来,造的好与坏就是另一回事了,很多核心参数的设置我想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到学术期刊上
至于参考和抄袭的区别,请看我15楼回复,呵呵 http://bbs.hasea.com/thread-520140-1-1.html
发表于 2014-11-12 1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4-11-11 14:47
您说的很客观了,想必也是车辆专业人士,我不必多说什么了。我从来也不否认中华之星参考了ICE,但说抄明显 ...

记忆中交大那位是接触过ICE1的资料的,那个时期这么干的人很多,有一部分搞不好就是国家安排好去干这种事的。
其实别说在德国干过这个车,现在弄个车过来拆一下逆向工程的也有的是呀,有样板来抄毕竟是方便了很多的。
发表于 2014-11-12 22: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4-11-11 14:47
您说的很客观了,想必也是车辆专业人士,我不必多说什么了。我从来也不否认中华之星参考了ICE,但说抄明显 ...

说一脉相承都不能说抄,因为原本的拿下来和带有改进(对于效果好坏不做评论)的效果是不一样,前者就像抄作业一样再做一遍还是啥都不会,后者最起码能搞懂作业要怎么做了,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可能就处在一个苹果,吃差不多了,但是离全吞下去还有些距离,中华之星就是个有样学样的例子,但是当中还有许多没搞懂的东西,但是其实也像是做作业一样,即使我不知道方法,例题做多了,总能摸到门道,说到底,中华之星在国产动车组上已经走得够远了,应该表示肯定,失败了也是必然的,毕竟技术并不成熟,最起码相比最初已经成长不少了,老刘后边引进CRH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直接的方法,直接见识成果这总要比成天摸别人的资料来得快
发表于 2014-11-17 17: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liutom701031 发表于 2014-11-12 11:29
记忆中交大那位是接触过ICE1的资料的,那个时期这么干的人很多,有一部分搞不好就是国家安排好去干这种事 ...

我不是搞工程的,但我觉得逆向没这么简单,因为别人也不傻,关键技术未必轻易让人逆向的到
比如早年我们就把一台6K给拆废了,原样装回去功率损失过半
还有当年丰台机务段因为好奇ND5司控器的结构,擅自拆封,结果里面的东西化成一堆烂泥,无奈像GE订购,美国人大怒,结果花了几十万美金买了个司机手柄,这可是80年代啊,哈哈,这都是真事儿
简而言之一句话,咱别把人当傻瓜,何况人家还是技术上的老大哥,商场里的精英,是吧

发表于 2014-11-17 17: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了商业间谍也不是没有,军事间谍都不新鲜,不过这就看咱花多大代价了,我觉得为一高速列车,代价太高显然不值得
发表于 2014-11-17 17: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q13703401146 发表于 2014-11-12 22:50
说一脉相承都不能说抄,因为原本的拿下来和带有改进(对于效果好坏不做评论)的效果是不一样,前者就像抄 ...

呵呵,我并不认同中华之星的失败是由于技术不成熟,因为很显然是人为干扰,至于技术是否成熟,有待时间验证,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个机会
再一个就是我向来认为,有些东西自己摸索一遍和买别人现成的知识产权是不一样的,后者短期效益高,但远期效益谁更高就不好说了,当然,中国工程师的水平(以及相关的管理水平,这个有可能占主导因素),也的确让人质疑,呵呵

发表于 2014-11-17 17: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咱就说柴油机,买了美国人的“技术”,车和技术都是现成的,咋就逆向不出来?只要一国产化,质量明显往下滑,工业这东西还是挺复杂的,工艺你搞不好其他全抓瞎
CRH组装车间要求25℃恒温恒湿,走过一个街区生产25型客车,很多都是露天组装,跟手工作坊有多大区别?就这指望质量能有多硬?哎……
说到底还是你想不想搞好,混是没出路的
发表于 2014-11-18 09: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4-11-17 17:58
咱就说柴油机,买了美国人的“技术”,车和技术都是现成的,咋就逆向不出来?只要一国产化,质量明显往下滑 ...

恒温这个其实很好解释的,就是金属膨胀系数,机械工业精度稍微高点的都会有这个要求的,包括有精度要求的印刷业,那材料都得放到恒温车间里一定时间才能进行加工或者印刷的,就是怕温度不同造成膨胀不一样。
发动机这个事特别典型的,为什么一样的机器你们装完就完蛋,还不是因为组装的环境工艺没掌握。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09: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4-11-17 17:58
咱就说柴油机,买了美国人的“技术”,车和技术都是现成的,咋就逆向不出来?只要一国产化,质量明显往下滑 ...

都不用柴油机,就是一般的材料就能看出来,国内的产品永远比欧美的产品差一点,而就是这一点,造成组装后的一个质差。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09: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liutom701031 发表于 2014-11-18 09:14
恒温这个其实很好解释的,就是金属膨胀系数,机械工业精度稍微高点的都会有这个要求的,包括有精度要求的 ...

不光是环境,也有组装的工艺和工人的素质。现在还剩下多少产业工人,全是农民工上了。发动机上的部分螺丝需要拧紧到公斤数,国内现在有吗?密封材料的质量总别欧美国家同类产品差一点,问题是差这一点就决定这个发动机跑冒滴漏。
这是一个大背景的问题,产业工人的缺失、科研以商业化为导向,生产产品只考虑收入最大化的,国标缺失,监管形同虚设。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早就了这种结局。
发表于 2014-12-23 09: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原来国货当年的质量问题这么多
发表于 2015-1-26 22: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1-23 07: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