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1-23 21: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5-11-23 20:38 
SS8的主变的研究比较少呢。
关于转向架,从SS1的不停改造,到后面SS3和SS4G的都是各种参考改造中,后来的 ...
这也算是学习的过程,SS3最初也是用的和SS1一样的均衡梁转向架,后来才变这种拉杆定位的成熟转向架,SS3到SS4G都是低位牵引杆改造比较多,SS3的中心销因为牵引点过高也有过黏着不理想的情况,换了平行低位牵引杆之后好多了,SS4G开始用推挽牵引杆,这也算为之后推挽牵引杆的大范围运用当前锋的,至于九方那个,那个时候学习国外经验并没有完全吃透,从整个的九方,奥星,天梭,再到蓝箭,中华之星,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经验,ICE1的动力车转向架本身就结构复杂相当考验材料工艺,材料工艺达不到不仅仅是寿命水平受影响,工况一样会不好,最难学的其实是HAB制动单元,另外,此时期的转向架,和SS8一样,都有着与实验水平不对称的横向加速度,这就是我很早之前说,实验可以证明你是好架子,运用同样也可以证明你是个坏架子,说实话这是多方面的因素在影响,不只是定位结构,二系高挠弹簧和抗蛇形油压减振器的问题,总的来说吧,那个时候大家都在摸索,但是,架子还是株洲的多,这是为什么呢,不能理解是因为我货多质量糙吧,我有能力上,我是一定要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