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侏罗纪蚊子

民国“黄金十年”的铁路交通及邮政电报发展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5 13: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车大亨 于 2013-5-15 13:16 编辑

如果说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她还是得先衡“量”一下。既然打败仗了肯定得给列强赔钱,但到底中国还能赔多少的先衡量一下,派李鸿章和列强谈判尽量能少赔一些钱,而且李鸿章也做到了。
太祖当初援助其他国家,已经不是“量”了,而是“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那是中国老百姓吃都吃不饱,稍有年纪的老人对这段日子是刻骨铭心!
发表于 2013-5-15 13: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幻对白1 发表于 2013-5-15 13:02
代表苏俄势力为啥还屯兵百万和苏联剑拔弩张?蒋贼敢和美帝这样干吗?
建国前期,中国有苏联的驻军吗?前 ...

请不要睁眼说瞎话,苏联占领中国领土才是最多的。45年后,东北三省长期都是苏联的殖民地。反观美国,没有殖民过中国一片土地。(摆脱不要说台湾是美国的殖民地,台湾是蒋执政的地方,是中国的,不是美国殖民地)
发表于 2013-5-15 13: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幻对白1 发表于 2013-5-15 13:13
阎锡山说“要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也就是说,当时的所谓沦陷区,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人都有各自的力量。 ...

皖南事变的问题,跟项英有直接关系。沦陷大量的是革命根据地,什么时候成了国民党统治地区了?

看看日本战败投降后,全国对蒋中正的支持吧,巨幅的戎装像是织出来的,而且是民间自发的。

历史观上选择失明是错误的和可怕的。
发表于 2013-5-15 13: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幻对白1 于 2013-5-15 13:27 编辑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3-5-15 13:20
皖南事变的问题,跟项英有直接关系。沦陷大量的是革命根据地,什么时候成了国民党统治地区了?

看看日 ...


国民党这么多主力部队在那里你能无视?
有军队驻扎的地方不是统治区?
别把重庆和几个大城市的拥蒋照片当成全国好吧?
那解放区的拥毛照片你能无视吗?
既然蒋如此受拥戴,怎么短短四年就丢了政权呢?
岂不是怪哉。

发表于 2013-5-15 13: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幻对白1 发表于 2013-5-15 13:24
国民党这么多主力部队在那里你能无视?
有军队驻扎的地方不是统治区?
别把重庆和几个大城市的拥蒋照 ...

当时国民政府才是中国的合法代表,共军是叛乱分子,是地方割据势力,是必须需要被消灭的。

关于蒋介石失败,前面已经说到很多回了,是因为国军抗战消耗过多,毛偷取抗战胜利果实
发表于 2013-5-15 13: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浙C0577 于 2013-5-15 13:52 编辑
梦幻对白1 发表于 2013-5-15 13:24
国民党这么多主力部队在那里你能无视?
有军队驻扎的地方不是统治区?
别把重庆和几个大城市的拥蒋照 ...

蒋介石被毛打败,毛也仅仅只是打败了蒋而已,岂能直接代表人民呢?
发表于 2013-5-15 13: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幻对白1 发表于 2013-5-15 13:24
国民党这么多主力部队在那里你能无视?
有军队驻扎的地方不是统治区?
别把重庆和几个大城市的拥蒋照 ...

先去搞清楚,为什么会进攻新四军吧?而新四军为什么会这样一败涂地。项英在这里面干了些什么,请搞清楚这些问题吧。

日占地区有国民党的驻军?您别忘记吃药啊,要是吃药慢,用冰袋和打点滴啊。
非大城市,有留下相关的资料吗?没有看到相关资料就来否定,这是正确的历史观吗?当年天安门上一样是中正的画像。

从重庆和谈、到双十协定,到后来的解放战争,这里面是什么,请研究透彻了吧。

北伐战争时期的蒋中正一样受到人民拥护。
发表于 2013-5-15 13: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3-5-15 12:52
这个上级应该是当时的军区,还到不了中央的层面。
这个跟唐山大地震类似,都是因为消息不畅,被瞒报造成 ...

纪登奎

197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小组组长、北京军区第一政委、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有传言,纪的儿子回忆,中央其实是收到河南的急电。。。。。。
发表于 2013-5-15 13: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浙C0577 发表于 2013-5-15 13:32
蒋介石被毛打败,毛也仅仅只是打败了毛而已,岂能直接代表人民呢?

代表的是人民,但是谁是人民有学问。

解放战争前,蒋中正和国民党高管都是人民,解放战争后就是人民公敌了;抗战时期,地主资本家都是人民,抗战结束后,就全是反革命了。

谁是人民,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人民只有被代表。

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历史是一个大姑娘,想怎么装扮就怎么装扮。
发表于 2013-5-15 13: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浙C0577 发表于 2013-5-15 13:12
有!!!百度百科: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根据雅尔塔协定,旅顺港由苏联占用。1955年,苏联将旅顺 ...

呵呵,好吧,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让旁观者看看到底旅顺港算不算苏联的殖民地。


新中国是如何从苏联手中收回旅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新中国行政权力所及范围内,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了所有外国列强在中国大陆的租界地,惟有一块地方仍旧被苏联占用,成为苏联红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这就是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直到1955年,旅大地区才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苏联为何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租用旅顺口,这个海军基地又是如何归还中国的?对于这段历史,凡研究国史的论著多有提及,但均语焉不详。笔者在俄国解密档案及苏方当事人回忆录中发现了一些材料,最近又因考察50年代在华苏联专家问题到大连市查阅档案文献并进行采访,了解到许多情况,从而对这个历史过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斯大林得以继续使用旅顺基地

   
    旅顺口是举世闻名的天然良港,隐蔽险要,终年不冻。旅顺口与庙岛列岛及山东半岛蓬莱角共扼渤海海峡,构成北京和渤海海岸的天然屏障,是重要的军港和海军基地。中国清政府于1880年建造旅顺港,费时10年,耗资430多万两白银。
   
    1895年甲午海战中国失败,辽东半岛被日本强行割让,但在俄、法、德三国干涉下,日本被迫以3000万两白银让中国赎回。沙皇俄国乘人之危,借口保护中国,于1897年12月强占旅顺、大连,并于次年3月迫使中国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条约规定,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水面租借给俄国,为期25年,其中旅顺口及大连湾内一个港口专门辟为军港,仅供中俄两国兵舰使用。实际上,当时大清舰队已不复存在,海军基地自然为俄国独占。
   
    191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败北,旅顺基地转为日本人占有,不久以后,整个东北都陷入了日本的魔爪。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希望苏联参与太平洋战争,斯大林以恢复沙俄时期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为条件,答应出兵远东,对日作战。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之后,美苏联手,一暗一明,一软一硬,劝逼中国接受苏联的条件。苏联在8月9日以百万大军进入东北的情况下,迫使蒋介石政府的代表于1945年8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关协定规定,旅顺口作为纯粹的海军基地,仅由中苏两国舰船使用,为期30年;基地设立中苏军事委员会进行管理,委员会由2名中国代表和3名苏联代表组成,苏联为主,中国为副;旅顺地区的民事行政权力属中国,但人员任免须征得苏联军事当局同意;大连为自由港,对各国贸易及航运开放;大连行政权属中国,但如发生对日作战,则受该区域所设定之军事统制;大连港口的工事及一半设备无偿租与苏联,为期30年。
   
    日本宣布投降后,8月22日,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副司令伊凡诺夫中将率250名空降兵在旅顺口土城子机场着陆,并就任旅顺警备区司令。日军驻旅顺守备司令官小林海军中将向苏军投降,驻旅顺日军武装遂被苏军解除。同日,雅曼诺夫少将也率250名空降兵在大连周水子机场着陆,并就任大连警备区司令(后由高字洛夫中将接替)。当天下午,一批苏军乘火车抵达金县石河驿。8月24日,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的首批坦克部队抵达旅大地区。同时,太平洋舰队空降兵部队在旅顺口降落。8月底,苏军进驻旅大地区的兵力约1万余人。9月1日,后贝加尔方面军第39集团军司令柳德尼科夫上将率司令部作战组飞抵旅顺。9月6日,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远东军第一方面军司令梅列茨科夫元帅、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空军元帅诺维科夫和胡佳科夫、炮兵元帅契斯佳科夫,以及其他将领视察了旅顺口海军基地,并在日俄战争中阵亡官兵的墓前祭奠亡灵。华西列夫斯基说:“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40年前牺牲在这里的父兄们报了仇,我们把日本鬼子打败了。”这批苏军高级将领向墓地献了花圈,缎带上写道:“1904年为保卫俄国要塞旅顺口而牺牲的战士们永垂不朽!1945年8月22日夺取了这座城市和要塞的红军官兵敬挽”。9月28日,苏联太平洋舰队部分军舰开入旅顺口,齐帕诺维奇海军少将任旅顺口海军基地司令官。
   
    此后,旅顺、大连地区实际上成为苏联的军事管制区。旅顺口海军基地名为中苏共用,实为苏联独占。而大连市的主权虽属中国,但苏军占领当局既不允许国民党军队从海上登陆,也拒绝国民党政府设立航空站,空运部队接防,甚至以成立自治地方政府等方法阻挠国民党中央政府接收大连的地方行政权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共始终配合苏军当局行动,以保证旅大地区成为一块受苏联保护的革命根据地。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旅大地区的确为支援中国革命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应该承认,其主权实际上是掌握在苏联手中,至于旅顺基地,更是中国人无法问津的“特区”。这个问题,直到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成功的时候,才开始提上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
1945年苏军占领旅大地区后,斯大林曾感慨地说:“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从历史上地缘政治中利益冲突的角度看,中苏两国共同关注的有三个问题,即东北问题,蒙古问题和新疆问题。不过,到中共即将执掌政权的时候,蒙古问题已经是生米煮成熟饭——通过1945年的中苏条约和1946年的全民公决,外蒙古已经如斯大林所愿从中国的版图中分离出去;新疆问题则已不在苏联的考虑范围之内——经过1945年对三区革命的调停和1949年对刘少奇的许诺,斯大林表明了莫斯科将不再插手新疆事务的立场;受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制约而可能导致新中国与苏联利益冲突的只有东北问题了。俄国在亚洲地区安全战略的核心是取得一个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而这一战略就是通过对中国长春铁路及其终点旅顺口的占领来实现的。实际上,斯大林所说的收回沙俄在中国的权益,指的正是东北问题。因此,对于长春铁路和旅顺口,苏联是不会轻易放手的。不过,从利益的角度看,长春铁路主要在经济方面,而旅顺基地则主要在军事方面。斯大林心里很清楚,新中国急于收回长春铁路,却没有守卫旅顺基地的军事力量,所以,在同中共领导人的接触中,斯大林缄口不谈长春铁路问题,而提出苏联可以提前从旅顺撤军。
   
    1949年初,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关于旅顺海军基地的处理意见,斯大林表示,由于形势的改变,苏联政府已经决定,一旦同日本签订和约,而且美国也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但如果中共认为苏联军队立即撤出旅顺地区为宜,那么苏联准备满足这一愿望。中共当时根本没有海军,自然无法接受斯大林的“好意”。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其目的主要是废除1945年条约,重新签订中苏同盟条约。斯大林最初反对“改变原有中苏条约的合法性”,苏联租用旅顺口30年“在形式上不能改变”,但可以发表一个声明表示苏联同意从那里撤军。后来,在毛泽东的强硬态度面前,斯大林不得不同意签订新条约。苏联有关部门反复考虑,数易其稿,在周恩来到达莫斯科之前起草了12份有关条约和协定,其中规定,目前在旅顺口和大连港的苏联军队自本条约生效之日起2-3年的期限内全部撤回苏联境内,撤军将于1950年开始。显然,斯大林原来的考虑是,中方不会让苏联立即撤军,即使同意,因原条约保留,苏军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回来。现在原条约已废除,但苏方也很难再收回撤军的承诺了。最后,经过双方讨论确认的协定规定,缔结对日和约后,但不迟于1952年底,苏联军队撤出旅顺海军基地;在苏军撤退及移交之前,成立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管理旅顺口地区的军事事宜,而民事行政直属中国政府管辖;大连的行政权力及苏联借用和租用的所有财产立即移交中国;大连港的问题待对日和约缔结后处理。协定中还有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其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侵略因而被卷入军事行动时”,经中国政府同意,苏军可与中国共同使用旅顺海军基地。这自然是中苏结成军事同盟的需要和结果,同时也为苏军继续驻守或将来重返旅顺港留下了机会。对于毛泽东来说,关键是必须签订一个新条约,以示中共的民族立场及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至于旅顺口,当时中国的确无力驻守,也就乐得借用苏联的海军力量。
   
    根据新的协定,苏联政府解除了对旅大地区的军事管制,并将行政权力移交旅大地方政府,同时还将苏军代管或租用的在大连的财产,苏联经济机构从日本所有者手中获得的财产,以及过去北京兵营的全部房产,无偿移交给中国。其中包括47个工厂、11所电影院、188处宅舍、33个仓库、23处地产等,共302处。移交财产总数比协定签订时苏联照会所列清单还多18处,但大连造船厂改为中苏合股企业,大连铁路局和铁道工厂等属双方共同经营的长春铁路财产,也不在移交之列。
   
    此时,驻守在旅大地区的苏军部队有:陆军——第39集团军,辖直属工兵团、通信团和加农炮兵旅;近卫步兵第5军及所属炮兵旅、高炮团、火箭炮团、近卫17师、19师、机械化师;第25机炮师。空军——第55歼击机军及所属3个歼击机师、1个侦察大队和1个对空勤务团。海军——太平洋舰队红海军旅顺口基地及所属1个水鱼雷机师、岸防司令部、潜艇基地、快艇总队、水警总队、高射炮兵团、水上飞机大队、抢险救生大队、海道测量区和海军修船厂。炮兵——加农炮兵33师、突破炮兵师、防坦克歼击炮兵旅和高射炮兵14师。总计约30万人,同以前一样仍分别驻扎在旅顺、金州、长海等地区。
   
    中苏条约签订后,根据双方协定,为磋商和处理旅大地区防务的管理和交接问题,成立了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由中苏双方各派一个代表团组成。苏方军事代表团主席是驻大连苏军司令官别洛博罗多夫上将。中方军事代表团主席是海军司令肖劲光,代表团成员有东北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贺晋年、旅大市委书记欧阳钦、旅大市长韩光、海军副参谋长张学思等。别洛博罗多夫担任联合委员会第一年工作的主席。1951年3月24日,在大连召开了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和明确了苏联军事指挥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规定了中苏公民和军人进入旅顺口区域及出境的手续,确定了旅顺口区域和海军基地在海上和陆上的境界,制定了旅顺口区域的飞行管制办法、舰船航线及中国军用舰只进入基地的手续,以及提交两国政府审议的关于交接旅顺问题的措施。1952年9月,双方又草拟了一份《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章程》。但此时中苏商议推迟苏军撤走的日期,联合委员会的工作遂搁置下来。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出兵朝鲜,与美军作战,远东地区局势骤然紧张起来。1951年9月8日,美英等国在旧金山与日本签订了《和平条约》,同时,美日还签订了《安全保障条约》。因美国等西方国家坚持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没有邀请中国出席旧金山会议。苏联代表虽然出席了会议,但鉴于邀请中国参加签署对日和约的动议被拒绝,且和约条款中又没有规定将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的主权归属苏联,所以苏联代表拒绝在对日和约上签字。以上国际形势的变化,自然牵涉到旅顺基地的命运。
   
    苏军撤离旅顺口的日期已经临近,但中国尚未建立起一支真正的海军,而美日勾结对远东地区安全造成的威胁则日益严重,中国不得不考虑继续请苏联海军留在旅顺基地。1952年3月28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由于非法的美日和平条约,特别是美日安全条约的缔结,我们认为中国政府有根据也有必要请苏联政府让苏军留在旅顺口地区,并在1952年底不撤出旅顺口。”这一要求当然符合莫斯科的意愿,不过,斯大林的考虑更加全面。他在4月2日回电说:“迄今为止,我们一直认为苏军尽快撤退出旅顺口完全符合您的愿望。正因为如此,在1950年根据您的愿望缔结条约时已做出决定:即使不缔结对日全面和平条约,苏军也不迟于1952年底撤出旅顺口。您3月28日电报提出的问题就完全不同了。您现在抛开条约而认为苏军应不定期和在1952年以后留在旅顺口,说是因为日美缔结和平条约而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果您坚持这一点,则我们同意满足您的要求。但这里必须注意,这种违约应合理地向外界提出论据,以免得出印象,认为是苏联做出这样的决定来束缚您。可能需要缔结新的旅顺口条约。关于这一切,应当同您或您的代表团进行谈判。”
   
    1952年8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会谈,除了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和朝鲜战争问题,延长苏联在旅顺基地驻军也是讨论的内容之一。会谈中斯大林指出,延长共同使用旅顺海军基地期限的倡议应由中方提出。我们在那里是客人,而客人是不提这种问题的。于是,周恩来建议以互换照会的方式,由中国政府向苏联提出相应的请求。9月15日,中苏交换了《关于延长共同使用中国旅顺口海军基地期限的换文》。中国的照会在陈述了理由后,请求苏联政府同意“延长中苏关于旅顺口协定第二款中规定的苏军撤出旅顺口的期限,共同利用中国旅顺口海军军事基地,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以及苏联与日本签署和平条约”。中国没有海防力量,请求苏联援助,在中苏同盟的情况下是顺理成章的,但照会提出的撤军期限或条件似有不妥:倘若中国或苏联对日和约的缔结遥遥无期,不知中国何时或以何种理由收回旅顺口。
   
    赫鲁晓夫主动提出归还旅顺口
   
    由于苏联履行1950年协定,如期归还了长春铁路,又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所以中苏会谈公报发表后,中国国内普遍表示拥护,新华社的内部刊物在报道上海各界的反应时说,“这与两年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公布时的混乱状况相比,已有极大改变。虽然也有人对延长旅顺基地使用期限不满,但总体来说,反映不大。”不过,旅大地区的情况则有很大不同。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旅大之初纪律很差,奸污妇女、强夺民财等事情几乎每天都有发生。虽然后来苏联军事当局采取极其严厉的惩治措施(包括就地枪决),改变了这种状况,但给当地居民留下的恶劣印象却难以很快消除。因此,苏联延长在旅顺驻军,引起了中国当地军民的不满。据旅大市甘井子区苏军飞机场负责人反映,“中苏关系不如以前密切,最近有些工人、学生对苏联同志不够尊敬。苏联妇女抱小孩上电车时也不让座。对上电车的苏联军官,过去不推不挤,现在又推又挤,个别的还有打人现象。”此外,1952年11月10日新华社在《内部参考》中还报道了某些旅大市职工对苏军不友好的大量事例,有人在买卖时欺骗、糊弄苏联人,有人看不起苏联的技术和经验,还有人甚至在争吵中解除了苏军战士的武器和摘掉军官的军帽。
   
    中国政府当然非常重视苏军驻守旅顺基地的作用。1953年2月22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飞抵旅大市,慰问驻旅顺口地区苏军部队。同日下午,周恩来出席庆祝苏联建军三十五周年、慰问旅顺口地区苏军部队大会,并在会上发表讲话说:“中国人民曾以十分关切的心情注视着苏联军队所走过的艰辛的、英雄的、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苏联军队在击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给予中国人民的巨大援助,中国人民将永志不忘”。“旅顺口地区在历史上是帝国主义者进攻中国东北的桥头堡,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在目前的形势下,苏联军队驻在旅顺口地区,对于制止和打击帝国主义的任何侵略阴谋,就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心更加努力地“向苏联军队学习,加强国防建设,充实现代装备,改进编制制度,提高各种训练,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军而奋斗”。会上,周恩来代表毛泽东将锦旗和纪念章授予苏军将士。次日,周恩来向旅大市苏军烈士纪念塔敬献花圈。

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党内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当时苏联的领导核心中,马林科夫兼任苏共中央主席团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最高,贝利亚掌管安全部和内务部,势力最大,再加上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等“老近卫军”重返政治舞台,赫鲁晓夫所处的地位最不起眼。然而,凭借长年积累的政治经验和权术,赫鲁晓夫先是联合马林科夫、布尔加宁与1953年6月击败了贝利亚,又利用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在1955年2月把马林科夫排挤出核心圈子,从而逐步树立起个人的领导权威。在这场政治和权力的斗争中,赫鲁晓夫所依靠的,在国内是他掌握的苏共中央书记处的权力和人事关系,在国外则是通过党的系统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取得联系。而在这方面,赫鲁晓夫特别需要得到中共的支持。因此,在1958年兼任部长会议主席之前,赫鲁晓夫主要是利用党的渠道向中国通报各种情况,以求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通过这条渠道推动向中国提供大量经济的和军事的援助。交还旅顺口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庆典,苏联派遣了庞大的政府代表团访华,而率领代表团的不是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却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这也许是为了说明赫鲁晓夫在这一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作为给中国准备的厚礼,赫鲁晓夫多方奔走,四处游说,促成了大量援华项目的确定。这包括:帮助中国新建15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向中国提供5.2亿卢布的军事贷款;将中苏合营的新疆石油公司、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属公司、大连造船公司和民航公司中的苏联股份完全转让给中国;加强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帮助中国修建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及组织中蒙、中苏铁路联运。苏军提前从旅顺海军基地撤退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不过,事情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从政府的角度,苏联当时尚未把对华关系摆在显著的地位。笔者在俄国档案中发现了一份关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有关措施的决议草案,从草案内容看,苏联政府最初确定的出席中国五周年庆典活动的政府代表团规格较低,团长是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团员有苏斯洛夫、卡巴诺夫、亚历山德罗夫等。作为苏方的庆祝活动,不过是在北京举办苏联成就展览;在苏联各地组织群众**;委托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等群众团体发祝贺电;组织科学、文化著名活动家和著名劳动能手发表广播讲话和寄个人贺信;在苏联报刊杂志上发表社论和文章,宣传中国的成就,以及播放中国电影和中国流行歌曲,张贴巩固苏中友谊的标语等等。唯一有实质意义的内容就是确定在10月1日成立全苏苏中友好协会,这算是对中国自1949年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系统成立的中苏友好协会的回应。
   
    但接着又出现了一份文件,完全改变了问题的性质,这就是1954年8月5日苏联外交部第一远东司司长库尔久科夫关于苏联代表团出访北京的有关事宜给副部长维辛斯基的请示。根据这份文件,苏联代表团访华决不仅仅是参加庆祝活动,而是进一步改善中苏关系的重大举措。库尔久科夫的请示全文如下:
   
    鉴于苏联政府代表团行将出发前往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祝活动,远东司认为:在苏联代表团在华逗留期间,委托它进行以下活动是适宜的:
   
    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协商(文件上有手笔将此句改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引者)关于将旅顺海军基地完全交给中国,并从那里(文件上有手笔将“从那里”一句划掉——引者)撤出苏联军队的问题。
   
    众所周知,根据1950年2月14日的苏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旅顺港的海军基地应于1952年底完全交给中国所有。1952年9月,中国政府考虑到当时远东形成的紧张局势(朝鲜战争),向苏联政府提出请求,将共同利用旅顺海军基地的时间延长至中日和苏日缔结和约时为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2年9月15-20日致苏联政府的照会)。双方交换照会并就此问题达成了协议。
   
    远东司认为,在当前已经变化的形势下,苏联军队继续留在中国领土上,留在旅顺口地区,对我们在政治上是不适宜的。在苏联军事和技术援助下,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力量是可以保证海军基地的健全和运转的。至于在非常局势下苏联使用旅顺港基地的问题,可以与中国政府就此问题缔结单独的协定。
   
    二、由苏联大使馆将北京展览会的全部展品作为礼品送给中国政府的问题。应该在苏联政府代表团逗留北京期间宣布这件事情。
   三、关于在北京签署苏联和中国之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问题。该协定的草案已由苏联部长会议批准。
   
    四、与中国政府谈判,并在北京签署向中国出售现有苏中合股公司(“苏中石油公司”、“苏中金属公司”、“苏中造船公司”、“苏中民航公司”)中的苏联股份。
   
    如您同意,远东司将起草相应的提案报上级机关批准。
   
    远东司起草这一文件的背景如何,不得而知,但肯定是表达了赫鲁晓夫力主改善中苏关系的意图。不过,这一文件在外交部内遇到了阻力,而不同意见主要是针对旅顺口撤军问题的。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当天在文件批示:葛罗米柯、佐林同志,我认为第一条很值得怀疑。你们的意见如何呢?第一副部长葛罗米柯的意见是:“我认为第一条不能接受。其余建议值得研究。”几天以后,副部长佐林表示:同意葛罗米柯的意见。于是,9月9日远东司再次提交的报告,以及9月15日葛罗米柯给苏共中央关于参加中国五周年国庆事宜的请示及所附决议草案,都没有提到旅顺基地的问题,代表团的规格也没有提高。
   
    在目前笔者收集的俄国档案中,没有关于此后情况变化的材料,但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了文献上的缺憾。苏联对外贸易部主管对外经济联络的副部长科瓦利在回忆中谈到了苏联代表团赴中国之前的准备工作。
   
    代表团的准备工作由赫鲁晓夫的支持者米高扬全面负责,经济援助方案的制定由科瓦利主持,外交方面的事务由外交部部务委员费德林负责。赫鲁晓夫从一开始就不断详细地过问援华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一次又一次地召米高扬去汇报。赫鲁晓夫“处事果断,几乎重新审理了每个工程项目”,直到9月25日,即代表团出发的前两天,苏共中央主席团工作人员还在进行有关协定最终方案和其他有关文件的修改和整理。看来,外交部9月15日的方案是被苏共中央否决了。因为9月24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确定的方案,代表团团长已经改为赫鲁晓夫本人,而且包括了交还旅顺基地的内容。据科瓦利回忆,这种想法很早就在赫鲁晓夫的个人计划之中了,由此判断,库尔久科夫的建议很可能是秉承了赫鲁晓夫的旨意。
   
    9月25日晚上,米高扬再次认真地阅读了前一天苏共中央主席团所讨论的为北京谈判准备的全部协定草案和其他文件草案。当确定已经吸纳了主席团成员的所有意见后,米高扬用电话向赫鲁晓夫报告说:“我认真地、从头到尾地阅读了准备在中国讨论的全部文件。这些文件反映了中央主席团昨天会议上的所有意见,文件已经全部印完。”米高扬建议不再召集主席团会议进行表决,而由赫鲁晓夫和他本人带头在文件上签字,然后派科瓦利连夜专程送主席团各成员传阅签字。赫鲁晓夫表示同意后,米高扬便确定了表决顺序。米高扬告诉科瓦利,最后到伏罗希洛夫那里,因他住在郊外别墅,且年事已高,很少出来活动,估计不会有什么意见。传阅和表决一直很顺利,全体中央主席团成员都非常认真地阅读了文件,并签名同意,他们指出,“文件对发展和加强苏中友谊和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令人意外的是,恰恰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那里出了问题。午夜12时以后,科瓦利最后来到伏罗希洛夫的别墅,伏罗希洛夫正穿着睡衣在前厅等待。他把文件拿去看了约一个小时,随后说:“向米高扬报告,我反对。”说完就去睡觉了。此时,赫鲁晓夫和米高扬还在克里姆林宫等待消息。他们对伏罗希洛夫的表态十分惊讶,立即决定第二天上午召集主席团会议。
   
    9月26日上午11时,全体中央主席团成员都出席了会议。科瓦利简短地报告了表决的情况以后,赫鲁晓夫首先发言,要求伏罗希洛夫谈谈反对的理由。伏罗希洛夫回答说:“首先请允许我感谢党和中央委员会今天并没有因为我有不同意见而逮捕我,把我送进监狱,而是让我自由表述意见。我认为,目前随处可见同法西斯主义进行殊死战争而造成的可怕后果,我国人民无力承担在中国的这样一番大事业。需要设计和供应复杂的设备,谈何容易!这需要我们成千上万的专家去工作。此外,就在不久前我们还解释说,我们宣布对法西斯德国的盟国日本作战,目的就是收复旅顺口和俄日战争期间沙俄丧失的领地,而现在我们又要把它们交出去。或许,应该就这件事问问大家的想法,即使不问,至少也得让人们对此有所准备。”伏罗希洛夫发言后,赫鲁晓夫感到在这种原则问题上不能退让,便开始以强硬的口气述说自己的理由。
   
    赫鲁晓夫强调,现在所说的原沙俄领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土地,只是根据租赁协定,也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由双方共同使用。后来根据中国政府1952年9月15日的请求,有关旅顺口的协定已经延长了。赫鲁晓夫语气坚定地指出,如果不是建立在经济互利、相互需要和彼此承担义务的坚实基础上,那么两国之间的任何友好条约都不可能是长久的。“这是一个重要时期,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庆祝自己建国五周年之际请求我们帮助他们改变其几百年的落后状态,而我们不能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即将来临的五年采取最重要的措施,那么,我们就将失去同中国建立和巩固友谊的历史机遇”。赫鲁晓夫还表示,没有这些实际内容,苏联派如此高级的代表团去北京参加庆典、同毛泽东的会谈,将变得毫无意义。

   在赫鲁晓夫的带动下,其他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也发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见。最后,伏罗希洛夫勉强在文件上签了字,会议就此结束。可见,在向中国提供大规模经济援助以及提前从旅顺口撤军的问题上,赫鲁晓夫本人确实付出了极大努力。
   
    苏联军队撤退及旅顺基地的交接
   
    苏联代表团的确是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到北京的。国庆活动结束后,中苏双方开始进行会谈。赫鲁晓夫在10月2日与毛泽东的第一次正式会谈中,便谈到了旅顺口问题。据赫鲁晓夫本人的回忆,当苏方提出从旅顺口撤军,并将基地及其设备无偿移交给中国时,毛泽东最初曾表示犹豫和担心。毛泽东提出:现在是否有必要这样做,因为美国可能会利用苏军从旅顺口港撤出之际,在这个地区向中国发动进攻。赫鲁晓夫说:“毛泽东同志,我们不大相信美国人会这么做。不但如此,我本人坚信,他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当然,对此不可能有任何保证,因为美国执行的是一条侵略政策,而且在朝鲜的战争才刚刚结束。但是,我们也正向符拉迪沃斯托克调派军队,这与撤军是同时进行的。如果发生敌对性进攻行动的话,我们当然会帮助你们的。”最后,毛泽东表示不再反对苏联撤军了。
   
    然而,双方在旅顺口武器设备的处理问题上出现了意见分歧。周恩来提出,中国希望苏军撤退时,不仅将基地的设备留下,而且把炮兵武器也留下。赫鲁晓夫表示,所有的设备都可以无偿留给中方,苏方也同意把重武器留下,但要付钱。周恩来坚持想无偿得到这些武器,赫鲁晓夫没有让步,他回答说:这是非常昂贵的武器,我们可以按照最低的价格卖给你们。我们希望,这批武器能够按照我们建议的条件进行移交。我们还没有从损失惨重的战争中恢复过来,我们的经济已经遭到破坏,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因此,我们请求你们不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同意我们的意见。请正确地理解我们!于是,周恩来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双方发表的公报说,“鉴于朝鲜战争停止和印度支那和平恢复以来远东国际形势所起的变化,并且注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力量的巩固和根据两国间已经建立的日趋巩固的友好合作关系,现议定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无偿地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苏联军队的撤退和旅顺口海军基地的设备移交应于1955年5月31日前完成。这次中苏公报发表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各界人士纷纷表示欢迎,认为在苏联身上“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友谊”。特别是对于苏联归还旅顺的做法,普遍的反映是消除了对苏联的怀疑和担心,相信苏联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了。
   
    苏联领导人从战略利益出发采取的政治举动的确感动了中国人民,但是,由于历史地形成的强烈的民族优越感,苏军在撤退前还是做了一些伤害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蠢事,这就是所谓的旅大苏军纪念塔事件。
   
    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等人在回国途中,于10月13日到旅顺海军基地视察。苏联领导人指示,苏军撤走前应修建一些纪念物,并整修原日俄战争的纪念物。11月13日,苏军指挥部派代表到旅大市委,转达了赫鲁晓夫的指示,具体计划是:修建一座抗日战争胜利塔,以及日俄战争时期的旅顺口陆地防务要塞司令官康特拉琴科少将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洛夫中将的两座纪念塔;建造一个巨型建筑物,上面镌刻斯大林为战胜日本的《告公民书》;修建12座各种纪念碑。此外,要把两次战争中阵亡的俄军官兵和苏军官兵墓地及俄军博物馆加以整修。所有费用均由苏方负担,有关雕塑物,将由莫斯科制作运来。中共中央接到旅大市委报告后,可能是对详细情况不清楚,也可能当时未加认真考虑,遂于11月27日复电表示同意,并表示可予以协助。
   
    后来,当苏联通过外交途径正式提出明确要求后,中方提出了不同意见。1955年1月30日,苏联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洛马金与周恩来谈话时通知,苏联政府已经做出决定,为纪念苏军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拟在旅顺地区建造下述建筑物,以铭记苏军将士和1904年保卫旅顺的英雄:1、在城里建造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纪念碑;2、在军人墓地建立苏联阵亡将士纪念碑;3、在城里修建斯•奥•马卡洛夫海军中将纪念碑;4、在2号炮台建立两座方尖碑;所有这些建筑物均拟建成带有青铜雕和石雕的宏伟纪念碑。大使馆受托同中国政府协商建筑上述纪念碑以及由中国当局保护现有的保卫旅顺英雄纪念碑的问题。周恩来听后说,关于利用苏联资金建筑上述纪念碑一事,已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的报告中得知。中国欢迎建造纪念1945年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纪念碑和在这一战争中阵亡的苏军将士纪念碑,但对于建立马卡洛夫纪念碑和两个方尖碑,他个人还不完全理解。周恩来提醒说,列宁及《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都对1904年日俄战争做过相应的评价。周恩来表示,还需进一步了解情况,并必须在中共中央进行商量。

  2月17日周恩来接见刚从莫斯科返回北京的尤金大使,谈到苏军撤退前拟在旅顺修建五个纪念物的问题时,周恩来说:苏军当局提出的两个有关抗日战争的纪念碑(一个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纪念碑,在旅大市;另一个是苏军死难烈士纪念碑,在旅顺郊外苏军公墓),当然是完全应该建立的。关于修建另外三个有关1904年日俄战争的纪念物的问题,我们曾经考虑过。我们认为,在联共党史上关于1904年日俄战争的性质,是说得很清楚的,列宁同志对这个战争也作了极正确的评价。因此,我们觉得不好去纪念日俄战争中的人物和战绩。而且,反映日俄战争的苏联小说《旅顺口》,是一部不好的小说,这部小说中没有写中国人民,而出现在小说中的两个中国人,都是日本间谍。同时,表示原则同意苏军从旅顺口海军基地撤军的计划。最后,请大使将这些意见转达给苏共中央考虑,并希望对此提出苏方的看法。
   
    《旅顺口》是苏联作家А.斯杰潘诺夫撰写的小说,曾获得1943-1944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一等奖。1947年苏联外文书籍出版局翻译出版了中文本,在中国大量发售。周恩来在1950年1月乘火车赴莫斯科途中看了这本书,印象很不好。周恩来认为,这本书的主导思想完全违背了列宁关于战争问题的思想,宣扬的是沙俄侵略战争、掠夺战争。书中的英雄马卡洛夫只不过对腐朽的沙俄军队制度做过一些技术性的修补、改革,比其他将军们稍好一点,但对沙皇的侵略政策是完全拥护的。对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宣扬的?特别是书中丑化中国人,把中国人都描绘成坏人,周恩来感到十分气愤。
   
    周恩来的看法是有根据的。列宁在《旅顺口的陷落》一文中说,“旅顺口的陷落是对沙皇制度的罪行所作的一次最重大的历史总结”,这“不是俄国人民,而是专制制度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俄国人民从专制制度失败中得到了好处”。旅顺口要塞司令康特拉琴科在战争中英勇阵亡,被俄国人誉为旅顺防御的“灵魂”。马卡洛夫原是海军彼得堡喀琅施塔得港口司令,很有才华,战争开始后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在海战中触雷,舰毁人亡。在沙皇制度腐败,众多将领庸碌无为的日俄战争期间,康特拉琴科和马卡洛夫确是俄军中的佼佼者,是俄国的民族英雄,但对于革命来说,他们是旧制度的维护者,对于中国来说,他们是占领者和侵略者。试想,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怎能容忍为这样的人树碑立传!?
   
    2月20日,周恩来将中央的意见电告旅大市委,并叮嘱即将到旅大地区慰问苏军的国防部长彭德怀说,如苏方再提出此事,可答复由两国政府商定。如苏方讲建立的理由,可以列宁和苏共党史的表述进行回答。3月8日,中共中央电告中共旅大市委:苏联政府考虑了中国政府的意见后,已决定不再建有关日俄战争的纪念物,并对中国修建苏军烈士塔、中苏友谊塔和中苏友谊纪念碑表示感谢。事情总算过去了,但给中国领导人留下的印象很不好。
   
    1955年1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奉中央军委命令,从朝鲜东海岸回国,接管苏军在旅大地区的防务。2-5月,中央军委又陆续调空军、海军和公安部队进驻旅顺口,并组建了海军旅顺口基地。2月5日,接收旅大防卫区委员会组成,肖劲光为主任,邓华、甘泗其、刘亚楼、曾绍山、郭述申为副主任。2月11日成立了接收委员会海军分会。为保证顺利、按时接收和担负起防务,进驻旅大地区的各部队迅速开展了向苏军学习的活动。2月中旬,接防部队在苏军协助下,举办了15000多人参加的200多个训练班,由苏军从技术上培训防区的指挥员、参谋、军械、政工、坦克、通信、防空、工兵、防化和后勤等有关人员。海军部队则开展了“兵对兵,将对将”向苏军学经验、学技术的活动。通过向苏军学习的活动,各级干部不仅熟悉了防区,掌握了技术,而且对接收的武器装备、物资器材的状况和性能都有了全面的了解。
   
    2月16日,中苏交接联合委员会举行会谈,通过了《苏军自辽东半岛撤离与中国军队进驻的计划》、《防务移交与中苏军队同驻期间保持备战实施的计划》和《技术装备交接计划》。为预防交接期间突然事件的发生,双方还共同拟定了《中苏两国军队共同作战方案》。其中规定,4月16日零时为防务交接时间,此前两国军队统由苏方指挥,此后统由中方指挥。4月15日13时,举行交接签字仪式。中方代表签字的是第三兵团副司令曾绍山、海军旅顺口基地司令罗华生、空军第三军军长刘丰;苏方代表签字的是第39集团军司令什维佐夫、海军基地司令古德利切夫、空军第55军军长切德利克。4月16日零时以后,旅大地区一切防务由中方接管。
   
    接收军事设施和装备武器的工作,从3月7日开始,至5月16日全部完成。有偿接收的装备有:
    海军——鱼雷快艇39艘,护卫艇6艘,辅助船18只,伊尔-28轰炸机64架,另配伊尔-28教练机12架,里-2教练机2架,180毫米海岸炮1个连(4门),130毫米海岸炮28门,130毫米列车炮14门,100毫米海岸炮8门,85毫米高射炮96门,37毫米高射炮26门,鱼雷80条,水雷332个,各种炮弹235万发,炸弹2624吨,各种车辆1684辆,雷达35部,油料22000吨,共2.7亿卢布。
   
    陆军——各种大炮1113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57辆,其中ИС-2重坦克18辆,Т-54坦克16辆,Т-34坦克224辆,СУ100自行火炮99门。中国用以编成1个机械化师(3个机械化团,1个坦克团,一个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团,1个榴弹炮团,1个高射炮团,共7个团),还用其他苏军装备编成1个野战高射炮师、1个反坦克炮师、1个加农炮兵旅。
   
    空军——接收295架飞机,内有281架米格-15,12架米格-17,2架雅克-12。陆、空军武器装备共4.53亿卢布。上述苏军武器共7.23亿卢布,加上安东苏军(抗美援朝时进驻的空军和高射炮部队)撤走时移交的装备共2.47亿卢布,合计9.72亿卢布。
   
    无偿移交的设备和器材有营房151万平方米,机场9个,以及码头、阵地、工厂、营房、仓库、医院等,还有布雷舰1艘、护卫舰2艘、护卫艇2艘,约值人民币4亿元。
   
    移交谈判开始是在双方军人之间进行的,互相合作不错,价格也定得较为合理。但不久莫斯科从对外贸易部派来了一个代表团,专门谈价格,把以前的方案全部推翻,重新评级定价,于是双方讨价还价,争吵不休。如谈判空军装备时,苏方均按出厂新品的半价计算米格-15和米格-17飞机价格,而且不供应喷气飞机的燃料。刘亚楼听后生气地说,那么一架也不接收了,邓华也说对方是“老奸巨猾”,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后报经双方上层调解,又确定飞机折旧计价,并供应燃料油,才解决了问题。副总参谋长黄克诚后来谈到接收旅大装备时认为,在经济上不合算,但从政治上考虑,这笔钱又不能不花。现在看来,这批装备是中国主动提出留下的,苏联要求部分装备有偿转让,并无不合理之处。即使苏方外贸人员对价格有些计较,但并没有超出周恩来确定的8亿卢布的总额限定,而中国军队则增添了一批急需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对加强国防是极为有利的。
   
    交接工作全部完成以后,5月24日下午4时,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在旅顺苏军司令部举行会议,签署了最后议定书。确定驻旅顺口地区的苏联军队将在1955年5月31日以前全部撤退回国。自5月25日至27日,苏联驻军指挥机关及陆、海、空三军约12万人分批撤离。从此,旅大地区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由外国人统治和管辖的历史。
   
    苏联军队实际占有和使用旅顺海军基地前后达10年之久,这也算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苏联来说,控制旅顺口确实有其安全利益和军事战略的考虑,但客观地讲,对于中共并无不利。苏军占据和控制旅顺地区,在1949年以前有助于中共在内战中战胜国民党军队,夺取全国政权;在1949年以后则有利于中共巩固政权,保障其远东地区的安全。惟其如此,中共对此始终持赞同和理解的立场,甚至主动要求推迟苏军从旅顺口撤退的期限。不过,从民族感情和权利的角度,允许在本国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毕竟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为了加强中苏友谊,巩固中苏同盟,苏联才主动提出提前归还旅顺基地。在这方面,尽管可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赫鲁晓夫个人所起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强国的首脑,赫鲁晓夫对于弱国的民族感情似乎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体会,所以当他在几年后提出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时,恰恰因没有考虑到毛泽东对外国军事基地问题的敏感反应而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发表于 2013-5-15 13: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3-5-15 13:47
代表的是人民,但是谁是人民有学问。

解放战争前,蒋中正和国民党高管都是人民,解放战争后就是人民公 ...

没错,人民的含义是有阶级性的,蒋介石有蒋介石的人民,毛泽东有毛泽东的人民。
但是比较客观的人民概念,应该是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因为人民是占绝大多数的。
发表于 2013-5-15 13: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幻对白1 发表于 2013-5-15 13:51
呵呵,好吧,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让旁观者看看到底旅顺港算不算苏联的殖民地。

QQ截图20130515135701.jpg
发表于 2013-5-15 13: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3-5-15 13:42
先去搞清楚,为什么会进攻新四军吧?而新四军为什么会这样一败涂地。项英在这里面干了些什么,请搞清楚这 ...

不要扯远,我说的是,国民党在华东地区有大量军队,国民党实际是能够在华东广大地区招兵买马的,如果不能,怎么所谓敌占区又冒出这么多国民党军队?如果您认为不正确,你您出示您的资料和证据,不要光凭口水话,好不好?
发表于 2013-5-15 14: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浙C0577 发表于 2013-5-15 13:57

关键是看那个旅顺港是不是苏联殖民地,这才是最关键的。
发表于 2013-5-15 14: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浙C0577 发表于 2013-5-15 13:32
蒋介石被毛打败,毛也仅仅只是打败了蒋而已,岂能直接代表人民呢?

一个政党没有广大人民的支持,怎么能消灭一个腐朽而又貌似强大的旧政权呢?

发表于 2013-5-15 14: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浙C0577 发表于 2013-5-15 13:16
请不要睁眼说瞎话,苏联占领中国领土才是最多的。45年后,东北三省长期都是苏联的殖民地。反观美国,没有 ...

苏联占领中国领土的事情貌似是满清的事情吧。
1945年--1949年,东北是不是殖民地,应该由蒋负责,国民政府嘛。
1949年--1955年,旅顺港是不是殖民地,649楼的详细资料说明了问题。

至于台湾,美军1979年因中美联合声明和三个联合公报发表才撤出台湾。
所以,长期里,小海岛的真正主人是美军而非蒋秃子,蒋秃子只是儿皇帝而已。
台湾是不是殖民地不就一目了然了。


发表于 2013-5-15 14: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浙C0577 发表于 2013-5-15 12:36
蒋在前方打仗,毛在后面以抗日之名发展自己,时不时还在与日军一起夹击一下抗日的国军。抗战结束国军几乎 ...

国民党抗战奇迹之一:投敌人数超过杀敌人数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进行抵抗,是中华民族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就算不积极投身抗战,最起码,不能投敌,资敌,助敌。而国民党军队,这支但负着主要抗战使命的军队,却出了一个世界军事史上令人瞠目结舌的记录:投敌人数超过杀敌人数。  

  不信吗?我们先来看看侵华日军死亡人数。日本原生省1964年调查统计,侵华日军死亡43.56万人,美国统计为死亡44.7万人(详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中国战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下册,916页注释2)。这是日本自己的和美国统计的,两个数字相差不大,所以还是比较可信的。也就是说,侵华日军死亡(包括被国民党军打死,被共产党军打死,病死等等,总数)人数为45万以下,即国民党军杀敌人数不足45万。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国民党军投敌人数。据李敖的《蒋介石评传》以及《自己不洗别人洗》一文的统计,国民党军队抗战期间投敌人数约为50万人。而《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如是记录:“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离去,而日本人则利用这些伪军去保卫其占领的地区,以对抗共产党游击队”。两者都认为国民党军队投敌约50万,相互印证,此数据应该比较可信。  

  所以可见,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当了伪军的有约50万,而就算侵华日军在抗战期间病死、被共产党军队打死、其他一切原因死亡的一个也没有,死掉的全是被国民党军队杀掉的,那国民党军撑死也只杀敌45万。无论怎么算,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投敌人数还是超过了杀敌人数。这是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创造的第一个战争奇观,国民党军队也因此成为整个二战盟军中唯一的异类。  


  国民党抗战奇迹之二:给伪军发军饷  

  有人开玩笑说,伪军没战斗力,只是消耗日军的粮食,也算是桩功绩。是这样吗?顶无极的事实是,有些伪军(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在投敌后,仍然领着重庆的军饷,领着非沦陷区人民的血汗钱帮日本人杀中国人。这是降将们亲口告诉日酋冈村宁次的原话:“我们不是叛国投敌的人,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叛逆,我们是想和日军一起消灭他们的。我们至今(1942年10月)仍在接受重庆的军饷。如果贵军要与中央军作战,我们不能协助。这点望能谅解。”(【日】稻叶正夫编写,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翻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327页)。此乃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创造的第二个战争奇观并成为盟军中又一唯一的异类:身处盟军阵营,却给为日军服务的伪军发军饷。不过神奇的是这些伪军竟然也有原则:只打共产党,不打国民党。  

  国民党抗战奇迹之三:山西国民党军(注意:是国军,不是伪军!)竟被日军称为“友军”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中记载41师团在1942年2月扫荡沁河地区决死一纵队时提到“在此次作战中,山西军第六十一军(军长梁培黄)以其主力,作为我方友军参加了战斗,此点值得注意。”  

  山西新军决死队被中共赤化后,阎锡山万分恼怒,双方互相攻击。但只见山西国民党军作为日军的“友军”共同打击共产党军队,而不见共产党军队作为日伪的友军共同打击国民党军队。不也能说明点什么吗?  

  当如今翻案风盛行的时候,强调国民党军抗日功绩成了很时髦的事情。很多人振振有辞地指责中共的历史教材隐瞒了国民党抗日主力的真相。这些人不曾想过的是,在隐瞒这一方面的时候,殊不知中共也隐瞒了国民党军上述顶风臭八百里的光辉业绩哩。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国民党军投敌人数超过杀敌人数,给伪军发军饷,给日军扫荡共产党之时作为“友军”参加作战之类的事情,鄙人中学历史课本(1996年至2002年期间的浙江中学历史课本)上是绝对没有提到的。过去的中学教材,最多指责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但国民党军积极投敌,与日寇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共同反共之事,中共的历史教材还是对国民党给足了面子的。现在既然指责中共的官方历史教材隐瞒真相,那么就得把所有被隐瞒的都列出来,怎可只揭示功绩而对丑行继续隐瞒?对那些打着还原历史真相旗号,动辄发上国民党击毙日军将领数量、自己牺牲将领数量来试图强调国民党抗日功劳的人来说,可别忘了从那些看起来很漂亮的数字中扣除国民党上述对抗日的“负贡献”,然后看看剩下来的是正数还是负数。  

  国民党抗战奇迹之四:逼老百姓帮日军打击本国军队  

  这就完了吗?不,还没完。国民党政府自己的军队自己当了伪军、汉奸,认贼作父,卖身投敌后,似乎仍然嫌日军所得的帮助不够,于是还通过横征暴敛逼迫老百姓当汉奸,为日军服务。这是撒谎污蔑吗?我非常希望回答为“是”,但现实就是残酷的。  

  “1944年4月中旬,1944年4月中旬,日本6万军队对中国这个闹饥荒的省(河南)发起了进攻……而当地的农民用草耙就把5万中国军队解除了武装。日本人花了三周的时间,击溃了30万中国军队,控制了到汉口的铁路。”——【美】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第十八章“战争结束”  

  “1942—1943年冬天发生了全面的饥荒,许多人吃树皮、草根和牲畜的饲料。据报道有吃人肉的。大约有两三百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另外有300万人逃难到省外。随后,有几十万河南农民被赶到一起,让他们用马车和手推车把粮食运送到征粮中心,为军马找寻饲草,修筑公路,和开挖一条300英里长的巨型反坦克壕沟——最后证明这是完全无用的。将近100万人被征募去加高沿黄河的堤坝。对于这样的劳动,农民得不到工钱,他们常常甚至不得不自备饭食。1944年春,他们深沉的忿懑变得表面化了。当中国士兵在日本的一号作战面前撤退时,农民们凶猛地攻击他们。他们用农具、匕首和土炮武装起来,解除了5万名本国士兵的武装,杀了一些——有时甚至把他们活埋了。”——《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第八节  

  “从政治上看,一号作战对国民党人也是一场灾难,因为不论是在重庆还是在战场上,不称职和腐败(除了在湖南尚有英勇的战斗)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几达半年之久。没有比一号战役开始阶段这场灾难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了,当时正遇上了1944年春季河南的大饥荒。无论重庆政府,还是河南军政当局,对这场饥荒都毫无准备,尽管灾情的发展已能明显地看出。当饥荒袭来之时,当局远没有提供任何救济,横征暴敛一如既往。投机活动极为普遍。当中国军队面对一号作战逃跑之时,长期受压的农民夺取他们的枪支并向他们射击,然后欢迎日军。”——《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第十四节  

  “1943年在湖北,一位中国司令官抱怨说:‘乡民??偷偷地穿越战线,把猪、牛肉、大米和酒送给敌人。乡民情愿让敌人统治,却不想在自己政府下当自由民。’”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第八节  

  本国老百姓自发冒着生命危险给敌国军队送慰问品,这在中国历史上不是第一次。《资治通鉴》第三卷记载过,公元前314年齐国攻打燕国。燕国政权极不得民心,燕国自己的士兵无心作战,连城门都懒得关。而燕国百姓竟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结果齐国“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进展顺利得令齐宣王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人力所能为。但是当时毕竟还只是两个同属诸夏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而抗日战争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两个完全不同民族的殊死较量。在这种场合政府仍然把老百姓逼到“情愿让敌人统治,却不想在自己政府下当自由民”的地步,不得不承认国民党政府还是创造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的记录的。  

  看到如此令人心酸的事实,难道我们能责怪那些中国农民不爱国吗?恐怕很难。当自己的国家对待他们还不如敌国,当“国民待遇”逼死活人而亡国奴待遇下尚有一线生机之时,谁还能指责一个人在求生本能之下做出的无奈抉择?这些农民当了卖国贼,这是不容否认的,这是因为他们对本国军队的痛恨超过了对敌人的痛恨。本来这些善良的老百姓无疑是不想当汉奸的。他们是被逼着当了汉奸的。谁逼的?不是日本人,是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队。何其讽刺?  

  日本这个敌国的侵略军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制造了不计其数的惨案,其禽兽不如的罪行罄竹难书。国民党军队再坏,毕竟也是自己本国的军队。就算老百姓痛恨国军,至少在国民党军和日军交战时保持中立总办得到吧?而国民党竟然能逼得自己本国人民连这点都做不到,导致在国民党军溃退时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帮助日军攻击本国军队。也就是说,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祸害中国老百姓的程度——至少在河南、湖北一带——竟然远远超过了日本人。我们在惋惜之余,也不得不对国民党祸国殃民的本事表示十二万分的拜服。  

  国民党抗战奇迹之五:之所以能坚持到最后竟然是因为表现太差  

  那些还在不断强调国民党抗日功劳的人,相信自己还有一条底线:如果没有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中国就会被全部占领,仅存敌后战场;而没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必然支撑不下去,那么中国就灭亡了。所以不管国民党有千般万般不是,保证了中国没有灭亡的成就足以抵消一切。  

  是这样吗?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第五节这样说过:“事实上,日本人停止西进是因为一号作战的任务——摧毁美国的轰炸机基地——已经完成。到1944年,让重庆政府残存而不将其摧毁已成为日本的目标。”  

  为什么“让重庆政府残存而不将其摧毁已成为日本的目标”?  

  侵华日军的华北方面军是这样看的“华北方面军则认为……日本与重庆之间暂时处于战争状态,却有能够共存的性质。但是,日本与共产党势力之间则是不容许共存的。”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第二章《1942年度前半期的治安肃正工作》第一节《大本营对华处理方案》下小标题《对华积极作战的研究》)而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在1942年5月的一番分析和思考也许说得令某些人更加惊讶:“攻占重庆后,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估计,攻占重庆就只不过是极端危险的投机……” (出处同上)  

  这是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依照自己对侵华战争局势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他似乎认为,彻底击败国民党军队,未必就能战胜中国。和现在网上臆断敌后战场的中共武装依赖正面战场而存在的人不同,这位第一部长并不认为失去正面战场后中共武装会被消灭,恰恰相反,“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而且从他的口气来看,中共掌握抗战的中国,比起国民党,对日本而言可能还是前者更可怕一些。  

  对抗战期间的敌后抗战事实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此人并非杞人忧天。在敌后战场,常常出现日军赶走了国民党军后共产党军队立刻进来填补真空的事。而日军要想再把共产党军队赶出去,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共产党一旦落地生根便注定要让日军永无宁日。而那些地方如果日军不进攻,中共军本来碍于统一战线划界抗战的约定是不敢随便进入的。日军消灭或驱逐了当地国民党军,则刚好帮中共军打掉了负担,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去扩张势力。等到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之后,无论国民党还是日伪要想把中共赶走可就难于上青天了。“起先,日本人很少去分辨各种各样的中国武装。日本人只试图扫荡或击溃他们,不管他们性质如何。然而日本人不久认识到,这样的扫荡只会使中共更加容易扩展。到1939年下半年,日本人变得比较有辨别力了。当日本人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地方武装时,中国的非共产党武装袖手旁观。日本人对非共产党人也提出了更为肯定的要求。据日军统计,在1939年年中到1940年年末之间的18个月中,仅华北一地约有70000人从正规程度不一的国民党军陆续投奔日军。日本人也与几位地方司令官达成非正式的“谅解”,他们的总兵力约30万人。当然,这就是中共猛烈抨击的“曲线救国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二章第十一节“日本的强化治安”)  

  而中共军队是怎么样一支军队呢?这支军队在日伪的后方活动嚣张到什么程度?嚣张到能让日军对一半以上的占领区失去控制。“1941年底治安地区为10%,准治安地区为40%,未治安地区为50%”(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导致1941年华北日军出现粮食接济不上的窘境“如果不把满蒙、华中、南方的援助算在内,即使调用现有库存粮食,并且严格执行配给及调整消费,米到1941年底,小麦到第二年青黄不接时,估计就要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同上书,下册第一章第二节)。1942年至1943年,日军的残酷扫荡将八路军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但是1943年秋天开始,华北的“治安”又开始“恶化”了。到1944年秋,中共军势力复振,“在方面军占领的三个特别市,四百个县当中,治安良好的除三个特别市以外,只有七个县(占总数的1.4%)。有一三九个县(31.5%,差不多未部署兵力,不得不听任中共活动。还有相当于66.9%的二百九十五个县(包括华北政务委员会直辖行政区的四个县),属于中间地区。在该地区彼我势力浮动很大,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贯彻执行。其中大部是以县城为中心,只将兵力分驻几个乡村,民心多倾向共产觉。”(同上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  

  而日军对中共游击军的扫荡结果如何?日军对1942年4月至1944年2月的剿共作战这样总结:“治安肃正作战,因情报不确实,对中共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全不能掌握,从而使讨伐徒劳无功,几乎是毫无成效的,几十次当中,可能侥倖碰到一次。各部队为了取得成果,东奔西跑,迄无宁日”(同上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  

  这就是中共在敌后战场的游击作战。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中共不同于国民党——八年抗战中,中共军队几乎没有收到任何外国援助(除去白求恩等个把外国医生外)。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军队仍然能将敌占区搅得鸡犬不宁,而“讨伐徒劳无功,几乎是毫无成效的”。如果抗战的中国真的落入中共之手,中共军即有可能获得像国民党那么多的外援,那对日军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拿着小米加步枪尚且如此嚣张,如果再由外国人给他们机枪大炮,帮他们训练军队,对日军来说绝对后果不堪设想。曾经在八路军根据地生活过多年的英国教授林迈可在1967年就毫不客气地对一个前日本军官断言:如果八路军有像越共得到的那样数量充足的外援,“他们就会在一年内把你们赶出中国。”(【英】林迈可:《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一个英国人不平凡经历的记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21页)足见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所说“极端危险的投机”绝非危言耸听。  

  这就是个对国民党而言极其可悲的现实:它得以坚持到抗战结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人没有下定决心消灭它;而日本人之所以不想摧毁它,原因竟然是害怕“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国民党所谓避免中国亡于日本的“功劳”的来源,竟然是因为日本人觉得国民党比较好对付,而且与日本侵略军“有能够共存的性质”;而 “日本与共产党势力之间则是不容许共存的”。如果彻底消灭国民党,则“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这对日军来说是个“极端危险的投机”。因此,“让重庆政府残存而不将其摧毁已成为日本的目标”。  

  这是否让大家想起一个军旅笑话?——  

  军官:“把敌人的狙击手找出来!”  
  士兵:“我们知道他在哪儿。”  
  军官:“那为什么不把他干掉?”  
  士兵:“几个星期来,他总是把子弹打在这个土堆上。如果干掉他,换一个枪法好的来,我们不是全都要完蛋了?”  

  正如那个狙击手之所以没被干掉是因为枪法臭一样,国民党坚持到抗战胜利竟然是因为它菜,所以日本人舍不得干掉它,以免换上更令日军头痛的中共。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事实资料在那儿摆着,有什么办法?谁想得到,某些人吹得震天响的国民党抗日功绩的来源竟会如此可悲呢?而投敌人数超过杀敌人数,为汉奸伪军发军饷,把老百姓逼得帮助侵略军攻击自己国家的军队……这些对抗战的“负贡献”说起来倒是那么货真价实,不折不扣……只有弄清楚了这些以后,我们才会明白如何穿透盲目翻案的迷雾来评价国民党可悲可怜的抗战史。
  一些国抗派人士总喜欢向在下发起攻击,他们的法宝就是正面战场的二十二次大会战。本人真还看不起这些人,因为他们愤愤地话说国民党军抗日作战。却连国军收复了多少国土的证据都还得由本人教育他们;一说所谓国军大会战,还不如本人能如数家珍。

  我们从1931年918事变算起,国民党作战序列的部队进行的大型作战岂止22次?但是他们这些国抗人士能否给本人说个一、二、三呢?量他们也做不到。还是本人教育他们一下吧。我们把国民党军进行的大会战给他们说一说,告诉他们,批评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原因。

  先说一下,发生在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前的八次大战:

  发生在1931年918事变后77事变前的对日作战有:

  1931年:江桥抗战、锦州抗战、黑龙江抗战

  1932年:淞沪抗战

  1933年:长城抗战、热河抗战、察哈尔抗战

  1936年:绥远抗战

  以上八次对日大战均为日寇发起,其中,江桥抗战、锦州抗战、黑龙江抗战、淞沪抗战、察哈尔抗战均是地方封疆大吏率军自发抗击日寇,违背了当时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之国策。甚至某些作战还受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除绥远抗战取得胜利外全部失败。

  八次大战,居然没有一次是国军主动发起的抗击日寇收复失地的作战,说国军消极抗战难道不对么?

  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后:抗击日寇侵犯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的起码国策,面对日寇的攻击,国民政府组织军队进行了英勇抵抗。这一个阶段发生的大战也远不止所说的二十二次。

  我们以年份看看双方投入兵力上二万人(主要指日寇)以上的作战,计有:

  1937年:平津作战、太原会战(南口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 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淞沪会战、南京战役;

  1938年:徐州会战(临沂战役,台儿庄战役、徐州地区作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长江南岸作战,长江北岸作战,赣北作战即万家岭战役、大别山作战)、广州战役;

  1939年: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冬季攻势会战(兰封、开封反攻作战、晋南作战、长江作战、五原战役、粤汉路攻势作战)、桂南会战(南宁保卫战、昆仑关战役、南宁反攻作战);

  1940年:枣宜会战

  1941年:豫南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宜昌进攻作战;晋南战役 (中条山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2年:滇湎路战役、浙赣战役;

  1943年: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缅北滇西战役(强渡怒江战役、腾冲战役、龙陵战役、反攻缅北作战);

  1944年:豫湘桂会战(豫中会战含洛阳保卫战、长衡会战含第四次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桂柳会战)、密支那战役;

  1945年:湘粤赣战役、豫西鄂北会战、湘西会战、桂柳反攻战役。



  也就是在1937年7月以后,国民政府军共和日军进行大型会战、战役有31次,其中算上大会战中包括的战役共53次。



  我们谨以31次大型会战的发起来看:属于国民党军主动发起的有:1939年冬季攻势会战(兰封、开封反攻作战、晋南作战、长江作战、五原战役、粤汉路攻势 作战)、1941年:宜昌进攻作战、1942年:滇湎路战役、1943年:缅北滇西战役(强渡怒江战役、腾冲战役、龙陵战役、反攻缅北作战);1944 年:密支那战役;1945年:桂柳反攻战役。只有六次,仅占5分之一。

  如果算上77事变前的八次大作战,仅战国军抗日总体大型作战的15%;我如果把“非法抗战”去掉,国民党军主动抗战仅占国民党政府大型作战的17%。

  国军主动对日作战的数量之少,与抗战中的日寇攻击数量严重不成比例;

  数量少不怕,可起的作用如何呢?如果国军主动发起的战役当中有一、二场战役和前苏联的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一样,给日寇主力以毁灭性打击,我国随之开始胜利进军,不需要再有什么大战役了,那么也说的过去,也是好样的!

  我们却翻遍史书也找不出来这样的战例,说国军消极抗战难道还冤枉了?

  把这些会战从中国地图上标出来我们会发现,国军会战的总体趋势就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让小鬼子一战接一战地进入中国腹地。如果是日寇从南方发起攻击的 则是由南向北向中国的腹地前进。严格意义上说,这绝大多数会战,不是国军对小鬼子的会战,而是小鬼子在对国军的会战,我们的国土随着这样的会战而大量沦 陷。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所谓的会战,也就是让小鬼子由东向西,由北向南地追着打。再从南向北追着打;国民党军就是一直在挨打,能顶一下的就是好样的,能挨的起也不错。

  侵略者来了,难道我们需要这样的反侵略战争吗?难道我们的国军就是这样保家卫国、守土抗战的吗?

  如果说抗战之初形成的这的格局,我们可以原谅,可是一直到1945年这样的格局也没有改变,直到1945年8月份国统区尚有国土沦陷……怪不得怕让中国共产党军队接受小鬼子投降,原来,国军都缩到腹地去了,离小鬼子主力太远了。

  看到这些,本人忍不住想说:其实作为每一个有良心的官兵,都想把小鬼子打出去,可是国民党军为什么总是挨打呢?说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难道还冤枉了?

  本人敢说,形成这种格局的主要责任,绝对不在国军中的下层官兵。

  在向抵抗日本鬼子入侵中英勇作战的官兵表示敬意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当明白一点,国军政府为什么会失去民心、失去天下。

发表于 2013-5-15 14: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幻对白1 发表于 2013-5-15 13:55
没错,人民的含义是有阶级性的,蒋介石有蒋介石的人民,毛泽东有毛泽东的人民。
但是比较客观的人民概念 ...

哈哈哈,有来自认为了。

是不是人民,只要那些是人民的人说你算你才算,你是国民、是公民、是居民,但是不是人民天知道,你看看户口本和身份证的开头的。按照的找你的观点,这开头为什么写人民呢。

呵呵
发表于 2013-5-15 14: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浙C0577 发表于 2013-5-15 12:36
蒋在前方打仗,毛在后面以抗日之名发展自己,时不时还在与日军一起夹击一下抗日的国军。抗战结束国军几乎 ...

一、蒋介石的“抗日”语录
1.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1931年9月)
2.政府现在既已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1931年9月)
3.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政府可同意与日本协商,或可在不损我国尊严之前提下让出东北。——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转述蒋的口信(1931年10月)
4.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1931年8月22日)
5.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党员大会上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6.我们要以专心一致剿匪,要为国家长治久安之大计,为革命立根深蒂固之基础,皆不能不消灭这个心腹之患,如果在这个时候只是好高骛远,奢言抗日,而不实事求是,除灭匪患,那就是投机取巧……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本末倒置,先后倒置。——蒋介石对剿共高级将领训词(1933年4月7日)
7.外寇不足为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蒋介石对围剿红军将领训话(1933年4月10日)
8.日本终究不能作我们敌人,我们中国亦究竟有须与日本携手之必要。——蒋介石文《敌乎?友乎?中日关系之检讨》(1934年12月)
9.奢言抗日者,杀无赦。——蒋介石在中日签定《何梅协定》后的讲话(1935年底)
二、抗战前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
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并大举进攻长城各口,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因蒋介石国民党破坏而失败。5月31日国民党政府派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州、宝坻、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以上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武装区,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塘沽协定内容:
关东军司令官元帅武滕信义,于昭和8年5月25日,在密云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所派军使、该分会参谋徐燕谋所提出的正式停战提议。依此,关东军司令官元帅武滕信义,关于停战协定,委任全权于该军代表关东军参谋副长少将冈村宁次,在塘沽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所委任的停战协定全权、华北中国军代表、北平分会总参议、陆军中将熊斌,签订停战协定于下:
一、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又不作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
二、日本军为证实第一项的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进行监察,中国方面对此应加保护,并给予各种便利;
三、日本军如证实中国军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越过上述中国军的撤退线继续进行追击,并自动回到大致大城一线;
四、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区内的治安维持,由中国方面警察机关担任之,上述警察机关,不可利用刺激日军感情的武力团体;
五、本协定盖印后,即发生效力。
作为以上证据,两代表于此签名盖樱
昭和八年五月三十一
关东军代表冈村宁
华北中国军代表熊
(选自《中外约章汇要1689—1949》,592页—593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版)
三、蒋介石“抗战到底”的“底”界
蒋中正在1937年8月7日国防联席会议上讲话:“许多人说冀察问题、华北问题,如果能予解决,中国能安全五十年”。“有人说将满洲、冀察明白的划个疆界,使(日本)不致再肆侵赂。划定疆界可以,如果能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占之行为,这我敢做。可以以长城为疆界。”——国防联席会议记录(1937年8月7日)
1939年1月,蒋中正在中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阐述“抗战到底”的“底”界说,正式提出“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的方针。他说:“抗战到底的‘底’在哪里?是否日本亡了或者中国亡了才算到底,必须有一个界说”。“在卢沟桥事变前现状未恢复,平津未恢复以前不能与日本开外交谈判。”“我们不恢复‘七七’事变前原状就是灭亡,恢复了就是胜利。”——中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会议记录(1939年1月)
蒋中正就这样把“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说成是“抗战到底”的“底”界。他对内:试图以“恢复了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就是胜利”界说,来统一全国对抗战的认识;对外:“以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作为对日议和的交涉条件。
1937年11月5日,蒋中正对德国大使陶德曼说:“假如日本不愿恢复战前状态,中国不能接受日本的任何要求。”中国在华北的主权和行政权不得改变。——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至德国外交部(1937年11月5日)
日本政府不理睬蒋中正的条件。他们用行动回答:攻占上海、南京;1938年1月11日御前会议决定:“对中国现中央政府,帝国采取的政策是设法使其崩溃”;终止“陶德曼调停”;近卫首相于1月16日发表“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
1939年3月,蒋介石亲自指挥复兴社的杜石山、柳云龙与日本宣野长知、小川平吉在香港谈判。3月17日,柳云龙向宣野提出和平条件;必须“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关于满洲,另行协定”。“小川、宣野对蒋的条件根本不予置理。日本政府于9月13日发表声明,决定扶植汪精卫成立中央政府。香港日蒋谈判告吹。——《小川平吉关系文书》卷2,东京1973年版,614页。
四、抗战期间卖国反共的《和平意见》
据日本档案《桐工作圆桌会议的经过概要》(1940年3月)、《今井武夫回忆录》收录的双方“对答记录”和中国方面3月10 日提出书面的《和平意见》记载,重庆代表在交涉中对日本方面作了大幅度的让步:
(一)“满洲国的独立是既成事实”,蒋委员长“对此表示承认毫无异议”。目前,中国方面主张中日“缔结特别协定,两国共同将其作为保护国”。(注:《今井武夫回忆录》第134、136、341页。)
(二)原则上同意“缔结防共协定及使内蒙地区特殊化”;万一“在国防上有必要时,可推迟一部分撤兵”。(注:《今井武夫回忆录》第137、340页。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桐工作圆桌会议的经过概要》的表述是:“中国方面提出,当撤兵之际,在具体方法上,日本军可在必要地点,相当长期地延缓撤兵。”)
(三)中国放弃抗日容共政策“乃和平协定后中国所取之必然步骤”。(注:《和平意见》第二条;《今井武夫回忆录》第139页。)重庆代表、最高国防会议秘书主任章友三强调:“自然停止抗日”;“中国正在努力剿共,所以防共问题可交给中国好了。”(注:《今井武夫回忆录》第132—133页。)
(四)可以把华北、长江下游地区作为“经济合作”地带。(注:《今井武夫回忆》第133页。)“绝对同意”给日本臣民以在中国内地的居住、营业自由。(注:《和平意见》第五条;《今井武夫回忆》第139页。)
(五)中国招聘日本的军事、经济顾问。(注:《和平意见》第六条;《今井武夫回忆》,第139页。)
五、蒋介石卖国投敌“档案”揭秘
1938—1940年秋中日有过三次议和,档案材料显示,蒋中正的国民政府一方,以苟安性质的“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作为“底线”,对日谋求妥协。而天皇制日本的权力机构则明确决定要设法使中国现中央政府崩溃。1938年7月,五相会议决定的《适应时局的对中国的谋略》规定,日本政府的方针是“推翻中国现中央政府,使蒋中正垮台”,这就是明证。在双方“底线”有天壤之别的交涉中,日本方面的条件一步步升级,变本加厉,而且对重庆寸步不让。蒋中正及其代理人却一味地单方面让步,答应诸如对“满洲国加派公使或大使”;缔结特别协定,认可伪满作为日本、中国的“保护国”,同意“讨共”,“用密约办理”;重庆放弃“抗日容共”政策,划内蒙为“特殊地区”;可以华北和长江下游作为“经济合作”地带;承认共同开发中国资源、接受日本顾问“都是好事情”等等。——《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3期:《抗日战争前期蒋介石对日议和问题再探讨》
直到1940年秋,蒋中正才中止以“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为条件的对日言和,搁置他原来已经同意亲自与日军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将举行的“长沙会谈”。蒋介石转而决定采纳“苦撑”的方针,寄希望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这些事情发生在七七事变以后,但在蒋中正的心目中,东北是可以放弃的。虽然在七七事变以前,蒋中正没有明确表示,但一个人的指导思想总是会在其政策中透露出来的,比如1934年签订的《塘沽协定》,认可长城线是与伪满的政治分界线,默认了“满洲国”的存在。
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1935年10月对中国驻日大使提出的所谓“对华三原则”,其内容是:一、中国取缔一切抗日运动,放弃依赖英美的政策;二、中国承认伪“满洲国”,树立中日“满”经济合作;三、中日共同防共。11月至12月间,中日双方就“广田三原则”多次进行谈判。1936年1月,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说“国民政府既非全部承认三原则,亦非全然不承认”。
1936年11月间,蒋中正的代表张群曾和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进行秘密谈判(高宗武参与其事),谈判达成的条件之一就是承认“满洲国”。——钱昌照:《纵横》民国八十八年年第1期

发表于 2013-5-15 14: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幻对白1 发表于 2013-5-15 13:58
不要扯远,我说的是,国民党在华东地区有大量军队,国民党实际是能够在华东广大地区招兵买马的,如果不能 ...

请你告诉我,抗战期间,他们驻扎在哪里?

皖南属于华北?你的地理学的真给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1-15 17: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