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记者师琰伦敦报道
2013年1月9日清晨5:20,61岁的西蒙·伯恩斯(SimonBurns)就出了家门,凛冽寒风中,形只影单地走到切姆斯福德(Chelmsford)车站。
在月台上孤零零坐等18分钟后,他登上了5:58驶向伦敦的列车,才发现列车到这一站时普通车厢里早已坐满乘客,伯恩斯没去头等车厢,跟另4名站客一样,靠在两节车厢连接处,一直站到6:34列车抵达利物浦火车站。
6:45,他乘上拥挤的市中心地铁黄线,16分钟后到了威斯敏斯特地铁站,这里距离他的办公室还要步行10分钟。
7:11,伯恩斯终于到达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忙碌。他是英国交通部主管铁路规划和票务政策的部长,是交通大臣属下四位部长之一。
未几,他早上搭乘火车的照片已在网上疯传,很有狗仔精神的《镜报》记者全程盯梢,抓拍到了他在等火车和乘火车时略显窘态的表情,戏谑部长大人等火车时心里一定在怀念自己的“豪车”;还给这个出行故事配了个颇有点幸灾乐祸的超长标题“欢迎来到铁路世界:运输部长放弃舒适的豪华轿车改乘火车的模样看上去挺凄惨”。
铁道部长被“逼上”火车
伯恩斯正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他被媒体挖苦的“豪车”不过是辆丰田轿车,由交通部租作公务用车。
在近期的公务消费审查中,在野党工党议员汉米尔顿(FabianHamilto)发现了伯恩斯的问题,在下议院批评他不该用部里的公务车上下班因为那车理应是给部长携带机密文件时使用的,伯恩斯却每天坐着它由司机接送往返于伦敦和他那位于35英里之外埃塞克斯郡(Essex)的家,这样下来,一年就要花费8万英镑公款,而这段路程乘火车一年只要3400英镑。
汉米尔顿痛批伯恩斯这么做堪称部长级官员的“最坏榜样”,是对纳税人的钱“最无聊的浪费”。
伯恩斯一开始显然还对批评不服,辩解说自己主动放弃了在伦敦的“第二住所”(“第二住所”是下议院议员享有的津贴待遇之一,便于外地议员在伦敦办公休憩),坐公车正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需要携带机密文件往返两地。他所在的交通部也坚持说部长先生没违反任何规则。
但在野党、媒体、选民愣是揪住这个小辫子不依不饶,最后连内阁办公室也不肯替伯恩斯打掩护,铁面无私地说,对于部长们带着部级文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没有任何限制,只要确保敏感材料内容不会被别的乘客瞄到就行。
在这种“同声讨伐”的外界压力下,伯恩斯终于闭上嘴不再徒劳地辩解,默默登上火车。媒体们对他的转变拍手称快,还评价部长先生转乘火车是因为“感到了羞愧”。
伯恩斯确实应该羞愧,他的几位同僚就没像他那么“拉风”地上下班,顶头上司交通大臣麦克朗林每天都是从伦敦的家步行2英里去上班,周末则搭火车返回位于德比郡的家。其他几位部长也更多是使用公共交通或步行上下班。
金融危机后,英国大幅财政紧缩,英国首相卡梅伦号召政府官员出行尽量轻车简从,自己也率先垂范,经常乘火车往返位于牛津郡的住所和伦敦唐宁街10号之间。副首相克莱格同样常乘火车上下班,两人还被媒体拍到一同乘火车公务出行。
当然,也不是每个被媒体发现乘坐公共交通办公的政府要员都脸上有光,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就“太囧”地在半年里两次被抓到手持普通车厢车票登上一等车厢:第一次他强硬拒绝补缴差额因为这笔钱要自掏腰包,按公务出差规定他是只能坐普通车厢的结果财长大人被验票员毫不留情地遣返回普通车厢。第二次他学乖了,在助手交涉无果后就赶紧交了160英镑留在一等车厢,但整个过程又被随行媒体记者给微博直播了。
强大的媒体和不买账的民众显然是监督官员最直接有效的力量。用英国前司法部长尼尔·德围训勋爵(LordDavidson)的话来说,英国长期形成的制度文化对于反腐败的作用“比法律更有效”。
媒体曝光“津贴门”丑闻
英国人之所以对官员公务花费如此斤斤计较,则跟2009年英国政坛爆发的“津贴门”丑闻息息相关。当时许多议员违规报销的单据遭舆论曝光,那场政治风暴最终导致包括数名政府要员在内的28人辞职,373名议员被勒令退还共达130万英镑不该报销的钱。
时间倒回2009年3月初的一天。
曾在英国特种部队服役的约翰·维克接到一个神秘来电,对方自称手上有张光盘,内存下议院646位议员过去四年的报销记录,问维克能否将这些信息发布到公共领域。根据英国《信息自由法》,这些数据会于当年7月初正式披露,但公布的官方版本将删减许多关键信息,掩盖议员们的丑闻。维克接受了对方的光盘。
他先后找过数家媒体,并透露了一点猛料的内容,但是据说价钱都未谈拢。有传言最终是《每日电讯报》以30万英镑拿到了光盘,不过双方都否认该传闻。
就在那个月,女议员史密斯的报销明细第一个被获得信息的媒体送上祭坛:她在6年里以“第二住宅津贴”的名义报销了11万英镑费用,但她伦敦的住处其实是她姐姐的,她把这座只是偶尔借住的房子登记为第一套住宅,反而将自己常住的家登记为用于办公的第二住宅,在公众看来这显然是改头换面利用“第二住宅津贴”这笔公费来补贴自己的私人住宅。史密斯“第二住宅”的报销账单也被兜底翻出,上到几百镑的电视机、洗衣机,下到几毛几分的牙刷、浴缸塞,都用了纳税人的钱支付。
随后一个多月里,《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每天批量披露议员们那些与公共服务沾不上边的津贴报销名目,从当时执政的工党到在野的保守党、自由民主党,无一幸免。议员们报销单上的名目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按说“第二住宅”应该是议员居住时间最少的那套,但不少议员通过更换“第二住房”,使得至少两处住房均能享受翻修和添置家庭用品等津贴。议员年薪约6万英镑,而在2007年至2008年这一年,平均每人就报销了14.39万英镑津贴。
下议院议长马丁曾试图阻止媒体继续发布这类消息,但他向英国高等法院提出的禁止令申请遭到了法院驳回。除了费用报销制度的漏洞,下议院缺乏有力的报销监控体系也遭到诟病,这直接导致对此负有责任的马丁成为300年来首个被迫辞职的议长。
公众义愤填膺,政府最终承诺向社会公布全部议员的报销明细。而在“津贴门”丑闻之前,议员报销金额只需公布总额,无需列出明细。
为了重树公信力,英国政府还开始进行一系列津贴改革,成立独立的议会标准监督机构,专门负责监督议员的花费和津贴,要求议员每季度网上公开所有报销申请,且只允许报销房租、酒店账单、出差过夜补贴、房贷利息、市政建设税、公用事业费和保险。民众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系统,了解每位议员花销明细。
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设计,独立、有效的媒体监督,民众对于细微腐败行为的零容忍,以及政府官员对民意的尊重,正是这些对公共部门反腐成功缺一不可的要素,构成了英国的政治生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