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45|回复: 80

搞客运的时候也应该使劲搞一搞货运了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8 23: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在使劲搞客运,但是货运同样很重要,这个应该能取得共识
中国铁路的使命,就是保证客运高速、便捷、尽可能的舒适;货运要保证货主能请到车,并在合理的时间内安全到达
前者要靠客运专线,后者既有线能解决一定的问题,在修建专门的货专之前,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缓解矛盾

我一直认为,铁路应该采取改革,首先应该从货运做起。
如果铁路不想自己搞现代物流,那就应该做现代物流中的坚实一环,和货运代理公司紧密合作,做好自己的本分,也就是把空着和重车及时的拉到发站和到站
所以,这也是铁路的本分

首先,应该建立在客专完成,初步实现客货分流。
这个客货分流,不是说完全消灭既有线客运,而是要消灭干扰货车运行的快速客车。比如说,跑160、140的Z和T,还有不怎么停站,就知道120往前跑的K
剩下的客车一方面是照顾客专照顾不到的某些小村镇,另外就是像1461这种面子车。
这种车停站比较多,旅行速度比较低,和直通货车跑个平图就好了;如果连货车都跑不过,那就待避货列好了。反正之前待避客车也够惨了,待避货车不会变得更惨,甚至还会更快
线路有了运力,货车在运行图上地位提升了,这样可以开行更多的货列,运行时间才有保证。

但是,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现在有一个法宝,就是组合列。应该广泛在干线上推广组合列。
现在大秦上已经开行了组合列,采用Locotrol技术,3台HXD1、2拉2万吨,运用效果良好。
当然沈阳和哈尔滨局也搞了土法组合列,但是为了保证运输效率,还是LocoTrol比较合适。应结合重要干线普及GSM-R,同时支持LocoTrol技术。
机车采用HXD1B、HXD3B(如果HXD2B还会生产的话,当然也包括),安装LocoTrol设备。
组合列可以采用:HXD1B+6500t+HXD1B+6500t+HXD1B+6500t+列尾
比如京沪,在上海、南京、徐州、济南、天津、北京办理组合列到发,延长部分到发线,实现组合列的接发和组合、挂车和拆解。
组合列应采用集中发车、追踪运行的方式。在中间站不停车,当然也停不下。
在京沪、京广、京九、陇海兰新、京哈、浙赣等重要既有线上边都应该搞组合列。对于坡度更大的地方,可以在列尾加一节补机。

货列一定要达速。
120似乎很难,但是技术速度至少应该保证达90,区间的旅行速度要达到70,通过合理排图,保证京沪之间能够一天到达。
将6500t作为基本单位。不光是干线,重要的支线也要搞1050到发线。没有电气化的,可以用两台DF8B或者一台HXN(这样速度较慢,当然两台较理想)拉
某些客运专线没法跑6500t的大列,就直接拆开,一半,3300t,一台HXD3拉着就能跑的很好。
某些支线运量较小,也没有必要使劲改造,那干脆就也拆开,3300t,一台DF4B就可以,距离较短的,直接用DF7推过去就行了

客运可以强干末枝,如果动车可以公交化,那么随到随走,就不用搞什么大面积候车室了。
开几个窗口卖票,多放自动售票机就行了,哪怕只有站台、检票进展的闸机和一个广场就行了,候车室都可以不搞。
但是货运不行。到发线、编组场、货场都需要有足够的规模来保证货运的吞吐量。
现在的设施应付现在的运量都不一定能搞定,到时候肯定搞不定,直接造成挤压,车辆运用效率低。所以,大范围扩建是必须的
编组是最浪费时间的,所以要尽量减少编组,减少调车作业。卸货线一定要搞长,能整列是最好的。不能整列,也要搞到半列。
要为货主着想,能修建专用线的大企业,要主动和别人联系,做好修专用线前后的服务。
必须编组作业的,一定要严格限定作业时间。干快了给奖金,慢了就扣钱。
要做到装完车的当天就能编组完成起运,到达后当天就能进货场卸货。

货场的装卸应该外包,铁路就别管了,物流公司来做。
物流向铁路购买车皮计划,之后调机按期进去送车和取车就行了。没用的闲人一律回家去。

如此,我认为货运基本上是可以搞好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其实我是神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3-1 00: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铁路货运是差了点,效率低下。
应该尽量集装箱化。
发表于 2009-3-1 00: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没多少人关注货运了,下月能加那么多车也是货运大幅萎缩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1: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09-3-1 17: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tany 于 2009-2-28 23:18 发表
现在在使劲搞客运,但是货运同样很重要,这个应该能取得共识
中国铁路的使命,就是保证客运高速、便捷、尽可能的舒适;货运要保证货主能请到车,并在合理的时间内安全到达
前者要靠客运专线,后者既有线能解决 ...


写得很好:lol

某些方面早就有人提过了,可惜未见实施:L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9: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aoketu 于 2009-3-1 17:50 发表


写得很好:lol

某些方面早就有人提过了,可惜未见实施:L


哎,言之灼灼,应者寥寥啊……
我把它转到机车论坛里边
发表于 2009-3-1 20: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写的好,把货运存在问题的本质问题都提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很现实,我想不远的将来都能实现。
发表于 2009-3-1 20: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有干线大面积搞大编组组合有利于运输效率的提高么?另外就是既有线达到重载要求的,普遍都是1050到发线,显然如果搞组合,需要更长的到发线。或者采用超长交路,并配合牵引区域枢纽站间的直通车,比如丰西直达郑北的,这样相应的解编工作也会要求较少的既有线改造。
不过我个人还是更看好五千吨的小编组,编满就走,当然对线路的利用率可能稍微差一些。
至于列车速度,不用说了,大家都有共识,按照120kph排货车图比较悬,比较可靠的还是90~100kph,并且速度控制非常得力。
发表于 2009-3-1 20: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客货能够分线,组合列车可以考虑,但是有限制。但是对于单独一列列车,相比增加列车长度,我还是觉得增加轴重更好些。单列列车长度还是控制在50节左右比较好。

如果靠增加一列列车的车皮的数量,占用正线线路的时间是短了,但是在路局编组站和工矿企业的占用的时间却长了。比如,况有些工矿长区的编组站和货位还未达到1050的长度,如果进厂推送60节车皮就要断开,分两次推送。工厂拉出的车皮也未必能够一次凑出60节,还要分两次,即使能够一次凑出60节花费的时间也会稍微长一些,这样在路局编组站等待车皮的时间就要长很多。
就是仅在路局的编组站,编组60节车皮的难度也是大了很多,因为列车太长了嘛,编组站调度、调车员和列车检修人员的工作就要复杂很多。就是正线牵引60节车皮的列车难度要高很多,安全性也要差很多。除此之外,增加列车长度,对于工矿企业来说,验配、计量、质检、生产调度的劳动强度是增加的,而且出错的概率因为列车长度的增加也增加了。
同时,相反随着起重机性能的提升、翻车机和卸车机械的大量使用和改进,装卸一节列车却比从前快了很多,所以增加单节列车的载重几乎不会增加车皮周转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运输潜能。

至于组合列车可以考虑但是要限制在运输量有保证的两个车站之间,中间不要停站。而对于普通单机车牵引的列车,我认为长度还是限制在50节左右比较好。而提高单列列车载重的最好方法还是增加轴重。

[ 本帖最后由 gj 于 2009-3-1 20:50 编辑 ]
发表于 2009-3-1 2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专对于既有线客货分流是其决定性作用的,但毕竟网络面覆盖面太窄,既有线普通长途快速客车消失我看是不可能的,当然以后所剩的长途普客数量大大减少并不会占用多少货运空间。
      货运今后的发展我觉得不用作太大改动,犯不着去搬照国外模式,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挖掘发展潜力,大大减少成本,因为我国目前货运方式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比较成功的。随着新型交流机车的诞生,既有线为了提速线路指标以大幅提高,要根据各路段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机车与线路的特点,实现多拉快跑,所以LS几位说的好,根据不同路段要求,再能保证最佳速度的情况下制订编组规模。要把客运上的一些运营理念运用到货运上来,货运要像客运那样不但追求重载,还得追求速度,周转的便捷迅速,中小编组尽量点对点,减少中途编组次数,节约周转时间,组合列就是最佳方案。随着铁路网络的不断完善与增加,甚至要把公路运输的一些理念,比如门对门,点对点,铁路部门不一定就完全拿铁路来服务,用各种办法满足人们需要。
      当然必须靠客专的帮忙,客货分离是关键。我的一点拙论:lol 。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21: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j 于 2009-3-1 20:46 发表
如果客货能够分线,组合列车可以考虑,但是有限制。但是对于单独一列列车,相比增加列车长度,我还是觉得增加轴重更好些。单列列车长度还是控制在50节左右比较好。

如果靠增加一列列车的车皮的数量,占用正线 ...


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看现在的四横四纵通道,除了沿海和沪汉蓉是没有既有线的250客专,剩下都有既有线,而且既有线基本上都是1050到发线的。所以,接6000-6500t的列车是没有问题的
而组合列的基础就是这样的单列。
这个定数,也是在既有干线上最能发挥HXDxB性能的数值。
现在既有线上边也大量开行大编组列车,很多都是将1050到发线用满的。我认为,单组列车的总长既然已经拉到1050了,就没有必要往回退。

假如轴重是一样的,我认为对于企业和货场来说,其工作负担只是和接发的车辆数量有关系,和1050还是850编组没有关系。
而且我认为,对于战略装车点,就应该直接修成1050长度,容得下整列
对于不是关键的装卸点,尤其是有的车站和专用线的站台,别说1050,就是850也不可能达到,这样不管什么列车,还是要拆开。所以,无论如何还是要多次调车。
个人认为,现阶段的主要压力还是在正线上,而编组场、专用线是相对空闲的,并不构成瓶颈。
所以,调车多一些是可以容忍的,不能要求所有的地方都要整列到达,整列装卸吧

您提出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也是我没有说的问题,就是轴重。
之所以我没有提到,是因为争议很大。提高轴重是降低成本、增加运力的好事,也是北美、澳大利亚和巴西等的成功经验。
但是,问题主要集中在:
1 车辆和机车需要新造或改造
2 线路、基础、桥梁是不是能禁得住,线路状态能不能维持得了
3 震动和噪声
4 重车如果要下非重载线路怎么办? 是不是就不要下非重载线路? 另外专用线和货场线呢? 要不要改造

只有这些问题都想清楚,才能大幅度提高轴重
我个人认为,如果能把轴重提高到30-35t,那么货运还将有新的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22: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中原之星 于 2009-3-1 20:21 发表
既有干线大面积搞大编组组合有利于运输效率的提高么?另外就是既有线达到重载要求的,普遍都是1050到发线,显然如果搞组合,需要更长的到发线。或者采用超长交路,并配合牵引区域枢纽站间的直通车,比如丰西直达 ...


如果是按照铁道部的说法,京沪在分离之后要实现年1.3亿t以上的货运
如果按照6000t定数,至少要70-80对货列。这些货列排上,再加上摘挂的,小运转,还怎么跑通勤和部分剩余的普快啊

如果把上述货列压缩成3个单元连挂的组合列,那就可以减少到20-30对。
这样,腾出来的线路能力才能更好的保障摘挂、小运转,当然还有部分客列的运行。

有道是忙则乱,现在就因为线路太紧张,一不小心就晚点,还容易连环晚点,恶性晚点
如果能给既有线留一点空闲时间,那么很多问题将得到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鼓吹组合列的原因。
发表于 2009-3-1 23: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局已经在通霍线和大郑线上搞了23000吨的组合列,形式为机车+货列+机车+货列+机车+货列+机车+货列。使用内燃机车牵引,机车为4B,4C,8B随机。现在由于经济危机导致货运量急剧下降,四机组合的列车已经不搞了,等货运量恢复了,可能还会有新的内燃重载形式
发表于 2009-3-2 00: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tany 于 2009-3-1 22:00 发表


如果是按照铁道部的说法,京沪在分离之后要实现年1.3亿t以上的货运
如果按照6000t定数,至少要70-80对货列。这些货列排上,再加上摘挂的,小运转,还怎么跑通勤和部分剩余的普快啊

如果把上述货列压缩成 ...

还摘挂,小运转,这都是传统落后的货运形式,今后必须逐步取消。

今后现代化、高效率的货运(除行包外)只有2种形式:

一、大宗货物使用固定车底循环运行。像大秦那样,车体固定编组,从始发站出发,中途不经过任何编组解编(至多进行简单的组合/分解),直达运行至终到站,使用机械化的装卸手段,迅速腾空车体后,返回始发站,之后再进行下一轮循环。只对大型工业企业、矿山、港口、仓库推行这种运输方式,路企直通、路港直通,整列进出,中途不进编组站。

二、零散货物使用集装箱班列直通运行。集装箱班列就像现在的客车一样,按时刻表运行,可以直达,也可以中间停靠部分办理站。办理站的形式如同客站,列车整列进入到发侧线,站台上的装卸机械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快速装箱卸箱完毕,列车迅速出发赶往下一站。随后站台上的卡车将铁路卸下的箱子拉走。预订集装箱车票如同预订客票类似,事先确定好车次、车厢、装载位置(座位),因此也同时确定了出发时间、到达时间,极大的缩小运输时间的不确定性。

高效率的货运特征是:

1、固定运行线(车次)使用固定专用车底、固定交路循环运行(类似客车),车皮不再全国乱窜。

2、货物列车整列进出货站,散货转移到集装箱运输,大宗货物取消摘挂和小运转。货站到发线的两端均连接正线(类似客站的到发线),列车直进直出,不需要折返。

3、机械化装卸,让车底在货站停留时间极大的缩短。肩背人扛的落后方式将被淘汰。集装箱采用各种形式的吊车、叉车装卸。大宗货物采用专用装卸机械,如煤车三联自动翻卸机、履带式装货机、液态货物专用泵等。


[ 本帖最后由 yehorse_temp 于 2009-3-2 11:02 编辑 ]
发表于 2009-3-2 00: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tany 于 2009-3-1 21:50 发表


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看现在的四横四纵通道,除了沿海和沪汉蓉是没有既有线的250客专,剩下都有既有线,而且既有线基本上都是1050到发线的。所以,接6000-6500t的列车是没有问题的
而组合列的基础就 ...

达不到标准的车站统统淘汰。事实上随着老线的淘汰,老站也跟着淘汰了,这种落后的运输形式也随之进入了坟墓。

而且以后货站也不需要这么多,最多设到县一级。现在50公里8个货站的模式必然要淘汰的。


[ 本帖最后由 yehorse_temp 于 2009-3-2 01:00 编辑 ]
发表于 2009-3-2 00: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货运要发展,跟是否客货分线没有必然联系,运量大的线路,可以客货分线,运量小的线路,依然要客货共线。

现在货运最大的问题不是速度慢,而是时间不确定,不知道是5天能到还是15天能到,要是客运忙点,直接就把货车给停了,一个月后发现货物还没出发呢,这绝对不行。

对于固定货源,必须要保证每日多少吨的运量;对于散货,必须要保证达到时间。所以货车必须推行类似客车的固定运行线,且不允许随便取消、更改、晚点。

[ 本帖最后由 yehorse_temp 于 2009-3-2 10:53 编辑 ]
发表于 2009-3-2 01: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是货运专线,是没必要搞组合列车的,因为灵活性更重要。

处在发达地区、繁忙通道的既有线(京沪),今后出路就是提升运能,继续改造信号和站场。比如上CTCS-3实现准移动闭塞,大幅压缩列车间隔,货车间隔从现在的7分钟压缩到4分钟,客车追踪间隔压缩到3分钟,160-200的普速动车追踪间隔压缩到2分钟。车站接发能力也要同步增强。


[ 本帖最后由 yehorse_temp 于 2009-3-2 01:09 编辑 ]
发表于 2009-3-2 01: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位讲都很全面,我端板凳了。呵呵:lol
发表于 2009-3-2 08: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ehorse_temp 于 2009-3-2 01:07 发表
如果不是货运专线,是没必要搞组合列车的,因为灵活性更重要。

处在发达地区、繁忙通道的既有线(京沪),今后出路就是提升运能,继续改造信号和站场。比如上CTCS-3实现准移动闭塞,大幅压缩列车间隔,货车间 ...

既有线取消地面信号,采用移动闭塞,我个人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投资大,但是收效并不对等。
现在既有线的大问题就是枢纽区段内的通过能力限制,那么利用DxB机车的能力,提高枢纽区段的通过能力,也能够在既有四显闭塞的基础上,实现运行时间间隔的压缩。

另外,部分既有线已经开通CTCS-2,这也是一种利用移动闭塞方式实现的列控系统。至于CTCS-3,完全没有必要,CTCS-2足以~~
发表于 2009-3-2 10: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中原之星 于 2009-3-2 08:24 发表

既有线取消地面信号,采用移动闭塞,我个人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投资大,但是收效并不对等。
现在既有线的大问题就是枢纽区段内的通过能力限制,那么利用DxB机车的能力,提高枢纽区段的通过能力,也能够在既有 ...

枢纽内如果不编解,没有啥能力限制问题。所以说要直通,尽可能的直通,从始发货站直接运行到终到货站,中间不要进行任何编解,这样效率最高。

全面直通以后,压力就转移到线路了。CTCS-2并不是移动闭塞(CTCS-3也不是,只能算准移动闭塞),这个闭塞区间有点长,而且列车进了区间,但列控中心不知道列车某刻停留在区间内的具体哪个位置。CTCS-3则可以把列车在区间内的具体位置实时传送给列控中心,进一步压缩追踪列车相隔的区间数目,从而实现追踪时分的压缩,估计可以比CTCS-2压缩1分钟。

货车在目前4显示的情况下,如果提速到120,追踪时间可以从现在的7分钟压缩到6分钟。如果再上CTCS-2,可以压缩到5分钟,如果上了CTCS-3,大约可以压缩到大约4分钟的样子。当然即使只上CTCS-2,从7分钟到5分钟,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平图通过能力也增加了40%。至于信号造价跟线路土建的造价比起来那是九牛一毛,而且既有线繁忙干线原本已打算上GSM-R,再额外增加一些RBC和列车车载无线模块,就可以组成CTCS-3了。

[ 本帖最后由 yehorse_temp 于 2009-3-2 10:5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18 04: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