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698|回复: 119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2 14: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kikala在 2005/08/12 06:24pm 第 3 次编辑]

    最近天气太热,华东的火气很大,大家喝点凉茶,跟我一起去海边凉快凉快吧!这次运转,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国唯一的一条跨海电气化海堤--厦门高集海堤(厦门岛高崎-厦门集美)
    [UploadFile=0811_46_11238295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4: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这个贴子最后由kikala在 2005/08/13 07:04pm 第 3 次编辑]

这次运转从集美开始
先看看厦门的铁路地图:
[UploadFile=xiamen_1123829675.jpg]
浅绿色代表鹰厦正线,粉红色代表海堤,橙色是厦门北-港区支线,紫色是鹰厦厦门岛内支线(鹰厦厦门岛末梢),浅蓝色-海沧支线
解释一下为什么说高集海堤是唯一一条电气化跨海海堤:
海堤在我国据说有三条:a.厦门集杏海堤 b.厦门高集海堤 c.连云港亚欧大陆桥的海堤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其中c不是电气化线路。a.就是普通的海堤,它的北侧是杏林湾水库,南侧的海堤作为普通的护堤并没有跨海,所以就只有高集海堤是跨海的电气化海堤。

    厦门交通规划:(2010-2020年)
    [UploadFile=jiaotong_1123931081.gif]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这个贴子最后由kikala在 2005/08/12 03:12pm 第 1 次编辑]

从厦门岛内出发,坐 到杏林、同安、集美、灌口、坂头方向的公交车,集美火车站下车即可。建议:最好坐去杏林方向的车,同安、集美方向的公交车站实在太远,箭头为各公交车上行(出厦门岛方向),见下图
[UploadFile=jimeis_1123830087.jpg]
其中粉红色代表出岛各车行驶方向,下厦门大桥后蓝色代表集美、同安方向公交行驶方向,橙色代表杏林、灌口、坂头公交行驶方向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这个是高集海堤高崎端地图
[UploadFile=beizhan_1123830811.jpg]
绿色为鹰厦正线,显然鹰厦正线通过厦北二场,粉红色的代表厦北一场和港区专线。厦北一场为货车到达场。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引用“南局永段”发的《福建铁路史》(1995年)
  鹰厦线的终点站厦门市是个海岛城市。厦门岛西北岸的高崎与大陆上的集美镇隔海相望,而集美地处半岛的端部,三面环海,要贯通大陆与厦门的交通线,必须跨越集高海峡才能实现。1954年1月至1955年9月,修建集(美)高(崎)海堤。1955年10月至1957年1月,修建杏(林)集(美)海堤。
  杏集海堤为西东走向,从杏林跨越杏林湾至集美;集高海堤为北南走向,从集美跨越海峡至高崎。两条海堤全长5035米,采用斜坡直墙混合式结构;施工用于砌筑和填料的花岗石块共172.5万立方米。工程规模浩大,设计复杂,施工艰巨,耗资1600万元。为全国惟一在海上建设铁路的工程。
  1962年,朱德委员长视察海堤时,题词“移山填海”四个大字镌刻在集高海堤高崎一端的海堤纪念碑上,以表彰修建鹰厦线军民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创下的丰功伟绩。

一、集美—高崎海堤
  
  集高海堤位于鹰厦铁路K680+452~K682+667处,全长2215米,由交通部航务工程局和福建省水利局共同负责设计与施工。1953年6月17日成立海堤工程指挥部,1954年1月开始全面施工,1955年9月竣工。海堤面标高为9.6米,堤身上部为直墙式,下部为斜坡式,坡率1∶1.2~1∶1.5;平面布置堤面宽为19米,其中:铁路5.8米,公路7.2米,人行道东侧2.1米,西侧1.5米,两侧胸墙宽1.2米,高1.8米。海堤在K682+330处设航渡桥一座,可供300吨以下船只通航。
  (一)筹 建
  1949年冬,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回厦门,曾建议在厦门海峡建一条石堤把厦门和集美连接起来。以这样“移山填海”的方式,变厦门岛为半岛,且在堤上同时通行汽车和火车的计划,这在当时中国交通史上没有先例,不仅工程浩大,而且技术复杂,经验缺乏,修建工程存在一定困难。但福建省省委书记兼省长叶飞和厦门市市长梁灵光都极为赞成。厦门市人民政府并提出修建海堤的计划任务书。1950年秋,陈毅来厦门视察时听了汇报,立即表示完全采纳陈嘉庚的建议。此后,陈嘉庚三次上书毛泽东主席建议修建厦门海堤,都得到毛主席的赞同和批示。1953年初,计划任务书得到政务院批准,主持中央财经工作的陈云把修建海堤作为国家预算外的基建投资,拨专款1323万元。
  1953年4月,华东水利部门、福建省有关部门与厦门大学的工程师、教授、学者对海峡的地质、水文进行勘察分析,认为海峡潮水是从金门、鼓浪屿两个方向涌来的结合缝,退潮时也是两个方向退去,建堤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5月底,苏联专家比丘金、公路总局局长连柏里、铁道部鹰厦线勘测设计总队负责人在厦门会合,研究公路、铁路过海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并于6月17日成立海堤工程指挥部,由厦门市市长张维兹负责(原市长梁灵光已调任福建省副省长兼工业厅厅长)。先由省水利局和交通部航务工程局调来大批工程师、技术员,一边设计一边进行典型试验性的施工,且由常驻厦门的苏联专家沙士可夫指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初步设计完成之后,海堤工程指挥部曾向陈嘉庚汇报并请其指导。陈嘉庚提出两条意见:一是堤面21米要加宽到25米,要留有铁路线,而且应是双轨的;二是海堤在厦一侧,铁路与公路应搞“立交”,以适应厦门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这些意见遭到苏联专家的坚决反对,认为原设计的21米已经太宽了,坚持要改为19米,至于“立交”设计,苏联专家也持反对意见。陈嘉庚的两条极有远见的意见都未被采纳,造成以后要再拓宽或架高一层都极为困难的局面。另外,原设计中这条海堤未留航道,施工中粟裕来厦门视察,听了海堤工程指挥部的汇报后,认为应留一航道于军用和民用都是需要的。陈嘉庚知道后也竭力主张要这样做,省委省政府领导采纳了这个建议,技术上采用了沉箱法,在K682+330处建了航渡桥。
  工程的修建计划任务书由海堤工程指挥部编定,经交通部技术委员会邀请铁道部领导及有关技术人员,于1954年5月14日第二次委员会审议,并提出有关建议及部分修正意见。1954年7月13日,交通部通知下达,复经航务工程总局于1954年7月26日批准。预算由厦门市海堤工程指挥部编定,并经华东财委及福建省财委审核批准,总的预算造价为1321.89万元。
  (二)施 工
  1954年1月,海堤工程开展全面施工,工程采取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施工方式,近万名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上场。大部分工作项目均先进行典型试验找出经验而后全面展开。这样,对工程质量、操作方法和劳动组合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如条石护坡、块石护坡、直墙安砌等通过试验,使施工人员了解了质量要求并掌握操作方法。同时,发明并推广了100多项先进工作法,如滑道放沙、吊锤打石洞、空心爆炸等等。
  海堤施工中几遭国民党军队飞机的轰炸和扫射,死亡的干部、工人近150人。有一次工人回家过春节,渡船被炸沉,死了90多人。
  海堤经两年施工,于1955年9月竣工,除个别修改设计外,一般均按照原设计要求修建,全堤共砌条块石70多万立方米,顶宽19米,全长2212米,造价948万元。
  (三)验 收
  1955年9月30日,厦门市高崎集美海堤工程指挥部对海堤工程进行初步验收。同年10月4~7日厦门海堤工程验收委员会进行正式验收。
  全部工程质量的鉴定如下:
  海堤堤身部分,由于基床抛石的级配不够合理,以及部分堤段地基软泥层厚,这些堤段堤身的沉陷量较大。1955年1月11日,桩号1+320~1+500东侧墙身因地质钻探对土壤鉴别发生错误,曾发生滑动事故,为防止堤身再次发生滑动,按照苏联专家萨福洛夫的意见,堤身两旁已筑有压载工程。惟施工期限较快,至工程竣工时为止,堤身沉陷尚未稳定,自9月12日至10月5日计23天中,1+340~1+700间一般沉陷为5~8厘米,而1+640~1+660东侧墙身沉陷达11厘米,每天平均为0.22~0.44厘米,考虑堤旁已有压载,软泥向旁挤出的可能性很小,软泥本身的不断压缩和部分软泥逐渐被挤入基层块石空隙中,因使堤身沉陷短期内不能停止,仍将继续相当一个时期,但对工程使用无问题。个别堤段堤身的高程因沉陷过大现已低于设计高潮,对工程的使用并无妨碍。今后如路面或胸墙下陷过甚,有碍使用时可在沉陷基本上稳定后加以整修。
  主要优缺点:
  设计方面:海堤设计符合就地取材的原则,均利用附近沿海石料,在结构方面均采用干砌,节省了工程费用;海堤护坡经典型试验用条石与坡面成垂直的层迭立砌,效果良好。但在深水段地质钻探时,对土壤的鉴别错误地将淤泥夹沙及淤泥认作泥浆粗沙,而在技术设计时及施工前均未进行复钻检查,以致未进行抛沙的基础处理,造成堤身的滑动事故。
  施工方面:大部分工作项目均先进行典型试验找出经验而后全面展开,使工人了解质量要求并掌握操作方法,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但闽南石工习惯于开采大小均匀的石块,前期未严格执行设计标准,因此基床抛石空隙率大,级配未能符合要求。基床本身的沉陷也就较大;公路路面下泥碎石垫层滚压不够紧实,铁路路基各种不同粒径石料的层次不够分明,部分铺面石料厚度稍薄。
  1955年12月,集高海堤由省公路局成立的海堤管理所接管养护。1956年11月,集高海堤铁路上部建筑由铁道兵施工完毕,12月9日铁道兵铺轨至厦门。1958年1月1日,鹰厦线交付国家正式运营,集高海堤亦正式由福州铁路局接管养护。

二、杏林—集美海堤
  
  杏集海堤位于鹰厦铁路K677+370~K680+190处,全长2820米。为了配合鹰厦线的修建,当集高海堤竣工之后,施工队伍全部转到杏集海堤施工,1955年10月11日开工,1957年1月竣工。海堤面标高:铁路为8.73米,公路为7.53米,堤身上部为直墙式,下部为斜坡式,坡率1∶1.5,透水石堤。平面布置堤面宽为11.2米,其中:铁路5米,公路为3.5米单车道(每隔100米设避车道一处宽2.5米),单侧人行道1.5米单侧胸墙宽1.2米。鹰厦线通车后,厦门市开发杏林工业区,为适应交通量增加的需要,于1959年投资125万元,向内海方向填石扩宽,扩宽后堤面宽为24.7米,其中公路扩宽为17米(快车道11米,慢车道4.5米,加另一侧人行道1.5米)。
  (一)筹 建
  在编制鹰厦铁路设计总则时,南山集美间线路方案曾提出海堤线及绕海线两个方案。两个方案均经过风化花岗岩的沿海丘陵地带,工程地质条件均可认为是良好的。陈嘉庚极力主张筑堤穿过海湾。两个方案比较绕海线较海堤线长8.66公里,但由于修筑海堤费用高,绕海线虽长出甚多,建筑费可节省169万元。至于运营指标方面,海堤线则比绕海线有利,10年可节省运营费198万元,并有利于繁荣城市与兴办当地鱼盐农田开发。海堤建成后,围出海湾滩地31000亩,每年可增益160~300万元,并部分蓄水养鱼,建设潮力发电站等,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很大。但苏联专家认为陈嘉庚的意见是行不通的,理由一是这条海堤是从一个方面来潮,冲击力大,不可能使用集高海堤的修建经验;二是要不透水,就要使用钢钣桩,这在钢材供应上和投资额上都是难以解决的。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为修建鹰厦线到厦门,亲自与一些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反复研究,认为陈嘉庚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可行的。其后,国防部长彭德怀又与王震一起来厦门,同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长叶飞共同研讨,认为就节省时间一项来讲,于军用、民用都是划得来的,最后确定采用海堤线。
  杏集海堤工程曾先后由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及铁二院派员勘察,分别编就初步设计。1955年10月,经现场三局(设计、基建、施工)首长邀请苏联专家及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福建省海堤工程指挥部负责人进行审查后,报由铁道部技术鉴定委员会召集上述各单位及设计总局、水利部设计院等单位作出鉴定。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赶制施工详图。由福建省海堤工程指挥部担负修建任务,1955年10月11日开工,1957年1月竣工。
  (二)施 工
  福建省海堤工程指挥部全体员工在集高海堤建成之后,即转入杏集海堤的紧张施工。根据堤身受单面进潮、基床填沙及边设计边施工和完成期限紧迫等要求,对原有管理制度、作业方法曾适当地加以调整或改进,并利用原有的山场、器材设备,吸取以往的实践经验,使工效大为提高,造价也相应地降低。
  工程施工分三期进行。
  1955年10月至1956年1月为第一期工程。首先做好施工测量及沙石场地的勘察等准备工作,然后组织抛填作业施工。
  施工测量放样是以铁路中心线作基准线,沿基准线在岸边或浅滩上每隔150米钉入木桩,右岸上树立中心标杆,白天挂色旗,夜里挂灯,浅滩中桩上插花杆,海上多桩位则安置竖立浮标及色旗,深水地段固定船只二艘,挂旗挂灯,暂作转点使用。然后放置边桩或浮标,以控制抛填位置。
  沙源与石场的勘察基本掌握先沿海后山区的开采原则,以缩短陆上的车运距离。鉴于条石生产的时间较长,应结合块石同时生产,选定堆石场所,如此及时进行储备,既均衡劳力安排,又保证日后的不断供应。
  全堤划分为5个工段施工。第Ⅰ段沙滩宽阔,低潮时露滩,可作堆石场所。第Ⅱ、Ⅳ段基底淤泥或淤泥夹沙层厚达5~16米,低潮时不露滩。第Ⅲ段低潮时露滩地少或暴露时间不长,第Ⅴ段为深水段基岩石覆盖沙砾厚约2~4米,地质条件较好。
  用人力在海上进行抛筑作业,首先掌握潮汐资料及其规律,一般是利用强潮时抛浅滩,弱潮时抛深水,普遍潮位时抛深滩;其次结合海底高程及堤底地质情况,尤其堤底软弱土层上做到均匀分层填石,两侧有压载时也一并筑线。随着堤身的逐渐升高,经常检查各段的填石标高及断面尺寸,设计下一次的补宽找平或利用更高潮位步步高升。当堤身远低于满潮水位时,则布置一二石船对准中线,令其他石船看齐,排成直线,构成一列式抛石,工效很高;当堤身已露出满潮水位以上时,则在堤上设临时码头,卸船后再转运,进行分段填筑;同时经常收集气象预报资料,以保障海上工作人员的安全。
  填石规格重20~200公斤,开采时分别大小石块堆方,根据需要装船,使堤心填料级配恰当,堤表尽量有用大石块覆盖维修。填沙采用粗粒的石英沙,在静水时倾入水底,立即盖上碎石,然后复以抛石,循序作业,保证质量。
  此外还参照沉落量计算及集高海堤的实际沉落情况,考虑因路堤及基底的沉落而预留相当宽度,使以后整修方便。
  在组织施工中,船只数量不足,除动员征集外,曾实行人歇船不歇,一日双航的办法,日日夜夜往返运输在海上,一期共完成填沙7万余立方米及一部分填石任务。
  1956年2~8月为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堵口及堤身加固。
  选择第Ⅴ段0K7054+90~0K7060+80处为深水堵口段,为了避免5月以后潮大的威胁,原计划4月份堵口,但当时限于施工力量不足,远不能按期完成抛石工作,急于求成曾草率地采用先提高后巩固的办法。用顶宽1米多的临时断面,将堤身筑至+6.5米标高,然后集中全力将预留的长500米的缺口,进行平堵合龙,于5月9日完成。正待加宽巩固断面,却遭受10~13日的大雨及台风巨浪的袭击,潮水漫越堤顶,将0K7055+20~0K7056+86处一段石块冲去,地面被刷成深达4米的凹槽,蒙受重大损失。从事故中总结教训取得经验,说明平堵的方法仅适用较短的及内外港水位差不大的堤坝合龙。由于海上作业条件的限制,很难同时堵成同一高度,因此,潮水集中于堤身凹处容易溢流决口,堵口的临时断面无法抗御巨大风浪的冲击。杏集海堤长达2.82公里,内外港水位差甚大,采用立堵的办法较稳妥可靠。因此,重堵时首先整理加固全堤的已堵部分,并改大临时的堵口断面,放缓边坡,然后在缺口下游逐渐往前抛填块石护底,防止冲刷,最后根据退潮流速沉堵装石竹笼(利用竹皮编制成笼套装石块)。
  由于潮汐作用的限制,石船锚定及沉石位置要求正确,因此只能利用高低平潮的短暂时间内抛填,堵口初期曾苦于5吨重的石笼卸船既吃力又费时,难以及时完成任务。经过工人与技术人员的合作,成功地创造了快速抛石法(将石笼对放在船身两旁,先抛一边造成失重自卸),能在5秒钟内将船上3~4只石笼准确地抛完,提高工效约240倍。
  1956年8月6日顺利地完成了堵口任务。
  1956年8月至12月7日为第三期工程。主要任务是镶砌部分护坡及堤面,并建筑胸墙及栏杆等。
  杏集海堤在施工中曾发生三次决堤:第一次1956年7月4日在0K7041+40~0K7042+10处长约70米一段滑移;第二次1956年7月10日与第一次地段相连方向相同,发生于0K7042+10~0K7042+60处,滑移长约50米;第三次1956年10月7日发生在0K7041+30~0K7042+40处,为前两次同一地段,滑移方向向北,堤身移位3~6米,每次决口长100~130米,共冲走块石1万余立方米。第一二次滑移以后,将南侧滑移段的压载增加为宽40米厚3.5米,共增加石料计54189.2立方米;第三次滑移以后,在考虑增加北面压载的同时,进一步重新对全堤安全问题作了研究,在滑移段两侧采用5米高,35米宽的压载,堤身两侧边坡亦由1∶1.5改为1∶2,由于原压载的厚度太大,可能招致本身下沉或滑移,所以又将压载边坡延缓,南面坡度为1∶4,北面为1∶3。
  杏集海堤工程,历时1年3个月,动员施工干部373人,工人4613人(平均数),总计填沙7万余立方米,砌石88万余立方米,造价658万元。
  (三)验 收
  1957年12月26日,杏集海堤工程验收委员会提出复验报告。
  工程质量评价如下:
  杏集海堤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用人力操作进行海上施工,历经15个月,大堤建成,质量良好、符合多、快、好、省的全面要求,局部缺点如公路宽度,可结合内港开发计划,加固成不透水堤时解决,其他经过维修整理,堤身已基本稳定,安如磐石。
  优点:①海堤方案既便利了铁路运营,又结合地方开发利益,选择堤址的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良好,低潮时大部分落滩地段长,深长地段短,施工比较容易。②海堤设计胸墙标高为+10.35米,铁路路基标高为+8.73米,较集高海堤胸墙低1米,堤面低0.87米,节省了大量圬工,标准尚属合理。③堤身结构为斜坡式,基底承压面积大,填料多用沙石,可就地取材,并多用片石,少用条石,较直墙式易稳定又节约造价。
  缺点:①海堤公路系地方投资,将1.5米宽人行道加宽成3.5米单车道,除栏杆砌石,净宽只3.15米。由于厦门至仙游、汕头间运输频繁,曾发生堤上撞车事故,路面太窄,对巡道养护安全亦有影响。②勘探化验资料不足且欠正确,又未用基底挤压法验算堤身稳定,曾酿成三次滑移损失。
  杏集海堤铁路上部建筑亦由铁道兵施工,1956年11月铺轨通过。1958年1月1日鹰厦线交付国家正式运营,杏集海堤亦正式交由福州铁路局接管养护。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1.下车。集美学村大门

[UploadFile=0811_01_112383146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关于集美学村:
    集美是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的故乡。他一手创办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
    现在的集美大学前身是陈嘉庚先生于1918年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集美学村形成了航海教育、水产教育、体育教育、财经教育和师范教育为特色的五所高等院校。1994年10月在原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院校的基础上,联合组建成立了省属多科性的集美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这个贴子最后由kikala在 2005/08/12 03:34pm 第 1 次编辑]

关于陈嘉庚:
    小学初中历史书都有,这里引用一段厦门大学网站上的校主生平: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区)。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遇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独裁,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他已年逾古稀,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
   
    一个朋友拍的陈嘉庚塑像:
    [UploadFile=jimei2_1123831924.jpg]
    纪念陈嘉庚的归来堂:
    [UploadFile=jimei6_1123831991.jpg]
    陈嘉庚安葬的集美鳌园:后面那个是集美解放纪念碑
   
    [UploadFile=jimei5_11238320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再贴几张集美学村的标志性建筑:
还是那个朋友拍的福建省集美中学(省属一级达标校)建筑群
[UploadFile=jimei1_1123832147.jpg]
我拍的南薰楼,当时在维修:
[UploadFile=jimei3_1123832248.jpg]
道南楼:
[UploadFile=jimei4_112383237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2.继续。从车站去火车站。繁忙的厦门大桥
[UploadFile=0811_02_112383246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3.过了马路。原来的集美站站房正面。面目全非……
[UploadFile=0811_03_112383258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4.公交站牌告诉我们这个站房曾经叫集美火车站
[UploadFile=0811_04_112383266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5.从两个海堤之间的道口(K680+192)进去,集美的站牌
我的父辈小时候端午节可以坐火车到集美来道南楼对面的龙舟池看划龙舟比赛,十年前这一切都没了。。。
援引 “齐鲁号”在车站版发的关于鹰厦线的帖子:
集美站
   站址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邮政编码361021。建于1956年。离鹰潭站680公里,离厦门站14公里,隶属南昌铁路局福州办事处(原上海铁路局福州铁路分局)管辖。现为四等站。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办理整车货物发到。
   (据车友江帆称此站已改为一酒吧)
《福建铁路史》(1995年)标的集美站是乘降所。
[UploadFile=0811_05_112383299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6.集美站台。集杏海堤方向
[UploadFile=0811_06_11238330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7.集美站在弯道上,此弯道曲线半径400
[UploadFile=0811_07_11238331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8.弯道技术参数
[UploadFile=0811_08_112383319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9.厦门的车务现在归漳州管,无语……
[UploadFile=0811_09_11238332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10.弯道之厦门岛方向
[UploadFile=0811_10_112383330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11.铁轨上的数字。谁能告诉我什么意思?
[UploadFile=0811_11_11238334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吓段运转]台风将至,七夕傍晚,暴走鹰厦线我国唯一的跨海电气化海堤!

12.往前走。高集海堤的道口到了

[UploadFile=0811_12_112383346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5-1-22 19: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