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mark][UploadFile=33_1140520965.jpg]
一、我和K33的故事
我初次知道K33,大概是在2000年,那时还没有经历第三次大提速,它还是33次特快。
从1996年8月19日到2000年2月14日,长达3年半的时间,我没有坐过火车,我对火车的兴趣几乎丧失到了自孩提时代以来的最低点。铁路发生的包括提速、改用电子车票在内的种种变化,似乎与我毫无关系。
2000年2月15日,一次盼望已久的北京之行,第一次乘坐提速列车(K234去K237回),唤醒了我对火车的兴趣。从那时起,我又开始研究列车时刻表,记忆车次。背诵列车起讫点,我主要按照车次从小到大的顺序,而33次这个编号最小的非进京列车引起了我的关注。从今天的眼光看来,Z41/42这趟唯一的非进京直特,和当时编号最小的非进京列车33/34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道,只有两座直辖市联合起来,才有和北京抗衡的实力?此外,从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列车时刻表开始,我就一直最关心京沪方向的列车。看中国地图,我也最喜欢研究津浦线。提到33次,爸爸告诉我,33次以前是123次直快,是天津列车段名气最大的车,服务好,是红旗列车,天津人都喜欢这趟车,他以前去上海出差也是坐这趟车。
在那时,旅行对我来说是个沉痛的话题。在15岁以前,我的足迹范围非常狭小,最南到过天津市大港区,最西、最北到过北京颐和园,最东到过山海关,我始终没有突破过河北省的“包围”。而我乘坐火车的目的地,没有离开过“三北”——北京、北戴河、北大港(天津地方铁路),其实还有个天津北。特别是从1996年8月19日到2000年2月14日这“黑暗”的三年半,我居然没有进行过100公里以上的旅行。小学毕业那个暑假,我几乎一直呆在家里,而我的一些同学畅游了祖国南北,这使我非常羡慕,甚至是嫉妒。当时,我最向往的目的地是长三角,我日夜盼望着乘坐火车沿津浦线南下。小时候,每到夏天,晚饭后,爸爸经常带我到津浦线K0+100旁边的一座体育场乘凉,站在看台最上层,扶着栏杆,守望津浦线上南来北往的列车。可是,坐在津浦线的列车里看外面的风景,还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那时,我最向往的车并不是33次,而是停靠天津西站、速度更快的K21次(至于车票是否好买的问题,没有考虑过),我熟记着它在天津西的开点:19点19分。我也盼望33能够变成像K21一样快的K33。
2000年8月,我升入了初三,上学地点迁到了天津二中本部,在学校操场的南端就可以看到金钟河大街地道(位于京山K137、京山三线K1附近)上往来的列车。体育课成了我的“看车课”,课间我也经常到操场南端看车。每个星期五下午,只有两节课,从做完扫除到5点晚自习之前,是一段比较长的自由时间,这是我重要的“自由看车时间”。
2000年10月21日,全国铁路第三次大提速,33变成了K33,我曾经盼望的事情似乎实现了,但那只是名字的变化,换汤不换药。K21变成了T21,取消了天津西的停车,去上海只能指望K33了(虽然还有1461和几趟我不太在意的东北到上海的车),K33成了我最向往的车。至于回程坐什么车,我一直没有仔细考虑过,因此我对K34的关心程度大大低于K33,对其时刻一无所知。K33三提时的时刻和停站,我记得是最清楚的:天津16:05开,天津西16:26到32开,次日9:30到上海,经停天津、天津西、静海、沧州、德州、济南、泰山、兖州、徐州、蚌埠、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在我的直觉中,一直以为这个停站次序是最标准的,读起来也很上口,至于后来几次提速(对K33来说是降速)增加的泊头、滁州、昆山之类停站,我一直觉得不习惯。第三次提速后,K33经过我看车地点的时间恰好落到了我的“自由看车时间”之内,这就使我能够经常见到它成为可能和必然。
第一次守望K33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那是2000年种秋天,“三提”后不久,一个星期五的下午,“自由看车时间”。不到4点,我就来到学校操场南端,注视着学校围墙外的京山线。等待的时间过得非常慢,终于,大约4点10分,一列 “红皮车”如期而至,虽然看不清水牌,但我知道它就是K33。列车通过的那短暂的几十秒钟,我的心情是异常激动的,仿佛我也坐在这趟美好的列车里,到我向往的地方去。
从那以后,守望K33成了我的习惯,除了频繁穿梭于京津间的神州号以外,K33大概是我看到次数最多的一趟车。初三这一年,几乎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我都会去看车,地点除了校内的操场南端,还有视野更好的东四经路道口、小树林曲线等,除此之外,离学校稍远的天津站人行天桥、张兴庄、小王庄等我的几大“看车根据地”也无一不是K33的必经之路。直到2001年5月,离中考只剩1个多月的时间,我还是没有忘记看车。每次看车,K33是必不可少的,“至少看完K33再回去”成了我看车的基本原则。每次看到K33,我都用羡慕的眼光打量着车里的每一个人,梦想着有一天能坐到他们当中。
我还记得2000年11月的一个下午,晚自习大概暂停了一次,我在张兴庄地道遇到了K33,牵引机车是DF4D-0354。K33的牵引机车是不固定的,可是我对0354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因为当时,学校刚刚开始使用电子饭卡,我的饭卡就是0354号,可是看到DF4D-0354后不久,我的0354号饭卡就神秘失踪了。
大概在2001年初,一次我经过北站地道,看到一列“红皮车”停了下来,从时间上看恰好应该是K33,但我当时还不知道K33在天津北技术停车,所以感到有些奇怪。后来几次在东四经路道口看车,看到K33每次都在北站停车,这才知道K33在天津北是要技术停车的。
2001年中考,我考入了南开中学。学校离铁路比较远,而且从周一到周五都是5点15分放学,所以看车的机会少多了,看到K33就更难了。就在这个时期,K33悄悄换成了25K车底。我第一次看到蓝色的K33,大概是在2003年初,在小王庄附近的津浦南路上,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25G和25K,也不知道“蓝皮”主要用于特快列车(那时天津站好像还很少有“蓝皮车”),只觉得蓝色的K33比红色的K33漂亮一些。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学期,我看车的次数一直不多,但也曾在天津站人行天桥和小王庄等地目送过K33。此时,我对旅行问题的心态比以前平和多了,看到K33时的心情也不像原来那么激动了,但我的旅行经历,特别是乘火车旅行的经历仍然很少。
在高中,想到大学的问题,我有个基本要求:不在天津上大学。目的就是能够较多的乘坐火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2004年初,我因竞赛获奖,被保送入复旦大学,我一下子向K33和那座我曾经非常向往的城市迈近了一大步。就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关注海子网,对火车的兴趣和了解程度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多地了解了K33。保送生的高三第二学期是很轻松的,不参加复习,每天下午3点多就可以放学,看车再次成为我的家常便饭。我的看车地点还是那几个“老地方”,看车时间主要是下午4点到5点,K33仍然是几乎每次都能看到的车。
就在这个时期,由于“五提”将至,传来了K33/34将升级为特快的消息。但到了3月,相关消息突然变成“天津上海间将开行直达特快列车,K33/34次仍将保留”,这对我来说是好事,但对K33来说就不那么好了。4月初,我从论坛上得到确切消息,津沪直特是Z41/2次,全程11小时,有硬卧。看来我第一次下江南要靠它来实现了,而K33似乎离我远了一些。很多人对我说:“你真幸运,Z41就是为你而开的呀!”很快,我得到了新的时刻表,我第一个查询的就是我最关心的K33的时刻,可是结果很失望,“五提”后K33的全程运行时间由17小时32分延长到18小时25分,又一次降速了,成了典型的提速牺牲品。
有了Z41,我仍然关注着K33。我还记得“五提”前的最后一天,2004年4月17日的下午,我到天津站人行天桥上观看K33发车。这一天的K33前面有两台机车,第二台估计是因调图而回送的。这一天的K33仍然按照老时刻于16:04开车,我用DV拍摄了它出站的视频。从这一天起,这趟可怜的车就要每天忍受直特群的践踏了,此后我观看K33时的主要心情由羡慕变成了同情。
我的暑假从五月下旬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9月初,这是我看车次数最多的一段时间,平均两三天一次。我的看车时间仍然以下午为主,K33自然还是经常能看到的。
2004年8月16号,我顺利买到了9月4号的Z41车票,售票员阿姨也说我运气好,一上大学就赶上了Z41的开通。9月4日晚上,我登上了Z41次列车,实现了曾经的梦想。那是我第一次跨局乘车、第一次在车上过夜、第一次坐卧铺车、第一次下江南……。那是一个不眠之夜,由于心情激动,不适应在车上睡觉,加之车走行时震动大,一共没睡多长时间。同一天,我的一位朋友乘坐K33前往南京。在中途某站,忘了是徐州还是宿州,我看到一列待避的25K,估计就是载着我那位朋友的K33。我最关心的车,还没等我坐一次,就被我坐的车踩了一脚,感到有些愧疚。5日早晨7点40分钟,列车正点到达上海站,我终于来到了这个曾经极度向往的地方。
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我选择了K34,主要原因是想看一看沪宁风光,这应该算是我对这趟我最关心的车的第一次接触。K34和K33的不同之处,似乎只有方向,两车连白天行驶的区段都几乎相同。票是订的,拿到的是某车02号中铺。2005年1月24日,我登上了K34。刚到上海西,就被晚点的K256压停,到昆山时即晚点30分钟,此后每站都被K256压着,到德州时正点,在泊头待避直特群,到天津时晚点19分钟。第一次K34之旅,我的印象一般,总的来说不是太喜欢这趟车。此车最大的缺点是每次减速、停车时的冲动,夜间被惊醒过几次,不过匀速运行时还是比Z41平稳的。至于服务,我觉得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达不到我心目中“红旗列车”的水平,也许是个人口味原因,我不太喜欢天津式服务。列车员回答旅客问题的态度,我感觉不够认真,有时缺乏耐心;一位学生忘了带学生证,某位工作人员的话语给我感觉是在故意刁难人。初次体验,印象不够完美,但我对K33的关注程度没有下降。
寒假返校,保险起见,我还是选择了票容易买的Z41,睡眠质量同样很差。暑假回家,我选择了时间比较理想的K188,观赏了徐州以北的津浦风光。我对K188的整体印象还是不错的,好于K34,我比较喜欢东北式服务,虽然车底是较老的空调25B,但我并不十分在乎这一点。K188之行是我睡眠质量最好、观光时间最长的一次火车旅行。暑假返校,我第三次选择了Z41,但还是没能适应它的颠簸,我决定以后尽量不选择Z41/2了。
大学的第二次寒假回家,我起初想选择白天行车时间长、价格较低的1228,但遗憾的是没有买到票,只买到了K34,我又要体验这趟我关心但又不太喜欢的车了。两次买K34,心情是不同的,第一次是为尝鲜而主动选择,第二次是无奈的被动接受。买到的是某车01号中铺,居然和上次一样是在车厢端头,边座紧张,这令我非常郁闷,甚至一度想把票卖给别人。2006年1月13日,我还是略带无奈地登上了这趟车。这一次,K256因严重晚点而没能妨碍到K34,在济南以前每站被K294,但到徐州就正点了,提前在吴桥待避了直特群,最终提前1分钟到达天津站。第二次K34之旅的整体印象比第一次好一些,无论是正点情况还是服务质量;但每次减速、停车时车厢的冲动依然存在,影响了舒适度,不过也使我完整记录了每次停车的时间。
还没有到家,我就在考虑返校的车次了。Z41不想再坐了,其他车挑来挑去,从时间和买票难度角度考虑,选定了K33。虽然我不是太喜欢这趟车,但关心了这么多年,不体验一次是说不过去的,毕竟坐过K34还不等于坐过K33。
因此,这个寒假,我加强了对K33的观察。从2005年9月起,K33开始在天津北站办理客运,我看好了这座离家最近的小站。虽然是春运,北站看不到任何拥挤景象,还像平时一样冷清,K33每天大约有二三十人从这里上车。K33停靠3道2站台(我也见到过因3道被占而停4道的情况),但上车的旅客一般可以由地面无障碍地穿越1、2、3道上2站台而无需走天桥,这实际是沾了行包车的光,北站没有行包地道,行包车必须由地面穿越1、2、3道上2站台,车站要保证K33进站之前这3股道未被占用。但也是因为行邮作业,K33几乎每天在这里都会停车超时。无障碍上车,这点太好了,因为在天津站,上车前提着箱子下楼梯是整个旅途中最累的环节,所以我决定在北站上K33,但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我这个寒假的最后一次专程看车,同样是为了K33而来。2006年2月15日下午,我又一次从京山24号桥进入熟悉的北站,守望熟悉的K33。和往常一样,二三十位旅客由地面无障碍地上车,车晚到两三分钟,因行包没上完而停车超时……这一天,我一位同学将在德州登上这趟车,我向他通报了有关情况。两天后,我也将乘坐这同一列车。目送了远去的K33,我又为北站的两座经典的天桥拍了照片,站区的电气化改造已经开工了,不知两座天桥的命运将是如何。
购票的经历是曲折、郁闷的,最终也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但我还是于2006年2月17日下午在天津站登上了我几年来守望了无数次的K33,实现了曾经的梦想,并于次日上午11点15分(晚点18分)到达上海。[/watermar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