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五子棋

不同接触网电压区间换挂机车的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8 17: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12-18 15:31
设备没有你们想的那么脆弱
这种情况下,机车肯定设置自检联锁的
电压不对合不了主断的

手比眼看是继承了日本的那一套。俄国铁路好像也就硬件设施被我国继承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9: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老斑鸠 发表于 2017-12-18 17:58
手比眼看是继承了日本的那一套。俄国铁路好像也就硬件设施被我国继承了。

俄罗斯这种一国电气化铁路两套电压是苏联早期电气化铁路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
苏联电气化铁路发展是先直后交,从直流1200V、1500V、3000V到交流20KV50HZ、25KV50HZ(现在俄罗斯接触网电压是直流3000V和交流20KV50HZ两种),交了无数学费和走弯路才这样的。
  
发表于 2017-12-18 22:39: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轨道交通常见的接触网供电电压,AC25000V,DC650V,DC750V,DC1500V。AC25000V网压基本都是国铁和部分特大型企业专线铁路用的。DC1500V网压工矿铁路,城市轨交用的比较多。DC650V,DC750V网压基本都是城市轨交使用。除了DC650V其他几种网压是推荐标准。
发表于 2017-12-19 13: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局苏辆 发表于 2017-12-18 22:39
中国的轨道交通常见的接触网供电电压,AC25000V,DC650V,DC750V,DC1500V。AC25000V网压基本都是国铁和部 ...

城市的无轨电车是另一个标准。
发表于 2017-12-19 15: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老斑鸠 发表于 2017-12-18 17:58
手比眼看是继承了日本的那一套。俄国铁路好像也就硬件设施被我国继承了。

不过其实我说的也不能避免机车在行驶中进入供电误区导致事故的情况
我想,可以设置断电区,自动或者人工断电,然后再合闸,这样可以保证安全
为防止机车在运行中进行供电切换操作,供电可与进路设置联锁
发表于 2017-12-19 15: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局苏辆 发表于 2017-12-18 22:39
中国的轨道交通常见的接触网供电电压,AC25000V,DC650V,DC750V,DC1500V。AC25000V网压基本都是国铁和部 ...

650是轻轨吧?严格来说不算铁路系统了(虽然是轨道交通的一种方式)
发表于 2017-12-19 15: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7-12-19 13:23
城市的无轨电车是另一个标准。

DC600吗?
发表于 2017-12-19 15: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只老斑鸠 于 2017-12-19 15:50 编辑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12-19 15:45
不过其实我说的也不能避免机车在行驶中进入供电误区导致事故的情况
我想,可以设置断电区,自动或者人工 ...

苏联那电子工业水平也真是差得可以了,我估计即使当时毛子提出过这样的设想的话,以他们是拙劣的电子工业水平,能不能建立得起这体系还真不一定呢。说了估计很多人都不信。讲在苏联时代,晚上新闻播送完后一定要记得关电视,否则电视机会有爆炸的危险。
发表于 2017-12-19 15: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老斑鸠 发表于 2017-12-19 15:47
苏联那电子工业水平也真是差得可以了,我估计即使当时毛子提出过这样的设想的话,以他们是拙劣的电子工业 ...

不至于吧,想想苏35……
这也没什么复杂的,一套逻辑关系而已
朋友不要鄙视大毛熊哦
发表于 2017-12-19 16: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只老斑鸠 于 2017-12-19 16:04 编辑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12-19 15:53
不至于吧,想想苏35……
这也没什么复杂的,一套逻辑关系而已
朋友不要鄙视大毛熊哦

我说的是上世纪70年代(当然现在的俄罗斯肯定比那个时代是有所起色的),当时号称“速度之王”的mig-25截击机居然还在使用早已被美国等西方国家淘汰多年的电子管雷达,人家美国70年代都已经开始玩集成电路了。这就是差距啊。恐怕当时的毛子的科研人员即使听说过“集成电路”这个概念的,也估计都没见过长啥样。不过毛子当时也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战场生存能力也是够拼了,凡是不便于更换和维护的东西几乎都是能省则省。
发表于 2017-12-19 17: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12-19 17: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地铁一样??
我记得很多年前我站在司机旁边看,是600啊
发表于 2017-12-19 17: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道游击队长 发表于 2017-12-19 17:51
和地铁一样??
我记得很多年前我站在司机旁边看,是600啊

那应该后续改过吧。现在接触网的地铁都是1500V了把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9 18: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老斑鸠 发表于 2017-12-19 16:01
我说的是上世纪70年代(当然现在的俄罗斯肯定比那个时代是有所起色的),当时号称“速度之王”的mig-25截 ...

当年一苏联飞行员开米格25从远东叛逃到日本,才让美国人有机会研究。
发表于 2017-12-19 19: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只老斑鸠 于 2017-12-19 19:38 编辑
五子棋 发表于 2017-12-19 18:45
当年一苏联飞行员开米格25从远东叛逃到日本,才让美国人有机会研究。

别连科叛逃啊,起飞的机场叫Чугуевка(邱古耶夫卡)。不过最终的调查结果也让美国人虚惊一场。mig-25并没有想象之中地那么先进,倒是苏联空军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发表于 2017-12-19 22:36: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老斑鸠 发表于 2017-12-19 19:01
别连科叛逃啊,起飞的机场叫Чугуевка(邱古耶夫卡)。不过最终的调查结果也让美国人虚惊一场。mi ...

没有什么损失,反而得到了巨额的出口订单。而从米格25基础上深化发展的米格31才是核心。毕竟米格31可以超音速巡航,配相控阵雷达。貌似还研制过以反卫星为目的的米格31D。
发表于 2017-12-20 08: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只老斑鸠 于 2017-12-20 08:21 编辑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7-12-19 22:36
没有什么损失,反而得到了巨额的出口订单。而从米格25基础上深化发展的米格31才是核心。毕竟米格31可以超 ...

我只能说你对那起事件并不了解,别连科叛逃的结果就是苏联空军当时所有现役的机型全部更换机载雷达。mig-31也仅仅是为了弥补mig-25自身设计上的缺陷而出现的改进型机型。其实也没出口多少架(中东国家倒是获得过一部分),倒是后来那些原社会主义加盟国瓜分家产时有的国家分到了一部分mig-31。不过这种带有特定时代环境的产物换成今天也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无非也就是飞得快而已。
发表于 2017-12-20 22: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老斑鸠 发表于 2017-12-20 08:17
我只能说你对那起事件并不了解,别连科叛逃的结果就是苏联空军当时所有现役的机型全部更换机载雷达。mig- ...

换掉机载雷达对苏联来说是一个外部推动内部升级改革的方式,这是只限定在对电子设备上。其实核心问题有一个,信息链的安全。
米格31没有出口到国外吧,反正前几年到是给天朝推销来的。

苏联的电子工业一直是落后的状态,其晶体管时代并没有抓住,而是错过了几个电子元器件高速发展的机会,这个因素很多也很复杂。80年代进口的8G的电气部分跟60年代的SS1是一个技术水平。苏27系列的大机头也是因为被电子元器件给拖累的。
发表于 2017-12-21 08: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只老斑鸠 于 2017-12-21 08:12 编辑
huamao_zhh 发表于 2017-12-20 22:51
换掉机载雷达对苏联来说是一个外部推动内部升级改革的方式,这是只限定在对电子设备上。其实核心问题有一 ...

出口的也只是mig-25,朝鲜空军也有少量装备。不过只是mig-25的早期型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经像天朝推销过mig-31,但天朝空军根本看不上这东西啊,相比su-27系列这一类综合型战斗机,mig-31也不过只是继承了mig-25的高空高速的拦截性能,在当今越来越看中战斗机综合性能的今天,一味地追求高空高速性能已经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发表于 2017-12-21 08:39: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老斑鸠 发表于 2017-12-21 08:06
出口的也只是mig-25,朝鲜空军也有少量装备。不过只是mig-25的早期型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经像天朝推 ...

可以改造成侦察机,现在歼八II 主要用途就是这些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10-11 07: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