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zg0421

谁知道七十年代前以东北铁路为背景的电影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8 21: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08: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4-9-11 08: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烽火列车 讲抗美援朝的事
发表于 2014-9-11 08: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特快列车》(故事片)

    摄制: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红色年代《特快列车》(故事片)



  时间:1965

  导 演:赵心水

  编 剧:郑福成 赵心水

  主 演:卢桂兰 隋桂风 卢建兰 陈学洁 苏剑峰





  剧情介绍:
  傍晚时分,由通集开往江城的五0二次普通列车,徐徐开动。车上,有知识青年、农民、林业工人和白发老人。他们在列车员的照顾下,好像大家庭一样,充满了温馨、舒适的气氛。列车乘务组由13个年轻的姑娘组成,年轻的共产党员裴兰英是列车长,对乘客服务热心周到。在她的领导下,五O二次列车经常收到旅客的表扬信。



    夜里,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刮起大风。列车开到一段峡谷口,为防意外减速行驶。这时,解放军某部林营长顶着大风走向车站,准备乘五O二次列车到江城开会。路过峡谷口时。一棵大树突然从崖上刮倒下来,横在路基上,林营长搬了几次搬不动。他意识到五O二次列车就要开来,必须尽快通知五O二次列车停车,于是他向前跑去。这时,又一棵大树被刮倒了,一块石头飞了过来,砸在了林营长的头上,他昏倒了。列车渐渐开近了,林营长在昏迷中被震醒,他想起列车的安全,奋不顾身地站立在路基上,用手电筒向五O二次列车发出紧急停车信号。



    列车停了,一场车毁人亡的事故避免了,林营长却昏倒在地。林营长舍身抢救列车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全体旅客和乘务员。林营长被抬到列车上,经医生检查,伤势很重,必须尽快抢救才能避免生命危险。但只有尽快把他送到终点站江城,到大医院才能做手术。列车长裴兰英决定请示铁路分局抢点运行。为了抢救林营长,铁路局领导决定打破常规,批准了五O二次列车抢点运行的请求。



    五O二次列车加快了运行速度。但林营长的伤势仍在恶化,血压下降,急需“冬眠灵”。旅客们把所有的药品都献了出来,一位老大娘送来了“冬眠灵”,可是林营长的牙关紧闭,撬不开,没法吃药。医生提出,为了抢救林营长的生命,必须在两小时内到医院动手术,林营长生命危急,裴兰英心情沉重,旅客们心急如焚。路程还有很远,怎么办?裴兰英决定请求五O二次列车改为“特快”列车。



    一列普通列车在中途改为特快列车,全线车辆都要为它让路,在铁路客运史上前所未有,难度较大。为了抢救解放军,上级批准五O二次列车改为“特快”列车。五。二次列车以最快的速度向江城开去。终于在两小时内到达江城站。江城医院立即对林营长进行了抢救,及时挽救了他的生命。不久,林营长恢复了健康,裴兰英和全体列车员前往医院看望他,林营长激动地说:是党和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49dd0c15haa50020c2495&6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08: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DF4C4095 发表于 2014-9-11 08:08
烽火列车 讲抗美援朝的事

谢谢,小时候看过,你不说我还真给忘了。呵呵,
发表于 2014-9-11 08: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哈尔滨松花江铁路大桥是哈尔滨人的骄傲。1948年9月,新中国第一代电影人以这座桥为背景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参与这部电影的演职人员,有后来人们非常熟悉的电影艺术家:王家乙、吕班、陈强、于洋。用今天的眼光看,这部电影拍得有些粗糙,甚至没有出现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厂标(注:1948年,厂标还没有设计出来)。

《桥》讲述了哈尔滨机车车辆厂的工人为支援解放战争,在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松花江铁路大桥无私奉献的故事。

拍摄《桥》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片厂的大部分设备是来自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1945年8月15日,共产党员舒群等人接收了伪满映,改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

1947年5月,搬迁到兴山(今鹤岗市)的东影厂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8年,东影创下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第一”: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

1948年8月,在袁牧之的主持下,东影开始在哈尔滨筹拍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王滨,1930年考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在北平设立的演员学习班,主演过影片《故宫新怨》,1935年自编自导影片《海葬》,同时编写并摄制了《母亲》、《重归》,1938年赴延安,1947年任东影厂的导演。另外一位有着电影经历的人是演员吕班。他在片中饰演铁路工厂厂长这一角色。

除此二人之外,剧组的其他演职人员均无任何电影拍摄经验。王家乙、陈强、于洋都是第一次“触电”,且摄影、美工、音乐、指挥等人员也都是新手。

《桥》的拍摄违反了拍摄常规:导演、演员到位之后,才开始酝酿剧本的创作。而一般的电影拍摄程序是先有剧本,再有导演和演员等剧组班子。

  编剧于敏,是我党的第一个机关报《新中华报》的记者编辑,1948年到东影之后开始从事编剧工作,《桥》是他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剧本。于敏回忆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在当时的哈尔滨是最大的工厂,小山一样的厂房,蜿蜒纵横的铁道,巨人般的机械,火山口一般的熔铁炉,我一见,想到这都是属于我们和人民的,心中就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工人弟兄在那个时代,生活得十分艰苦,他们多半还穿着‘更生布’旧衣服。饭盒里盛着高粱米,加上水,放在一块烧红的方钢上,饭就熟了。我来到车间,看见工人正搬耐火砖,我拉过一个工人的手,看他的指尖磨出了血印,因为那时的劳动保护用品很缺。于是我向厂长建议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正是这位厂长宋金声成为我的第一个老师。他原是一个出色的钳工,在抗日根据地,曾和工友用一把钳子起家,办起一个小军工厂。《桥》所依据的事件,正是宋金声厂长向我讲述的。我在哈尔滨机车车辆厂生活3个多月,然后写剧本。剧本完稿不久即投拍。我没有参与拍摄过程,因为要创作《赵一曼》。”

于洋回忆:“在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时,导演王滨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求演员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当时在车辆厂,演员和工人真正成为了好朋友,王家乙等人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演员,把军装脱下来给工人穿,自己则穿上工人的衣服。工人的衣服里有虱子,只能用火烤灭虱子。我们在炼钢炉前既学习炼钢,又跟工人师傅在一起谈思想。工人白天上班,为部队生产60炮,晚上工人下班后,我们在这里拍电影。王滨还叫我学工人的字体在高炉的炉壁上用拟人化的通俗口气写标语,为《桥》增加了生活亮点。”

陈强回忆:“要说我干电影的‘头’,不能不说起哈尔滨。1948年,导演王滨说没有生活拍不出好片子,要我们每个人到生活中找接近自己角色的原型,我就在那个时候进入了角色。车辆厂的工人们听说电影厂拍他们自己的事,非常热情,多方支持。我演老工人,多亏了那些老师傅帮忙呢!我的原型是个山东人,每天和他生活在一起,说山东话说出了感情,我想用山东话说台词,王滨说行。”

当时这些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住在哈尔滨道里面包街(现红专街)的一个楼里,一部分人住在车辆厂的一个工棚里,还有一部分人住在厂里的伪满溥仪专列的一个车厢内,车厢当时保存得很好,演员王家乙就住在那个车厢里。

于洋说,拍片条件不行,机器设备也不行,当时还是手摇的机器,拍那个钢炉,要火花,要那个火星子,结果摄影师包杰身上燃起了火点子,但不能停拍,因为那时候胶片很宝贵,所以助手在一旁给捂着,结果这个助手身上也着了,就这样,他们身上带着火拍完了这一组镜头的拍摄。

当时的胶片很珍贵,我们拍电影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再生胶片,是过去接收伪满映时已用过的胶片,经过日本技术人员的研究,洗去原来的影像,再涂上新药水,用来拍《桥》。

陈强说:“在哈尔滨,拍摄条件很困难。灯只有三个,来回转着用,所以片子不够亮。后来有的电影批评家说《桥》在艺术上粗糙,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总理见到我们时却满口称赞,‘这是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角的影片,你们要照这条路走下去’。”

于洋说,这部影片是在1949年5月1日,也就是国际劳动节那天上演的,周总理说看了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现已90岁高龄的编剧于敏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第一次看《桥》的放映是在第六次全国劳工大会上,心中忐忑不安。由于照明不足和胶片感光度不高,画面的清晰度很低,表演也带有舞台演出的痕迹。当电影中,江桥修成,工人侯老头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时,我吓了一跳。不知是导演的意图还是演员的即兴表演。

2004年,电影《情人结》,2007年,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再次在松花江铁路大桥上拍摄外景。新世纪,省电视台的魏春桥导演还专门拍摄了一部再现电影《桥》拍摄过程的纪录片《永远的桥》。不管怎样,这也算是对新中国电影先驱的纪念吧。
  
1317348555361.jpg

176139.jpg

发表于 2014-9-11 09: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ndzh 于 2014-9-11 09:17 编辑

《雁鸿岭下》雁鸿岭下铁路职工子弟学校的五年级学生杨青琥,一心想做一个黄继光式的英雄人物,对平凡劳动不重视。有一次山洪暴发,他主动参加抗洪,认为干这样的事才算英雄。后来在徐老师的说服下,才转为帮助妈妈为旅客服务。
  暑假期间,徐老师带领“少年服务队”驾船把草袋送到铁路抢修工地,她有意识地派青琥单独给大桥工地送信。青琥起初不愿,后来勉强接受了任务。徐老师在信中委托自己的父亲徐工程师,结合工地先进事迹对青琥进行教育,从而帮助青琥搞清楚了做平凡工作和学习英雄的关系。青琥的认识提高后,积极参加了车站少年服务队的工作,为旅客们做了许多好事。
DO89P`V57HH@(C~7D[S0X.jpg
发表于 2014-9-11 09: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老电影《在前进的道路上》东影1950年1949年冬,我国经济正在恢复时期,铁路运输因此繁忙起来。东江火车站是东北某大城市的一个大站,由于车站经常发生堵塞大批重要物资运不出去
1558526946064139349.jpg
发表于 2014-9-11 09: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名称:钢铁运输线

    1954年出品,记录志愿军后勤运输部队在朝鲜建立钢铁运输线的情景。获文化部1949-1955年度优秀影片奖二等奖。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朝鲜军民大力支援下,为战胜美国空军轰炸、封锁朝鲜北半部的铁路、公路而创建的随炸随修、此炸彼通、四通八达的军事交通补给线。

329072395282455766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09: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qndzh 发表于 2014-9-11 09:25
电影名称:钢铁运输线

    1954年出品,记录志愿军后勤运输部队在朝鲜建立钢铁运输线的情景。获文化部19 ...

你在哪里找到的这些老电影,太牛了,你的年龄也不小了,要不怎么知道这么多。
发表于 2014-9-11 09: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ndzh 于 2014-9-11 09:37 编辑

《烽火列车》 - 剧情简介 抗美援朝初期,美李军为阻拦我志愿军向南挺进,炸毁了清川江大桥。铁路局刘局长命令三天之内火速把修桥物质运到清川江大桥“462”列车组吸收任务后,组长刘风回家告别,在家中碰到未婚妻、医疗所所长苗景春正在安置被炸伤的朝鲜大娘和她的小孙子。二人同上前线。刘风等冒着生命危险在朝鲜铁路部门派出的线路领导金万吉的指引下,以高度的智慧和英勇,躲过敌机的轰炸,将满载修桥物质的列车开往前线。

“462”列车愈接近前线,敌机扫射轰炸也愈频繁。机车水箱被打坏,小郭立即抢修。水箱的水流光了,金万吉发动大批朝鲜老乡破冰取水,声援“462”列车。眼看列车快达到清江川大桥,机车被敌机打坏。刘风冒着敌机扫射、轰炸进行抢修,车修好了,重新开动起来,不料他却被敌机打中摔下车去。修桥物质运到清川江大桥,成功完成任务。刘局长命令寻找刘风。苗景春请示如何安排伤员,刘局长要她把重伤员送回国去,并将刘风的事告诉了她。苗景春回到安东,见到刘风的母亲。已恢复健康的朝鲜大娘收苗景春为义女,并赠她一枚戒指作纪念。苗景春回到朝鲜.

bk_924dbee97b70a0ecc6f6ad77dbe52829_tl5WIN.jpg
发表于 2014-9-11 09: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ndzh 于 2014-9-11 09:56 编辑

《英雄司机》主要内容:   建国初期,东北安平车站面临货物积压."999"号机车司机长郭大鹏提出"满载超轴法"来缓解车站的运输堵塞问题。保守的机务段长孟范举表示反对,但是,上级采纳了郭大鹏的意见。在苏联专家及局领导,党组织的支持下,"满载超轴法"大获成功。郭大鹏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在庆功大会上,"999"号机车全体工作人员赢得了"英雄司机"的称号。  
5c2501bbta8a947efe544&690.jpg
发表于 2014-9-11 09: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wzg0421 发表于 2014-9-11 09:31
你在哪里找到的这些老电影,太牛了,你的年龄也不小了,要不怎么知道这么多。

呵呵,从小在铁路摸爬滚打的老同志了。围绕你的主题主要是反映东北铁路的,其他就不罗列了,太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10: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qndzh 发表于 2014-9-11 09:58
呵呵,从小在铁路摸爬滚打的老同志了。围绕你的主题主要是反映东北铁路的,其他就不罗列了,太多了。

我打小就喜欢火车,尤其是蒸汽机车,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个火车司机,可命运自己无法把握,理想只能是一种奢望,老了没事了,就在网上瞎逛,重温旧梦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5-1-16 1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