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百度百科)
石门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处湘鄂边陲,东连澧县、临澧,南接慈利、桃源、西抵桑植、鹤峰,北毗五峰、松滋。西北层峦叠嶂,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淅趋平坦。地处东经110°29’—111°33’,北纬29°16’—30°08’之间。属中亚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
石门县辖11个镇、8个乡:楚江镇、蒙泉镇、夹山镇、易家渡镇、新关镇、皂市镇、维新镇、太平镇、磨市镇、壶瓶山镇、南北镇、二都乡、新铺乡、白云乡、三圣乡、子良乡、所街乡、雁池乡、罗坪乡。
据《今县释名》:“《舆地广记》:吴时武陵充县松粱山,有石洞开,广数十丈,名曰天门,孙休以为佳祥,置天门郡于此,隋废郡,置石门县;今县西有石门山。”
石门,自南北朝置石门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县名来历传说不一,主要有三:一曰:县城以东二里处两岩壁立如门;一曰:县城以西三里地杨岭岗与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对峙似门;一曰:县城以东15里处有岩门口。三者虽方位、距离不同,但俱说明系地形特征而得名。县城古为荆楚之地,秦隶黔中郡慈姑县,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吴永安六年改隶天门郡,晋属天门郡澧阳县(西北部曾置渠阳县),南北朝时天门郡治由今大庸县境下迁石门,陈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后梁肖察(即皇帝位于江陵之后)罢天门郡,更置石门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石门郡,建石门县,划归澧州管辖。此后,虽隶属有变,而县名未易。
石门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发达。铁路:焦(焦作)—柳(柳州)线横贯县境,石(石门)—长(长沙)线与焦柳线在石门形成县城T型交汇,洛(洛阳)—湛(湛江)线途经石门,三条主干线设计年货运量分别为1500万吨、1900万吨、5000万吨,襄(襄樊)—石(石门)复线货运量可达3200万吨。境内设有石门县站、石门北站、石门南站、七松站四座火车站,铁路运输十分便利,客运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公路:石门距207国道澧县段仅25公里,距常张高速公路桃源入口50公路、慈利入口40公里。全县共有省道600多公里,S303、S304两条省道贯穿县境;有县、乡道2000多公里,80%以上的乡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有村道4000多公里。航空:石门至张家界国际机场130公里,可直达深圳、海南、昆明、重庆、北京等地。石门至常德机场115公里。水运:在石门境内建有闫家坝水运码头,最大吨位为100吨级。丰水期可直接从石门下船,枯水期可从澧县阳湖口码头或津市竹木坪码头下船(距石门60公里),经洞庭湖入长江。
石门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名胜古迹颇多,风景迷人。位于县城东12公里处的夹山寺,规模宏伟,有“骑马关山门”之说,系唐代古刹。夹山寺自唐至明七百多年间为澧水流域佛教文化中心。宋朝圆悟禅师主持著有《碧岩录》一书,是佛家宝典,又被称为“宗门第一书”,流传全国及朝鲜、日本。寺旁有“奉天玉和尚”墓,相传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兵败禅隐圆寂的墓葬,已引起史学界的高度重视,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有李自成博物,被《中国名胜辞典》收入词目。地处仙阳河畔的古城堤,为前晋太康年间谍阳县治,城垣残迹,至今可辨。明洪武三年,武德将军覃天顺戍守的添平千户所遗址,仍完好地留存在所街乡留驾坪。鬼斧神工的“龙王洞”,蜿蜒数十公里,洞内钟乳石争奇斗妍,异彩纷呈,洞口清泉潺潺,如龙吐水。坐落在县北的壶瓶山,主峰高达2098.7米,乃湖南屋脊。其间具有神话色彩的“神景”坐北朝南,洞深数十里;状如彗星的“隔人潭瀑布”,飞流直下,犹如一块水晶屏障;神景洞顶一带20多万亩原始森林,为世人所瞩目,树木达670多种,属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树种就达20多种。山中怪石嶙峋,岩磴环叠,珍鸟奇兽稀世罕见,奇花异草千姿百态,令人心旷神怡。壶瓶山现已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屹立在县境南部的梭金山下,曾立有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所书“蒙泉”二字碑,昔人摹拓者甚多。位于渫水中下游的十家坪商代遗址,出土有不少文物:土陶俑、鼎足、矮足豆、炼铁炉灶及骨刀、骨锥等。阳泉乡燕耳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现代人的起源,研究湖南本土古人类的发展和旧石器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将在我国考古学界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县城附近还有旧称“石门八景”的层山古柏、石门峭壁、云寺晓钟、方顶留茵、将军野渡、麒麟绣水、清濑流觞、洄湍卷雪等名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