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你提出列车密度是否能保障换乘的快捷。
这一点是多虑了。 说白了高铁就是城际,就是高速的地铁。 所以在运营区间内高铁是在两端来往运客的。
拿你说的武广为例,高铁一般分为两种,站站停的次快和只停主要站的最快。 但是都是以武汉和广州为终点站。
最快列车 停站: 武汉,岳阳,长沙,株洲,郴州,韶关,广州。
次快列车 停站: 武汉,咸宁,赤壁,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韶关,英德,清远,广州。
所以武广中途的株洲,郴州啊到武汉和广州极为方便。与普铁极大的不同就是高铁有很好的启动加速度,所以就适合地铁式的高密度运营及大面积载客。
换乘先说到这。
下面讲票价。
在上贴中我已经提到了您的观点,即高铁打折后很有竞争力而且不会超过普铁的软卧下铺。
讨论的前题是高铁的票价与普铁软卧下铺相同。
讨论的问题是这种票价有没有吸引力。
关于有没有竞争力,我们先要将消费者做个划分。
自费和公差; 其中自费的消费者又分为收入低(<=2500),收入中(2500-8000),收入高(>8000)三等; 公差分为以飞机为主的与以卧铺为主的。
先说公差,对于公差我们主要讨论便捷性。
以飞机为主的公差一般主要考虑快捷性。
①100-200公里,公司汽车 VS 高铁 ? 前者胜。
②300-400公里,公司汽车 VS 高铁 ? 后者胜。
③500-1500公里, 飞机 VS 高铁 ? 平手。
④1500公里以上, 飞机 VS 高铁 ? 前者胜。
对以上各条的解释:
① 汽车灵活。
② 汽车比高铁慢。
③拿上海到北京为例,飞机是2个小时,高铁5个小时。对于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到火车站的时间与到飞机场的时间差距没有多少。
飞机提前90分钟到机场,高铁提前15分钟,下飞机拿行李30分钟,下高铁15分钟,所以旅客从进入起始站到迈出终点站,飞机耗时4小时,高铁耗时5个半小时,相差一个半小时,如果有天气问题,高铁就比飞机有竞争力了。所以这个距离可以说打个平手。
④长途高铁无论如何都是不如飞机省时的。 例如北京到广州,飞机飞行3小时5分,高铁至少运行8-9个小时,总体算起来飞机至少要节约3-4个小时。而且公司既然不计较差旅费,为什么不坐飞机呢?
结论,中短程(300km - 1500km)高铁有一定的吸引力,尤其是(300km-600km)运行2小时左右最有吸引力。
以卧铺为主的公差主要考虑怎样省钱但也不能太寒酸。想坐飞机但公司可能不允许,但是软卧票价的高铁有可能被领导批准,所以高铁对这批客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下面说自费:
首先我们要客观评价个人消费对普铁软卧下铺的票价承受力。
拿我们的近邻而且是高铁发达的日本举例。
1400公里的票价 普通月收入 中等月收入
中国 499元 ? ?
日本 35600円 350000円 550000円
这个表告诉我们什么呢? 按照日本的消费水平,中国的普通月收入多少才对应499? 4905块,而中等收入要多少呢?7709块。
换过来如果我们的普通收入只有2000的话,这个票价应该是203块才算得上是日本的消费水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是发达国家而且是被称为消费很高国家哦!
因此这个普铁软卧下铺的价格对于以普通甚至低收入占大多数的国家来说不能说是合理价格。对于月收入低于5000的人来说也是承受不起的。
先不谈定价的问题,我们讨论一下消费心理。
首先对于月收入2500元以下,高铁是高消费。 再次对于月收入2500-5000元的,高铁是非理性消费 那么对于月收入5000-8000元的,高铁是尝试性消费。因为他们的收入是通向高消费的门槛,而也就是这个消费群体会是不理智消费的主体,因为他们有能力尝试愿意尝试。 对于月收入高于8000快的,高铁是理性消费甚至可以算是普通消费 。他们的收入属于高收入,他们有一定的高消费的能力,但正因为他们有能力,所以才会是比较理智的消费群体。
所以说月收入在2500-8000的旅客会成为高铁的主要消费者(在个人消费范畴内),其中以5000-8000的旅客最为中流砥柱。 而高于8000的旅客应该与“以飞机为主的公差”情况差不多。高铁未必是他们的理想出行选择。
结论是就算高铁的票价打折到普铁软卧下铺的价格,依然只能吸引部分月收入2500以上的个人消费者和公费差旅者。
为什么说部分呢? 因为有些2500-5000的旅客由于是做小买卖的或者是民工,他们收入不算稳定而且付出过多,所以对他们来说尝试性消费可能性很小。
[ 本帖最后由 RailTrailer 于 2008-10-14 02:1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