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RailTrailer

中国高速铁路的运行方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4 15:19:57 |
楼主对高速铁路的运行方式进行了一些思考,这很好。但感觉楼主在讨论上并没有把握住话题。

我们讨论的是楼主所提出的方案(这才是大家回这个贴的原因),而不是高速铁路和飞机、普通铁路哪个更好或其它。高速铁路和飞机在短、中、长途上哪个好,我想这不是楼主的话题。因为这个话题在本论坛、在其它论坛早已讨论过很长时间了,不需要由楼主来提出。在超长距离上(比如乌鲁木齐-广州)人们更倾向飞机,这没有什么争议。

该讨论的东西就是楼主的主贴就是楼主的方案,楼主在主贴提出的方案如下:
=====================================
我们应该改变现有的长途普速车的运行习惯,而要以1000-1600公里为半径设立若干中转站。
基于以上想法,我将高速铁路车站分为三种:
中转站:天津,沈阳,上海,武昌(列车的区间不会跨越1600公里)。
终点站:哈尔滨,北京,西安,广州,深圳,厦门,成都等。
中间站:郑州,长春,杭州,福州,南京,重庆, 长沙等。

中转站为列车运营区间的端点,即列车运营不会跨越中转站。
终点站为高速线路的终点。(其中北京站虽然也具备中转站的条件,但南北中转的中心以天津地理位置为最佳,而且北京一般是乘客选择的终点站)
中间站为高速铁路中的大型中间站点,高速列车一般在该站停车载客。
当然所有站点都是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的中转站。

下面举几个例子
1.如果从北京到厦门的话,乘客先乘坐京沪高速列车,5小时到达上海虹桥中转站,然后在该站换乘虹桥开往厦门的高速列车。
2.上海到沈阳:上海到天津的高速列车 4个半小时到达,乘客在天津换乘天津到沈阳的高速列车。
乘客均可在一日内抵达目的地。

=======================================

根据我的理解,楼主方案核心就是:

1。人为设立少数所谓“中转站”,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严格地以“终点站”为终点,以“中转站”为端点进行划区局部运行,而换取楼主认为的高密度运行,实现楼主的“快捷”。
2。跨区不换乘在楼主的方案里是不可能的。就是哈尔滨、长春的旅客乘坐高铁想不换车去往沈阳以南的任何城市是不可能的。

========================================

当然,楼主提了很多前提,比如高铁主要面向中高端旅客,比如不能带大包小包(好多商务活动还真得大包小包,比如当年我往国家药检所送样品就得随身带),比如要将中转站建得足够好以让人们换乘时很“方便”(这多少就有点纸上谈兵了,这些火车站房设计方案早已确定)。

所以大家的质疑首先是针对你这个方案的局限性。

大概主要有以下几点。

1.楼主认为的“高密度运行换来随到随走”,称之为“快捷”,究竟什么人需要?多少人需要?说到底是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必要?

我认为在同一城市圈内的城市之间人们需要随到随走(比如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在少数全国性中心城市之间可能需要随到随走(比如北京-上海),其他不一定需要随到随走。比如我假期从北京去青岛玩,我是有一个切实的时间表的,并非一定要随时准备离开。因此,仅仅为了在很多情况下需求量并不大的“随到随走”就要求一刀切地3分钟一趟区间固定运行是不是代价太大?这样不管时间、客流地高密度可能造成大多数列车空车。

楼主认为必须几分钟一趟算快捷,不这样就有悖高铁初衷。(当然一些技术上我不同意楼主,比如楼主认为启动加速度快就可以“高密度”了,我认为运行间隔选择和车、线路、信号等多种因素有关)。我认为完全可以高密度,但不一定要固定区间运行甚至人为设立某几个垄断性的“中转站”。

2. 楼主排斥直达列车的理由有2,一是运行调度,二是距离。

“要在合适距离下运行”就一定要固定“中转站”吗?长春到大连的距离也不是长距离,按楼主的方案就一定要在沈阳这个“中转站”换乘了?

调度上,如果是三分钟一趟,在调度上可能对不同路线停车站的列车有问题。但干嘛要三分钟一趟呢?6分钟,10分钟同样可以随到随走啊。这样在调度等方面完全可以不要地铁式运行方式,只要客流、距离合适,就可以更随意地选择某趟高铁列车的运行范围,而根本不需要什么“中转站”啊?

这样楼主方案的前提就不存在了。

至于你后来讨论的长距离高铁问题,完全可以靠市场解决啊。比如北京-厦门的高铁列车。如果因为时间长价高没多少人坐,就不开行;如果有少数人坐,就每天一趟。如果坐的人多就多开两趟。这也不是什么问题啊?难道认为地高密度运行,三分钟一趟跑空车就是充分利用资源了?

3.楼主观点前后矛盾。

比如楼主先举例子说北京-厦门可以选择北京动车到上海,再动车到厦门。而后又说高铁区间运行是因为“长距离高铁不如飞机”,那干嘛还支持转个车坐着高铁去厦门呢?然后为了再维护这个观点又假定了一个转车更便宜的说法。实际上楼主也是随便想象而缺乏论证的。再说即使便宜能便宜多少呢?就能改变人们对高铁的选择?至少现在动车组的价格不是这样。现在动车组是两段分别的价格正好等于全程直达的价格。


4.楼主的观点脱离中国发展高铁的实际。

先不说高铁飞速发展后形成的高铁网络,大量城市之间的高铁根本不可能就一定经过楼主那四大中转站。单说楼主最快列车和次快列车之间停车站都不同。在高密度运行下就涉及到跨越、待避等问题了。是三分钟一趟能解决的吗?

再说楼主认为的“高铁就是城际”就不对。中国城际是另一套系统,比如现在的300公里时速的京津城际和京沪高铁京津段完全是不同线路。这种城际才是楼主认为的“高速的地铁”。如果京沪高铁北京往天津方向到天津这个“中转站”就“打住了”,那还修什么劲啊?这样看高铁定位的就不是所谓的高密度随到随走。

[ 本帖最后由 httper 于 2008-10-14 17:02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14 17:12:54 |
原帖由 RailTrailer 于 2008-10-13 20:46 发表
接下来你提出列车密度是否能保障换乘的快捷。

这一点是多虑了。 说白了高铁就是城际,就是高速的地铁。 所以在运营区间内高铁是在两端来往运客的。
拿你说的武广为例,高铁一般分为两种,站站停的次快和只停 ...


单纯以收入比的说法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很难说。

城市之间出行并不是一个日常性消费。同样是一个月收入2500-5000的人,如果一年出一次两次差或回老家,坐一次软卧完全消费得起。如果是每个月外出一次就够呛了。但每个月都要出差的人的相对于总人口来说实在是少之又少。

因此在我看讨论收入用处不大。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8:53:25 |
首先非常感谢您的认真反馈。

下面我来一条条的回复您的质疑。

. 跑题问题。 这个得让您见谅了,本人文化不高,水平有限。 不过谈及高铁与其他交通工具的比较是应其他坛友提出的质疑。 而且高铁的营销定位对于方案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您说是吧?

. 您对我的方案提要非常精炼,基本正确。不过关于中转站的选择没那么死板,可以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和高铁线路发展状况及时调整。

. 您提到有时不得已要大包小包,呵呵,体积我就不管了,但重量总不能太重吧,单位要求不能不人道啊。
    车站为旅客提供换乘通道是必备的,就算不是我的运营计划依然会有很多换乘需要啊,车站不提供,是车站设计的问题。

㈣.  “快捷”的市场问题。
    您对“随到随走” “耿耿于怀”是没必要的,运行密度是可以调节的吗。而您“耿耿于怀”的真正原因是:
    您认为消费者对“快捷”程度需求没那么深,需求量也没那么大。(其实我不禁要问一句,您是不支持修高铁么,如果是情况这样的我就不支持)
     关于“快捷”程度的深浅您举了您到青岛的例子。
     您举的这个例子说明了您认为 第一,目前北京青岛间的铁路客运能满足您的需求,不需要随到随走;第二,北京青岛间的客流没大到“随到随走”的程度。
     但您的潜台词是但高铁为我们提供了更快的速度,即从北京到青岛我能再节省3个小时。
     我不说您自相矛盾,我只说您是在浪费珍贵的高铁线路资源。
     而且您的例子举的不好,因为:
    1)您对于北京到青岛的需求没有到随到随走的地步,不能说明其他北京青岛间的旅游者无此需求。
    2)就算大部分旅游者无此需求,不能推断所有旅客无此需求。
    3)就算所有旅客无此需求,不能保证将来他们就没有需求。
    所以您未能证实北京青岛间客流不够。
    关于“快捷”需求量的大小,您依然持怀疑态度,这表明您对高铁的客流量没有信心,换句话说您对高铁信心就不足。而您也未能充分证明您的论点,因为您只是举了几个城际的例子,而您的例子既不能说明需求量小也不能说明需求量大。

     在这一点的论述中您充分表达了您对高铁的态度,就是没有信息,不认为高铁能够高效运转,而高铁只是现有车辆的更新换代产品。 同时您也对现有铁路运能及效率表示满意。
      因此您不能接受我的方案,我非常理解。
   
.  “长距离直达车”要不要问题。
     首先我要说您用“垄断”来描述中转站是不确切的。 这些中转站不是人为设定而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例如地理因素,在路网的位置,客流走向等。
     您一再提中转站,尤其是沈阳不合适,其实我刚刚解释过中转站是灵活的,沈阳可以取消,天津-哈尔滨,大连-哈尔滨两个非常完美的运营区间。 而您的本意还是换乘不便,关于换乘我想在前面的帖子我已经说得很透彻了,这就不提了。
     您关于调度的论述是表示您认为高铁完全可以像普铁这样运作,运营区间的划分是没必要的。
       1. 高铁不可能像普铁一样运作。高铁是高投入的买卖,说白了必须得盈利就算不盈利也不能空转,因为高铁的引进就是为了适应大客流量,高密度的需求。由于其昂贵的成本,不应该像普铁一样在大量的既有线路上选择客流,距离适中的区间开行列车,而是要在线路规划时,线路本身的就建设在这样的区间上。
       2. 运营区间划分是有必要的。就算调度没有问题,可您并没有理解划分运营区间的好处。这样划分对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很有利的。
        第一,它把复杂问题简化。把经营者的管理范围缩小,这样管理经营就会做得更好。
        第二,它防止了水波效应。2008年的一场大雪不仅影响了京广线南端,甚至整个路网的客货运都受到影响,这就是水波效应。
        第三,它为乘客提供了高度灵活性,乘客可以自由选择出发时间与到达时间。
        第四,它把复杂的调度推向了乘客自主换乘,减少调度失误,事故风险。

. 观点自相矛盾问题。
关于这一点,您确实是冤枉我了,但我也得承认错误,举这个例子容易造成误解。
我从来就没有在论述中表明支持高铁长距离载客。举厦门北京的例子是为了体现高铁路网的四通八达。
换乘是为了短距离旅客跨越运营区间准备的,大连-沈阳-天津, 信阳-武汉-南京。

. “脱离实际”的问题。
这一条从您的论述中我没看到任何与“脱离实际”相关的论据。
中转站选择上面已经提到。
最快列车和次快列车使用同一种车,就是停站不同。
高铁就是城际客流,只不过把我们对城际的概念从300公里以内推到1500公里以内。

总结,您还是站在从对普铁的低效客运的认识上来评判高铁,这样不客观。 高铁带来的不应该仅仅是快,更重要的是新的理念,新的设计,新的管理,新的服务。

[ 本帖最后由 RailTrailer 于 2008-10-14 19:04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14 21:09:56 |
(四)

我当然支持高铁,但随到随走有个度。我举北京青岛的例子,不是说北京青岛间是否需要随到随走。不是哪两个城市之间或哪条线路之间需要随到随走,而是哪些人需要随到随走。

比如商务谈判,谈完就回,不确定什么时候,时间以小时计,能六点绝不八点,这就需要随到随走。但这只是少数。其它旅游的、回家的时间以天、周、月计算,那某天走或某几天走就可以。这样通过三分钟一趟建立起的快捷就没有必要。

至于客流,我认为现在北京到京沪沿线各城市中,上海客流最大,那目前是多少呢?就算你说的中高端,每天算70趟航班,每架200人。5趟直特,18节*36*5,一趟动车1500人,加起来全天北京去上海的中高端乘客现不超过2万人。而实际上多数情况是坐不满的。在一万多。北京到青岛10趟航班6趟动车一万人。那么平时京沪线中高端不算天津客流理论上不超过10万,实际不会超过5万。

那么假设京沪高铁3分钟一趟,每趟1500人,全天15个小时,那么从北京出发去京沪方向的每天大概50万人。如果京津城际同样密度,相当于每天从南站出发的人有100万。每天每10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个去南站上车。这可能吗?即使经济再发展人们也没必要到处去跑啊。就算可能这样一来北京南站年客流量达7亿,而设计客流是1.9亿。。。。。


不是为了反驳而反驳,只是讨论。你的观点很多我同意,但我认为你的方案值得商榷。没有时间了。今后再聊。可能有错误,抱歉。

[ 本帖最后由 httper 于 2008-10-14 21:1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15 09:56:22 |
这个帖子其实很值得讨论
高铁客专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崭新的事物
发表于 2008-10-15 11:45:13 |
请LZ在下图12万公里铁路网、1.8万公里高铁网的规划(不全)基础上,具体给出哪些城市是换乘节点。

如果天津——哈尔滨是一个区间,那恐怕北京到东北的乘客就不美好了,所有人都要在天津换乘一下。要知道,天津到东北的乘客是不及北京到东北乘客的1/5的。难道要1/5的人直达,4/5的人换乘?恐怕这个区间选择的太失败了。

另外,如果中南部地区只有武汉是换乘点,那么沪昆、陇海的大部分列车都不经过武汉,换乘设计就很局部了。

如果增加郑州、长沙做换乘节点,那么京广线上旅行换乘次数就太多了。

总之,高速铁路形成网状后(而不是少数几条线交叉),节点数量大幅增加,路径选择更加灵活,换乘节点很难选择。

[ 本帖最后由 yehorse_temp 于 2008-10-15 12:28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15 12:15:20 |
附上12万公里铁路网规划图(不全)供LZ参考

蓝色是时速350客运专线,紫色是时速250及以上客运专线,红色是时速200及以上快速铁路。

[ 本帖最后由 yehorse_temp 于 2008-10-15 12:24 编辑 ]
HSNetwork.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15:39:46 |
高铁能形成这么密集的网络吗? 本人持怀疑态度。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不均衡。能发展京哈,京广,京沪三大高速铁路就不错了,在加上徐州-西安,沪汉渝,和杭长通道就很OK了。

当然如果以你提供图里的规划,运营区间的划分依然不是问题。
京广的运营区间是两个,北京(天津)-武汉,武汉-广州。

所以在京广上,郑州和长沙都处在运营区间之中,但属于大型中间站,所以乘客在中间站可以换车,但此站不是列车的终点站。

沪汉渝的运营区间是两个,上海-武汉和武汉-重庆。
陇海上的运营区间就一个,就是徐州-西安。
浙赣上的运营区间也是一个,就是上海-长沙。
京沪线的运营区间是(北京)天津-上海。
京哈先的运营区间是(北京)天津-哈尔滨。

其中几个城际起连接作用,胶济,沈大,石太,石德。

括号表示该站也是此区间的端点,端点无地位高低之分。

[ 本帖最后由 RailTrailer 于 2008-10-15 16:0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15:45:55 |
还有南部沿海通道为两个区间,上海-厦门,和厦门-深圳(广州)

部分涉及的城际有广深港,和广朱
发表于 2008-10-15 18:11:34 |
原帖由 RailTrailer 于 2008-10-15 15:39 发表
高铁能形成这么密集的网络吗? 本人持怀疑态度。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不均衡。能发展京哈,京广,京沪三大高速铁路就不错了,在加上徐州-西安,沪汉渝,和杭长通道就很OK了。

当然如果以你提供图里的 ...



晕。。。。。你给一个高铁的定义吧。
发表于 2008-10-15 21:28:33 |
原帖由 RailTrailer 于 2008-10-15 15:39 发表
高铁能形成这么密集的网络吗? 本人持怀疑态度。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不均衡。能发展京哈,京广,京沪三大高速铁路就不错了,在加上徐州-西安,沪汉渝,和杭长通道就很OK了。

当然如果以你提供图里的 ...

当然可以而且必须。我这还不全,有些省份的规划没有对外详细公布,或者没有列出时间表,或者还暂时没有得到铁道部认可,我都没有列入那副图中。

不过高铁也是分等级和能力的,蓝色线路能力最大,运输需求也最大,日设计发车(客车)180对左右,最高时速350公里;紫色线路能力次之,日设计发车(客车)能力120对左右,最高时速250公里,同时兼顾少量货运;红色线路日设计发车(客车)能力60对左右,最高时速200公里,客货运并举并重。

三种铁路的运能和速度都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都可以称之为高速铁路。只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标准,开行不同方案的列车。

比如新南昆铁路和新金温铁路,时速都是200公里,前者修建在西部山区,连接两大省会,在路网中属于跨省干线,地位较高,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后者修建在东部沿海地区,连接两个地级市,在路网中属于区域内线路,地位低于前者,但沿线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两者采用同样的技术标准。
发表于 2008-10-15 22:13:48 |
原帖由 RailTrailer 于 2008-10-15 15:39 发表
高铁能形成这么密集的网络吗? 本人持怀疑态度。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不均衡。能发展京哈,京广,京沪三大高速铁路就不错了,在加上徐州-西安,沪汉渝,和杭长通道就很OK了。

当然如果以你提供图里的 ...

显然,你的方案仍旧是基于低密度的、覆盖面小的方案。即便如此,恐怕运营区间的划分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比如,你也说了,哈尔滨到北京是运营区间,而不是哈尔滨只到天津,因为到北京的客流比到天津多得多。类似的情况有厦门——深圳或广州而非只到深圳;厦门到上海而非只到杭州。我还可以给你举些类似的例子。划西安——上海这个区间比划西安——徐州强,因为徐州是线路意义上的终点但不是客流意义上的终点,西安前往沪宁沿线城市的客流是西安前往徐州客流的十倍以上,列车运行到徐州停止,远不如运行到上海,让大多数乘客方便。同理,西安——徐州这个运营区间不如西安——北京;太原——石家庄不如太原——北京;深圳/广州只到厦门是不合理的,因为深穗两地到福州的客流不比到厦门的少哪儿去,因此深圳/广州的列车运行到厦门/福州才更好。同样,上海的列车运行到长沙就停止是不合理的,因为上海到广州的客流比上海到长沙多的多,南昌到广州的客流也比南昌到长沙多的多,如同西安出发的列车运行到徐州停止不合理一样,上海/杭州/南昌只到长沙的运营区间是绝对不合理的,拓展运营到广州/深圳才更合理一些。

那么可以归纳出LZ划分换乘区间的依据,不是以线路端点为依据,而是以客流出发/落脚点为依据。

那么,依次道理来看,青岛到济南的列车不足以在济南止步,至少有一半继续开到北京才是合理的。武汉开往广州的列车不足以在广州止步,至少有一半继续开到深圳才是合理的。

显然,所谓的换乘/直通的分界就没有那么明显了。A到B,客流少,就换乘,哪怕在一条直线上,如郑州到长沙。C到D客流多,就直通,哪怕拐个弯,如西安到北京。
发表于 2008-10-16 16:38:09 |
原帖由 RailTrailer 于 2008-10-14 18:53 发表
首先非常感谢您的认真反馈。
下面我来一条条的回复您的质疑。
. 跑题问题。 这个得让您见谅了,本人文化不高,水平有限。 不过谈及高铁与其他交通工具的比较是应其他坛友提出的质疑。 而且高铁的营销定位对于方案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您说是吧?
. 您对我的方案提要非常精炼,基本正确。不过关于中转站的选择没那么死板,可以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和高铁线路发展状况及时调整。
. 您提到有时不得已要大包小包,呵呵,体积我就不管了,但重量总不能太重吧,单位要求不能不人道啊。
    车站为旅客提供换乘通道是必备的,就算不是我的运营计划依然会有很多换乘需要啊,车站不提供,是车站设计的问题。

你对旅客太理想化了,你真的以为全民都是穿着西服,背着笔记本电脑探业务的人吗?不说行业不同出差的状态不同,难道大包小包只有农民工,高级白领回家就不能?我去海滨度假就不能自带帐篷?我不是排斥换乘,现在也可以买不到北京的票买天津再换城际。问题是是否换乘,是否大包小包应该由旅客自己选,而不是你实现为旅客选好。


㈣.  “快捷”的市场问题。
    您对“随到随走” “耿耿于怀”是没必要的,运行密度是可以调节的吗。而您“耿耿于怀”的真正原因是:
    您认为消费者对“快捷”程度需求没那么深,需求量也没那么大。(其实我不禁要问一句,您是不支持修高铁么,如果是情况这样的我就不支持)
     关于“快捷”程度的深浅您举了您到青岛的例子。
     您举的这个例子说明了您认为 第一,目前北京青岛间的铁路客运能满足您的需求,不需要随到随走;第二,北京青岛间的客流没大到“随到随走”的程度。
     但您的潜台词是但高铁为我们提供了更快的速度,即从北京到青岛我能再节省3个小时。
     我不说您自相矛盾,我只说您是在浪费珍贵的高铁线路资源。
     而且您的例子举的不好,因为:
    1)您对于北京到青岛的需求没有到随到随走的地步,不能说明其他北京青岛间的旅游者无此需求。
    2)就算大部分旅游者无此需求,不能推断所有旅客无此需求。
    3)就算所有旅客无此需求,不能保证将来他们就没有需求。
    所以您未能证实北京青岛间客流不够。
    关于“快捷”需求量的大小,您依然持怀疑态度,这表明您对高铁的客流量没有信心,换句话说您对高铁信心就不足。而您也未能充分证明您的论点,因为您只是举了几个城际的例子,而您的例子既不能说明需求量小也不能说明需求量大。

     在这一点的论述中您充分表达了您对高铁的态度,就是没有信息,不认为高铁能够高效运转,而高铁只是现有车辆的更新换代产品。 同时您也对现有铁路运能及效率表示满意。
      因此您不能接受我的方案,我非常理解。

   
首先,所谓“快捷”是对高铁为乘客提供服务的一种“评价”,一种“形容”,是乘客对高铁的评价,不是高铁的运行参数。
那么“快捷”具体是什么呢?在您这里,要实现这种快捷的评价就是要“随到随走”。而随到随走是乘客对乘坐高铁时间“灵活性”的一种需求,也是针对乘客而言。和“客流”没有任何关系。
什么是随到随走呢?比如乘客在“沃尔玛”购物后,排队结账然后坐公交车回家:可能5分钟结账就出来,那他可以乘坐5点的公交车,如果排队排了1小时,就可以乘坐6点03分的公交车。反正公交车5分钟一趟,他不会因为排队时间长而赶不上公交车回不去家。这样,公交车就满足了乘客“随到随走”的愿望。

随到随走,只和有这种愿望的乘客自己有关,和其它乘客、和“客流”都没关。和线路、城市本身更无关。比如春运期间,大多数旅客要求的不是“随到随走”,而是“春节前走”。他们的时间的选择是固定的,而不是灵活的。只要在年三十这个时间前能出行,他们不太需要时间以小时计算的灵活性。而春运的客流显然是高的。因此铁路的高“客流”和乘客“随到随走”的愿望是无关的。由于运力不足,他们的“春节前走”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而不是他们“随到随走”的愿望没有满足。
为什么咬文嚼字强调“随到随走”的概念,因为正是由于这个随到随走才需要高铁长时间保持高密度运行。因为要防止任何时间都有可能有人“随到”,要求“随走”。
你既然说我“ 关于“快捷”需求量的大小,您依然持怀疑态度,这表明您对高铁的客流量没有信心”,就是把“乘客随到随走的愿望”与“高铁的客流量”等同了。我不知道这里的逻辑关系,也许我们对“随到随走”理解不同。当然如果客流量大,客观上也会造成某段时间的高密度运行。如果客流量足够大,就可以造成“长时间高密度运行”。但我认为客流也不会大到只有长时间三分钟一趟的运行才行的地步。实际上京沪高铁设计年客运量1.5亿,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即使达到了,估计各大城市的市民就有一半每天坐火车玩了。
那么你也说运行密度是可以调节的。这样看就不一定三分钟一趟,也可以6分钟一趟,10分钟一趟,15分钟一趟。就是说这样的运行也能满足“快捷”。
那既然这样现在的普铁也是这种状态啊。直特、动车追踪都是6分钟啊。您推崇的高效运行不是高铁的专利啊?我不知道你认为什么叫“高效运转”。目前的京津城际算不算呢?那京津城际在运行时在京津动车之间也穿插这京济动车、京青动车啊。没有就要人为的定“中转站”啊?今后高铁完全也可以这样啊?
那么以“快捷”为理由,并不一定就得要“中转站”啊?不用你的方案也可以实现快捷啊?也就是说你的方案和“快捷”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不是?


.  “长距离直达车”要不要问题。
     首先我要说您用“垄断”来描述中转站是不确切的。 这些中转站不是人为设定而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例如地理因素,在路网的位置,客流走向等。
     您一再提中转站,尤其是沈阳不合适,其实我刚刚解释过中转站是灵活的,沈阳可以取消,天津-哈尔滨,大连-哈尔滨两个非常完美的运营区间。 而您的本意还是换乘不便,关于换乘我想在前面的帖子我已经说得很透彻了,这就不提了。
     您关于调度的论述是表示您认为高铁完全可以像普铁这样运作,运营区间的划分是没必要的。
       1. 高铁不可能像普铁一样运作。高铁是高投入的买卖,说白了必须得盈利就算不盈利也不能空转,因为高铁的引进就是为了适应大客流量,高密度的需求。由于其昂贵的成本,不应该像普铁一样在大量的既有线路上选择客流,距离适中的区间开行列车,而是要在线路规划时,线路本身的就建设在这样的区间上。
       2. 运营区间划分是有必要的。就算调度没有问题,可您并没有理解划分运营区间的好处。这样划分对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很有利的。
        第一,它把复杂问题简化。把经营者的管理范围缩小,这样管理经营就会做得更好。
        第二,它防止了水波效应。2008年的一场大雪不仅影响了京广线南端,甚至整个路网的客货运都受到影响,这就是水波效应。
        第三,它为乘客提供了高度灵活性,乘客可以自由选择出发时间与到达时间。
        第四,它把复杂的调度推向了乘客自主换乘,减少调度失误,事故风险。

你说中转站是可以灵活的,我不知道是指“中转站”方案可以商榷;还是中转站可以不停增加、减少、调整;还是中转站也允许非始发终到列车。
如果是中转站可调整,那就是沈阳站今天还是全部始发车明天就全部过路车了,这样你认为可能吗?如果是允许部分非始发车,那实际上你的方案核心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是方案调整,那么怎么调整?
你说“高铁是高投入的买卖,说白了必须得盈利就算不盈利也不能空转”,恰恰这样,“地铁”式的运行方式就不可取。而是要依靠供需来运行,灵活选择线路运行,由市场决定,而不是先人为地设定不可运行的“雷池”。
你说“可您并没有理解划分运营区间的好处。这样划分对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很有利的。”。但你一下几点理由你再看看,有什么根据吗?简单看看。。。。
第一,“把经营者的管理范围缩小,这样管理经营就会做得更好。”,谁告诉你的?管理是一个复杂有序的体系,水平和范围没有必然联系。真要如此,把大工厂都分成手工作坊管理经营就好了?
第二,所谓水波效应实在是拼凑出来的理由。所谓全路影响也不是因为“联合运行”啊。现在的货运也没有一炮从华南打到东北啊。客运更是无关,你分段运行你就能过去了?
第三,“它为乘客提供了高度灵活性,乘客可以自由选择出发时间与到达时间。”
这和分段运行也没有啥必然联系啊。并且恰恰相反,不采用你的方案乘客才更自主。
第四,“它把复杂的调度推向了乘客自主换乘,减少调度失误,事故风险。”
这种担心就好像没用过电的怕触电而成天点蜡烛一样。不想着技术和管理的改进而想出这个分段运行的办法来减少事故,狂晕。。。。。。



. 观点自相矛盾问题。
关于这一点,您确实是冤枉我了,但我也得承认错误,举这个例子容易造成误解。
我从来就没有在论述中表明支持高铁长距离载客。举厦门北京的例子是为了体现高铁路网的四通八达。
换乘是为了短距离旅客跨越运营区间准备的,大连-沈阳-天津, 信阳-武汉-南京。
. “脱离实际”的问题。
这一条从您的论述中我没看到任何与“脱离实际”相关的论据。
中转站选择上面已经提到。
最快列车和次快列车使用同一种车,就是停站不同。
高铁就是城际客流,只不过把我们对城际的概念从300公里以内推到1500公里以内。

说脱离实际,是说你对目前我国已制定高速铁路网规划,各条线路的设计能力,各车站的设计指标不了解。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10-29 22:53:01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10-29 22:56:24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0-29 23:33:54 |
太棒了。这样时间大大缩短。
发表于 2008-10-30 04:39:04 |
LZ的方案过于死板了,应该开行部分直通列车。同时换乘站也如航空枢纽一样氛围大枢纽和小枢纽,以终到车次数区分
发表于 2008-10-30 10:51:05 |
高铁、城际和客专的兴起确实要求铁路组织运行相应作出很大改变(旅客也要慢慢适应改变),以直通为主迈向直通、中转并举。楼主的说法极端了些,但是某种程度上未必不是方向。而不考虑到中转模式今后有可能带来的改变,在车站、线路设计上不考虑到这些,今后将可能削弱运营灵活度,在于其他交通手段竞争下,丧失部分市场。
对于高铁来说,大站(省会级别)停将会是跨线和跨区运输的主要方式,站站停则是本线和本区运输的主要方式。
举例来说,今后的高铁,在目前的客流状态下,从北京到西安有方便的1-2小时一班列车,但是到洛阳就几乎没有直达,最好到郑州去中转。北京到西安,如果正好错过直达车,可以到郑州中转,而且能比乘坐下一班直达车要快。
再举例,苏州、无锡到京沪乃至陇海、京哈线上的车站一般都有频度很高的直达列车,但是到沪昆、京广、沿海线上的车站原则上就必须到上海换车了。
可以看出,换乘并不是否定现在列车直通的机制,而是强化了现在机制里换乘的作用。枢纽制的换乘,更多的是针对商务客(尤其是回程)
发表于 2008-10-30 10:57:31 |
再补充一下,现阶段苏州到齐齐哈尔、包头、阜新都有过路的直达车,但是今后高铁网络形成以后,若要利用高铁网络,可能就分别到哈尔滨、北京、秦沈的某个车站去换乘(普速或快速列车)了。甚至于某些旅客会认为去沪宁城际苏州(或苏州工业园区)站远方便于去京沪高铁苏州站而宁愿到南京南站多换乘一次。而且,这类换乘应该给旅客带来显著缩短总旅行时间的效果。
发表于 2008-10-30 12:03:16 |
以后都是直达多,所以不停站是应该的。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1-23 23: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