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数码音响

不赞成发展直流常速动车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5 15:15:58 |
两轴或三轴转向架中只有一轴有动力  还不如每个轴都有动力,但是用小一号的电机
原帖由 54169 于 2007-4-25 14:45 发表
楼上的论文只考虑了:
机车+动车+拖车的模式
没有考虑用低功率直流转向架换客车的方案,
这种方案是:两轴或三轴转向架中只有一轴有动力,用直流电机;
这样,转向架便宜,同时拖车很少,基本都是伪动车 ...

[ 本帖最后由 数码音响 于 2007-4-25 15:39 编辑 ]
发表于 2007-4-25 15:21:30 |
原帖由 ddaa2 于 2007-4-25 15:14 发表
早先我也设想过旧机车牵引小编组旧车辆,给既有线提供小站通勤,作为160km/h直流常速动分车大范围普及前的临时替代。

一看计算结果,才知道,在同等功率比下,集中模式的加速时间是CRH的2倍,加速距离是3倍
...


在启动阶段,不是功率限制了加速度,而是启动牵引力限制了加速度,换句话说动力集中由于粘滞限制了启动牵引力,增加功率也没用
另外,个人认为应该直接上200的动车组,160的动车组比较鸡肋
发表于 2007-4-25 15:25:19 |
160km/h直流常速动分车的两种用途

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四川、京石、柳邕、合蚌、长株衡城际轨道交通的站站停慢车,与200km/h大站停快车混跑,平均站距10km。

客货分离后的既有线站站停慢车,与120km/h直通货车跑平图,平均站距10km(是否可实现?)

[ 本帖最后由 ddaa2 于 2007-4-25 15:31 编辑 ]
发表于 2007-4-25 15:26:14 |
原帖由 ddaa2 于 2007-4-25 15:14 发表
早先我也设想过旧机车牵引小编组旧车辆,给既有线提供小站通勤,作为160km/h直流常速动分车大范围普及前的临时替代。

一看计算结果,才知道,在同等功率比下,集中模式的加速时间是CRH的2倍,加速距离是3倍
...


机车轴重重,拖车轴重轻,不能和动车组那样直接比较
况且在速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再受到粘滞限制了,就会转为功率限制,这个时候机车车辆和动车组的加速度的差距并不大
发表于 2007-4-25 15:27:16 |
原帖由 Itany 于 2007-4-25 15:21 发表


在启动阶段,不是功率限制了加速度,而是启动牵引力限制了加速度,换句话说动力集中由于粘滞限制了启动牵引力,增加功率也没用
另外,个人认为应该直接上200的动车组,160的动车组比较鸡肋


我说的是功率摊分比,机辆模式要达到类似性能就要编组缩减到3节:Q ,还不如上动分车。
发表于 2007-4-25 15:30:31 |
原帖由 ddaa2 于 2007-4-25 15:06 发表
编组形式     总功率  坐车数  车均功率  加速时间  加速距离
J+M+2T          3610       ...


只能說 如果把一個機車拉兩至三卡車廂 能源效益很低
或者可以學美國 把機車拉上觀光路線行駛 那就不怕慢了

至於高速但牽引力的機車 能不能重聯弄輕量貨運 運一些密度和重量也低的東西
发表于 2007-4-25 15:33:50 |
原帖由 tonytsanghk 于 2007-4-25 15:30 发表


只能說 如果把一個機車拉兩至三卡車廂 能源效益很低
或者可以學美國 把機車拉上觀光路線行駛 那就不怕慢了

至於高速但牽引力的機車 能不能重聯弄輕量貨運 運一些密度和重量也低的東西


货车基本都直通了。。。加减速性能不是考虑重点
发表于 2007-4-25 15:34:27 |
原帖由 ddaa2 于 2007-4-25 15:33 发表


货车基本都直通了。。。加减速性能不是考虑重点


我意思是發展高速貨運
发表于 2007-4-25 15:36:34 |
原帖由 ddaa2 于 2007-4-25 15:25 发表
160km/h直流常速动分车的两种用途

沪宁、珠三角、山东半岛、四川城际交通的站站停慢车,与200km/h大站停快车混跑,平均站距10km。

既有线站站停慢车,与120km/h直通货车跑平图,平均站距10km(是否可实现?)


说的不好听一点:站距10km根本是做梦呢
您算算进站时候过侧向道岔需要提前多少减速,出站又要过了侧向道岔之后才能加速,这样还剩下多少距离给动车加速呢?又剩下多少能跑全速呢?
现在既有线的站距都很少在10km以内的。对于客运专线,个人感觉至少应该在50km这个级别,和现在的秦沈差不多。而且为了减少对直通的影响,应该使用200的动车。
对于既有线来说,这个站距也是不合适的,除非在市区之内兼作城市铁路来使用。但是这个时候对于货车的干扰就非常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4-25 15:39:36 |
一节车厢四个轴每轴装一个40KW的电机(相当于25G的空调电机),技术难度应该和装空调相近

不过每节车厢功率160KW和CRH 4M4T平均每节车厢600KW相比还是少了些。即便考虑到最高速度减半、齿轮比改变一倍,最大牵引力也只有CRH的一半;另一半由机车出不知道够不够。
 楼主| 发表于 2007-4-25 15:40:57 |
200的动车组=高铁,票价跟飞机有的一拼,不算原来的火车概念了
另外既有线绝大部分只支持160,并且日后不可能再提
原帖由 Itany 于 2007-4-25 15:21 发表
在启动阶段,不是功率限制了加速度,而是启动牵引力限制了加速度,换句话说动力集中由于粘滞限制了启动牵引力,增加功率也没用
另外,个人认为应该直接上200的动车组,160的动车组比较鸡肋
发表于 2007-4-25 15:43:29 |
劝各位还是不要打算改造现有的车辆了
现在的车辆您怎么在转向架上边挂电机?怎么在车底安装便电器?怎么铺设动力电力电缆?怎么铺设高压母线?怎么安装受电弓?
现在连内燃机车改电力机车都没有人干,更何况现在的车体改动车组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4-25 15:44:22 |
站距50KM对小站已经很爽了,相当于提速之前的老管快,好多年没有了
原帖由 Itany 于 2007-4-25 15:36 发表
说的不好听一点:站距10km根本是做梦呢
您算算进站时候过侧向道岔需要提前多少减速,出站又要过了侧向道岔之后才能加速,这样还剩下多少距离给动车加速呢?又剩下多少能跑全速呢?
现在既有线的站距都很少 ...
发表于 2007-4-25 15:45:04 |
原帖由 数码音响 于 2007-4-25 15:40 发表
200的动车组=高铁,票价跟飞机有的一拼,不算原来的火车概念了
另外既有线绝大部分只支持160,并且日后不可能再提


现在的动车组是250的动车组,属于高铁
200的动车组不属于高铁~
现在的动车组票价也没有和飞机有一比的~
发表于 2007-4-25 15:46:43 |
原帖由 数码音响 于 2007-4-25 15:44 发表
站距50KM对小站已经很爽了,相当于提速之前的老管快,好多年没有了


在客运专线上边这个使用动车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日本已经树立了榜样~
发表于 2007-4-25 15:47:12 |
原帖由 Itany 于 2007-4-25 15:36 发表


说的不好听一点:站距10km根本是做梦呢
您算算进站时候过侧向道岔需要提前多少减速,出站又要过了侧向道岔之后才能加速,这样还剩下多少距离给动车加速呢?又剩下多少能跑全速呢?
现在既有线的站距都很少 ...
;P

目前已公布的:
沪宁站距:10km
广珠站距:7km
成绵站距:9km
发表于 2007-4-25 15:49:12 |
原帖由 Itany 于 2007-4-25 15:43 发表
劝各位还是不要打算改造现有的车辆了
现在的车辆您怎么在转向架上边挂电机?怎么在车底安装便电器?怎么铺设动力电力电缆?怎么铺设高压母线?怎么安装受电弓?
现在连内燃机车改电力机车都没有人干,更何况 ...



http://www62.tok2.com/home/tsubame787/seat_e257.html

不如研發這些.....適合5-10km的站距
发表于 2007-4-25 15:49:46 |
原帖由 Itany 于 2007-4-25 15:46 发表


在客运专线上边这个使用动车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日本已经树立了榜样~


無錯 新幹線的站距由15-55km都有
 楼主| 发表于 2007-4-25 15:50:03 |
是不大可能
不过从设计角度有好处,制造新车的时候可以尽量借鉴老车生产线

另外一个方案就是量产长白山,或者其直流缩水版

原帖由 Itany 于 2007-4-25 15:43 发表
劝各位还是不要打算改造现有的车辆了
现在的车辆您怎么在转向架上边挂电机?怎么在车底安装便电器?怎么铺设动力电力电缆?怎么铺设高压母线?怎么安装受电弓?
现在连内燃机车改电力机车都没有人干,更何况 ...
发表于 2007-4-25 15:50:22 |
原帖由 tonytsanghk 于 2007-4-25 15:34 发表


我意思是發展高速貨運


高速货运将主要用新的交传机车,快速集装箱行包,大约全车2000吨,跑160km,双层集装箱、快速单元货车约3000-4000吨,跑120

当然现在就有的传统的行包快运,完全等同于旅客列车,也是用客机牵引的。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18 2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