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1|回复: 2

陇海铁路灞河新大桥通车 客货运输恢复正常(详细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8-21 01:07:22 | |阅读模式
8月18日,一列火车从新建成的陇海铁路灞河大桥通过。这标志着一度中断的陇海铁路客货运输全部恢复正常。2002年6月9日,原陇海铁路灞河大桥因洪水冲击而坍塌。西安铁路工程集团在原灞河桥的旧址上经过60天的昼夜奋战,建成了一座能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双线铁路桥。记者焦卫平摄

  新华网西安8月18日电   中国铁路工人创造了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60天建成一座新桥。两个多月前被洪水冲垮的陇海铁路灞河大桥,今天重新建成通车,至此,陇海铁路客货运输全部恢复正常。

  6月9日下午,陇海铁路灞河大桥因洪水冲击而坍塌,陇海铁路客货运输因此中断。铁路部门把陇海线上过往的列车改由相邻的西(安)(安)康铁路灞河大桥绕行,同时决定拆除陇海铁路灞河旧桥,重建一座标准更高、可以满足陇海铁路进一步提速要求的新桥。

  按常规,建成这样的铁路大桥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为了陇海铁路早日畅通,承担设计任务的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7天就拿出了设计方案和全部施工图文件。承担建设任务的西安铁路工程集团调集2000多名精兵强将和280多台精良设备,并打破铁路系统自给自足的封闭运行模式,用市场化的办法、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在全国范围内租借先进设备,增强了施工力量。他们采用超常规的方法组织施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克服了地质复杂、洪水侵袭造成的施工困难,顶酷暑,战高温,13个桥墩、桥台齐头并进,桥上、桥下各道工序平行、立体、交叉作业。60天内整个工地没有一秒钟停工,比铁道部要求的工期提前14天建成了灞河大桥。经铁道部专家组评审,工程质量全部达到设计标准。

  据介绍,新建的陇海铁路灞河铁路大桥是双线铁路桥,全长395.88米,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设计列车时速每小时120公里,比过去提高20公里。

  此前承担陇海铁路列车绕行任务的西康铁路将从明天起恢复正常营运。(完)

  争分夺秒60天 陇海铁路灞河大桥重建纪实

  新华网西安8月18日电(记者 吴锦瑜)8月18日上午,两个多月前被洪水冲垮的陇海铁路灞河大桥以更加雄伟的身姿重新横跨于西安市东郊的灞河之上。10时零3分,第一列列车缓缓驶上新桥,载着满车的喜悦向前飞驰。

  我国铁路工人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纪录:仅用60天建成一座常规至少需要6个月才能建成的新桥。刚刚过去的60天,是争分夺秒的60天!

  6月9日,一场突发洪水冲垮了陇海铁路灞河大桥,西北地区通往华北、华东的交通因此受阻,货物积压,旅客滞留,损失难以数计。铁道部迅速决策:用最快的速度重修灞河桥,最晚9月1日前必须通车!

  西安铁路工程集团公司接过了挑战!他们打破常规,按抢险的思路来组织施工。集团调集了2000多名精兵强将和280多台先进的机械设备,公司领导全部上工地直接指挥。为保证工期,13个桥墩同时开钻,桥上、桥下各道工序立体、交叉作业,60天里整个工地没有停工一秒钟。

  过去的60天,是技术创新的60天!现代化施工靠的是先进设备和技术创新。

  灞河大桥11个桥墩、2个桥台,每个墩台需要打6根32米深的钻孔桩。按常规,每个桥墩上只能支一台钻机,支两台钻机已属冒险,工期根本无法保证。他们在每个桥墩上支起3台钻机同时开钻,每台钻机相隔仅两三米,很容易因相互震动及偏差等原因发生塌孔、穿孔。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把关,规定3台钻机的进尺相差始终不超过1米,同时,通过调整钻孔内的泥浆比重,保护孔壁安全,仅用两个轮回完成了全部钻孔。

  灞河大桥地处千年古河道里,一根钻孔内,竟有流沙、砂石、淤泥等七八种地质。一个钻头钻下去,不是速度上不来,就是钻头被淤泥粘住了。最困难时,有的钻机日进尺只有0.1米。经过反复摸索,他们找到了不同地质用不同钻头的办法,使用旋挖钻、套管钻、反循环冲击钻等交替作业,整体进度大大加快。

  过去的60天,是体制创新的60天!

  铁路施工,从材料供应、设备调配到技术攻关,从来都依靠系统内部的力量解决。在倒推工期的压力下,西铁工程集团“被逼”走上市场化道路,短时间内形成了强大的施工能力。

  抢险初期,工地上需要大量片石,靠内部组织最快需要一个星期。副总经理曹相和灵机一动:“向市场要!”他们在当地电视台发了一个需求信息,第二天,一车车的片石就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工地。

  桥墩钻孔桩需要大量钻机。他们通过互联网把全国的钻机资源摸了一个底,对全国各地有多少台钻机、哪些可以借用了解得一清二楚。大桥尚未开工,数十台先进钻机从山西、北京、上海等地运到工地。施工结束,78根钻孔桩累计用了71台钻机,30多台是外借的,其中近一半来自铁路系统之外。

  过去的60天,更是无私奉献的60天!

  对于铁路职工,险情就是命令!得到灞河桥垮塌的消息,西铁工程集团的干部职工迅速从散布在省内外的各个驻地、工地赶往现场。他们中,有的离开了即将分娩的妻子,有的告别了患病的老人,有的撇下了正在迎接中考和高考的孩子……

  正值盛夏酷暑,头顶太阳晒,脚下热气烘,工人们个个都被晒黑了皮肤,熬红了眼睛,却没人叫苦叫累。

  钻孔桩的护筒需要焊接和切割。天气最热时,护筒外壁的温度达到62摄氏度。焊工段文军钻进护筒一焊就是1个多小时。担心他中暑晕倒在护筒里,他的班长守在外面每10分钟叫他一声,听他应声才放心……

  装载机、挖掘机的操作室里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实在闷热难受了,司机就喝上一瓶藿香正气水,缓一下劲继续干。

  工地上每道工序都以小时为单位卡死了工期。紧张起来,有的工人连觉都顾不上睡,总经理苟秉昌亲眼看见一名工人累得竟然坐在雨中睡着了。

  集团公司领导每天24小时现场跟班,嗓子哑了吃片润喉片,腿跑肿了坐下揉一揉,累了和衣在工地上躺一躺。总经理苟秉昌岳父病危、去世,他仅参加过遗体告别仪式,就又回到了工地。

  中国铁路工人通过这拚搏的60天向世界显示:这是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灞桥速度”书写了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一个辉煌的纪录!

2002-8-19
 楼主| 发表于 2002-8-21 01:08:22 |

陇海铁路灞河新大桥通车 客货运输恢复正常(详细报道)

  华商报消息  呜……哐哐哐哐,汽笛长鸣,车轮滚滚,列车轰鸣声中,10对新人在灞河新铁路桥下喜结连理。面对祝福,新娘马亚兰幸福地说:“让灞河新桥见证我们的婚礼……”

  昨天上午11时30分左右,10对灞河铁路新桥的建设者,在新桥通车现场举行了“情系灞桥集体婚礼”活动。没有婚礼大蛋糕,没有喜宴,也没有传统的掀盖头、拜天地仪式,与婚礼进行曲的悦耳相比,列车轰鸣声更让人心潮澎湃。机车轰鸣和鞭炮锣鼓声中,10位新灞桥建设者挽着身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在灞河新桥下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新郎张红卫告诉记者,他和新娘马亚兰原打算6月18日结婚,由于灞河铁路桥6月9日坍塌,负责灞河新桥建设的西铁工程集团职工日夜加班施工,身为施工队青年突击队队长的张红卫与马亚兰商量后,主动将婚期延后,准备大桥建好后再办喜事。新娘马亚兰说:“我希望我们的感情像大桥一样坚固,让灞河新桥见证我们的婚礼。”

  据了解,参加婚礼的10位新郎均为灞河铁路新桥的建设者,为了赶在这个“好日子”举行婚礼,有的将婚期延后,有的将婚期提前,大家都希望这个特殊的日子能成为自己人生旅途的新起点。

2002-8-19
 楼主| 发表于 2002-8-21 01:09:21 |

陇海铁路灞河新大桥通车 客货运输恢复正常(详细报道)

  新华网西安8月19日电  8月18日上午,西安市东郊的灞河岸上,彩旗招展,锣鼓与鞭炮齐鸣。两个多月前被洪水冲垮的陇海铁路灞河大桥以更加雄伟的身姿重新横跨灞河之上。10时零3分,一列列车缓缓驶上崭新的大桥。桥下的人们热泪盈眶,举起双手向着列车频频挥动。列车上的旅客纷纷涌到窗前向桥下挥手、欢呼,列车载着欢欣向前飞驰。

  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欢呼?我国铁路工人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纪录:60天建成一座新桥。而按常规,建成一座这样的大桥,合理工期为8个月,最快也需要半年时间。神奇的“灞河速度”是怎样创造的?

  抢险思路下的高速度

  6月9日,一场罕见的暴雨以毁灭之势冲垮了陇海铁路灞河大桥,陇海铁路运输因此中断。水害的发生,震动西北,牵动全局,举国关注。

  铁路部门迅速拿出方案:在旧桥的原址抢修一座单线便桥,在下游另择新址重修新桥。

  铁道部副部长刘志军带领一批专家现场考察后发现,在被冲垮的灞河大桥上游10多米处就有一座两年前建成通车的西康铁路灞河桥,当时铁路部门已将陇海铁路过往的列车改由西康铁路灞河桥绕行。他们决定,取消抢修便桥的方案,继续利用西康铁路灞河桥保证陇海铁路运输,同时,用最快的速度重修一座防洪标准更高、可以满足陇海铁路今后提速要求的新桥。经过严格的核算和抢险的要求,工期确定为两个月,新桥通车的时间对外宣布为9月1日,内部按8月20日控制,“在此基础上,能提前1天、1小时都是好的。”

  这样紧迫的工期,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面对挑战,西安铁路工程集团公司当仁不让地接过了“军令状”。

  消息很快传遍全国,西铁工程集团没有退路,没有选择,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全公司迅速进入“抢险”状态。按常规,这样一座铁路桥,设立一个项目部,配备上百人、几十台设备就够了。但西铁工程集团抽调了2000多名精兵强将和280多台先进的机械设备,公司领导全部上工地担任指挥长、副指挥长,每座桥墩设立一个项目部。他们用超常规的方法组织施工,13个桥墩齐头并进,桥上、桥下各道工序立体、交叉、平行作业。抢险指挥部每天两次交班会,抓住当前影响施工速度、质量和安全的关键工序,现场解决一切问题。得益于科学的施工管理,60天里整个工地没有一秒钟停工。

  按照抢险的思路,一切都以工期为重。按照设计要求,浇铸桥墩用15标号的水泥就够了,但这样,浇铸28天后才能达到架梁铺轨所需要的强度。仅此一项,就要耗费工期1个月。西铁工程集团决定换用25标号的水泥,浇铸5天后就达到甚至超过了架梁所需要的强度。

  西铁工程集团公司领导说:“陇海铁路停运一天,损失400多万元。只要工期上去了,多花点钱、多费点事,值!”

  新技术带来的高速度

  现代化施工不靠人海战术,不靠大锤铁锨,靠的是先进设备和多层次的技术创新。

  西铁集团近3年先后投资1.6亿元购置了一批大型先进设备,加上施工开始后新购及外借的设备,大桥施工全程机械化。

  正如万丈高楼靠地基,建大桥,桥墩的基础--钻孔桩是关键。灞河大桥11个桥墩、2个桥台,每个墩台6根32米深的钻孔桩。按施工常规,每个桥墩上只能支一台钻机,支两台钻机已属冒险,工期根本没法保证。他们打破常规,在每个桥墩支起3台钻机同时开钻。这样做,两个轮回就可以完成全部钻孔,但是,每台钻机相隔仅两三米,很容易因相互震动及偏差等原因发生塌孔、穿孔。工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论证,规定3台钻机的进尺相差始终不得超过1米,同时,通过调整钻孔内的泥浆比重,保护孔壁安全。

  灞河新桥地处千年古河道里,上千年的水流冲刷、泥沙堆积,形成了复杂的地层结构。一根钻孔内,竟有流沙、砂砾石、砂夹石、淤泥等七八种地质,而且分布毫无规律可言,相隔两米的两根钻孔桩,地质情况可能完全不同。一个钻头钻下去,不是速度上不来,就是钻头被淤泥粘住了。最困难时,有的钻机日进尺只有0.1米。经过反复摸索,他们找到了不同地质用不同钻头的办法,使用旋挖钻、套管钻、反循环冲击钻、回转反循环钻、重锤冲击钻等交替作业,整体进度大大加快了,而且为今后类似地质条件的施工提供了经验。

  新技术要靠人才实施,西铁集团的人才储备有了用武之地。全公司近4年进了600多名大学生,他们规定新来的大学生一律分到技术含量较高的基层岗位,在实践中,学生们迅速锻炼成长起来。年轻的技术人员成为灞河工地的技术主力。10多人的测量组清一色由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组成,施工的每一环节他们都反复测量控制,力求精益求精。按施工规范,桥梁的中线、高程、轴线允许误差为20毫米,因为测量精确,施工结果误差仅4毫米。

  市场化带来的高速度

  铁路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以往的施工中,从材料供应、设备调剂到技术攻关,基本都依靠系统内部的力量解决。近年来,虽然铁路内外都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多次呼吁打破封闭,但始终没有大的动作。在倒推工期的压力下,西铁工程集团“被逼”走上市场化的道路,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短时间内形成了强大的施工能力。

  抢险初期,工地上需要大量片石。按常规组织最快需要一个星期。副总经理曹相和灵机一动:“向市场要!”他们在当地电视台发了一个需求信息,第二天,一车车的片石就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工地。

  桥墩钻孔桩需要大量钻机。他们利用互联网以及铁路内部的物资供应系统把全国建设市场的钻机资源摸了一个底,对全国各地有多少台钻机、哪些可以借用了解得一清二楚。有的机主嫌工期紧、活少,不愿意来。西铁工程集团承诺来回路费全部报销,每米单价高出市价2倍多。大桥设计尚未完成,数十台先进钻机从山西、北京、上海等地运到工地。6月20日,大桥开工时,灞河滩仿若各型钻机博览会,金戈铁马,蔚为壮观。

  意大利产的价值700余万元的旋挖钻,全国仅有数十台,70%多上了青藏铁路,20%在深圳,其余几台零星分布在全国各地。西铁工程集团千方百计从山西租来一台,加上自有的一台,成为工地上的主力钻机。

  施工结束,78根钻孔桩上了71台钻机,又创了铁路建桥史之最。这71台钻机中,外借30多台是外借的,其中近一半来自铁路系统之外。

  在爆破、灌注的关口,西铁工程集团还从北京、西安好几个研究所请来专家现场指导工作,不少也来自非铁路系统。

  无私奉献下的高速度

  铁路工人们“舍我其谁”的主人翁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是实现灞河速度的根本保证。

  灞河桥被洪水冲垮的消息一传出,西安铁路工程集团公司的干部职工同铁路系统其它部门的干部职工一样,迅速从散布在省内外的各个驻地、工地赶往现场。他们中,有的离开了即将分娩的妻子,有的告别了患病的老人,有的撇下了正在迎接中考和高考的孩子……

  正值盛夏酷暑,工地上地面直射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以上。头顶太阳晒,脚下热气烘,工人们个个都被晒黑了皮肤,熬红了眼睛,却没人叫苦叫累。整个工地上,红旗招展,各类竞赛全面开展,到处是一片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

  钻孔桩的护筒需要焊接和切割。天气最热时,护筒外壁的温度达到62摄氏度。焊工段文军钻进护筒一焊就是1个多小时。担心他中暑晕倒在护筒里,他的班长守在外面每10分钟叫他一声,听他应声才放心……

  装载机、挖掘机的操作室里温度同样高达50多度,实在闷热难受了,司机就喝上一瓶藿香正气水,缓一下劲继续干。

  为了保证9月1日通车,工地上每道工序都以小时为单位卡死了工期。紧张起来,有的工人连觉都顾不上睡,总经理苟秉昌亲眼看见一名工人累得竟然坐在雨中睡着了。一公司员工完成钻孔桩任务后,问他们最想的是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睡觉!洗个热水澡!

  集团公司领导每天冒着高温24小时现场跟班,嗓子哑了吃片润喉片,腿跑肿了坐下揉一揉,口渴了喝口矿泉水,没有一天睡足觉,动辄通宵不眠。总经理苟秉昌岳父病危、去世,他仅在举行遗体告别那一天,在同事们的催促下去打了个照面,仪式一结束又回到了工地。

  连日的奔波及高温酷暑,一公司经理马岁满感到身体不适,大夫让他挂吊针,他说:“工地这么紧张,没有时间。”抓了一把药,又上了工地。大夫从下午一直等到晚上10点他回来吃饭时,才硬把他拉到医疗站挂上了吊针,他累得一躺下就扯起了鼾声。

  高质量保证高速度

  8月14日、15日,铁道部建设司组织了设计、施工单位的10余名桥梁专家,对灞河大桥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验收:所有工程全部达到设计标准。

  都说“萝卜快了不洗泥”,西铁工程集团却提出,要速度更要质量。从第一根钻孔桩开钻,灞河大桥就建立起4套同时运作的质量监管机制:除了监理人员日夜跟班监督,各分公司100多名技术人员管技术的同时对质量负责;集团公司质量监察大队进驻工地,全权负责质量监管;第4套质量监察更富创意,改变以往工程交工时才请验收单位检查质量的惯例,施工中就把验收单位质检人员请到工地,全过程参与质量监督。4套质量监督网构成一个有机的质检体系,使灞河大桥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两位在基础施工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24小时轮流跟班作业。公司还根据现场作业的需要,缩写了《钻孔桩作业》、《砼灌注作业》等两本教材,举办了两期培训班,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为现场施工人员讲解施工技术要领和要注意的关键问题。为了保证大桥桥墩内实外美,公司专门邀请陕西省、西安市砼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到现场,一起研讨如何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表面裂纹问题。按照专家建议,不惜资金在砼中添加了进口的玻璃纤维和超细粉等添加剂,使墩身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了保证打灰时不跑模、不混浆,13个墩台,每个墩台特制了一套模板,现场组装完成后,他们又在模板上加上了横、竖的角钢,使模板固若金汤。浇铸过程中,水泥易产生水化热,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他们一方面24小时不间断向模板浇水;另一方面,在钢模板上搭起了棚子,防止太阳暴晒,控制模板内外温差。

  在路基施工中,路基质量检测小组利用先进的核子密度仪和K30承载板,24小时检测。按施工规范,需要检测2700个检测点,他们实际检测了7000多个点。(完)

  

    新闻背景:陇海铁路灞河大桥重建备忘录

  新华网西安8月19日电

  6月9日,陇海铁路灞河大桥被洪水冲垮,陇海铁路西安段客货运输全部中断。西安铁路分局迅速安排13列列车绕行、4列列车折返、5列列车停开,另有24列列车从省外折返或绕行,沿线仍滞留旅客4万多人。

  6月10日,铁路部门紧急修通连接陇海铁路与西(安)(安)康铁路的便线,陇海铁路于凌晨恢复运行。但由于西康铁路灞河桥是单线桥梁,同一时段内只能供一个方向的列车行驶,当天仅通过列车51对,而陇海铁路灞河大桥的日通行量为118对。

  6月11日:铁道部决定重修陇海铁路灞河桥。

  6月16日:西康铁路灞河桥客货列车通过能力提高到86对。

  6月18日:陇海铁路灞河大桥重建设计方案确定。

  6月20日:陇海铁路灞河新桥动工兴建。

  8月2日:下午2时,灞河大桥开始架梁、铺轨。

  8月8日:上午9时55分,灞河大桥合龙。

  8月18日:上午10时03分,陇海铁路灞河大桥正式通车,陇海铁路恢复正常运行。

  8月19日:西康铁路恢复正常运营。  

2002-8-20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2 17: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