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把这几种方案列表对比一下可能更加一幕了然,推荐度为本人主观观点。 说明:这里的最大运力按照B型车一辆350人粗略计算。当达到这个乘客数量时舒适度极恶劣。因此,最大极限运力越大的方案,实际使用中意味着乘客越舒适(因为没有这么多乘客)。故障传递指的是不光是发生故障事故后前后的影响,不光和间隔相关,还和故障诱发的容易程度有关。比如,小编组运力低,更容易因为超额客流冲击发生故障。所以评估是按照运营间隔小倾向增加故障传递,有直通倾向于增加故障传递,容易因为客流冲击招问题的增加故障传递的逻辑进行。 其实,虽然有种种毛病,但客观来说,13号线原本在设计建设当初,相比较北京后续很多线路,它是一条技术路线走的相对而言最对的地铁。技术朴实无华,有砟线路部分噪音振动极低(怎么清华不抱怨全速通过的13号线搞地震,而偏偏不满地下低速折返的15号线呢?)。这些其实都给了我们很多良好的启示:地铁在地面不是必须吵,只要技术对路。很不幸的是,这些好的东西概念不仅没保留下来,而且逆向污染着13号线这片净土。最近几年,13号线的减震扣垫和减震轨逢逐渐都被换成了普通的,环境噪音有所增加。即使如此逆向污染,当你站在立水桥站,仍然能轻松分辨来的车是13号线还是5号线,虽已不是最佳状态的13号线的行车噪音仍然是大大低于技术路线错位,导致行驶起来“雷霆万钧”的5号线的。
地铁的修建不是必须高成本,地上线成本就可以很低。地上线也不是必然和周围居民无法协调,只要你别滥用错误的技术把地铁修成雷公电母的动静。我国地铁业界很多中国特色的观念是很有问题,亟待“拨乱反正”的。在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矛盾日趋激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摒弃以往过于粗放大气的规划建设方式,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把地铁铺设的环境友好,人文友好,技术友好,为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儿努力奋斗。 素材来源:读者来稿 顶图by搜索引擎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