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1点半了,师傅的午饭还没吃,再热就成粥了。”12月6日,济南西车辆段轮轴车间青年职工宋洋端着饭盒,无奈地自言自语。
宋洋口中的“师傅”叫袭祥庆,是轮轴车间的一名数控机床维修工。袭祥庆1982年开始从事机床维修工作,36年来一直与机床相伴,曾获得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劳动模范和创效能手等荣誉。
一会儿,袭祥庆完成了维修作业,回到休息室。他一边吃着饭,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袭祥庆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加工火车车轴的主要设备只有手动的机床。“那时的机床都是皮带传动,齿轮箱的密封不好,经常会有机油外溢。车轴刀花的粗细完全依靠机床师傅们的手艺。”袭祥庆回忆当年,很是感慨。
“1995年,我们车间有了第一台美国产的数控机床。”袭祥庆说,“可是这台机床刚到车间落户就遭到冷遇。操作师傅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经验,都不愿意去使用新型机床。”
为了让这台数控机床发挥应有的作用,袭祥庆主动请缨,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和维护。“当时,原版说明书全是厚厚的英文书,美国厂家给我提供的中文说明书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很多操作都翻译得不清不楚。”袭祥庆说。他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弄懂这台进口机床,便一头扎进资料堆里。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努力钻研业务,终于弄懂了这台机床的使用方法和维修方法。
进入新世纪,国产数控机床的身影开始在车轴加工领域出现。随着科技水平提升,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我国数控机床逐步实现了装备国产化。“我们的国产机床加工精度完全不输进口设备,很多设计比进口机床更实用、维修更便捷。”袭祥庆自豪地说。如今,他所在的车间已经实现了车轴、车轮加工和组装的数控国产化,所有的数控装备都是响当当的国产品牌。
袭祥庆与机床相伴36年,经历了我国轮轴生产从人工操作到数控加工的过程,经历了加工装备由国产装备逐步替代洋装备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