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47|回复: 3

转帖——来自38号车评中心的评测高铁(复兴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5 21: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吧,我一直犹豫这文章要不要写......作为一位火车迷,跟大家说火车聊火车本身应该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但是我就发现,聊别的火车都没事,唯独高铁这话题就不能碰,只要一聊高铁,就一定捅马蜂窝,评论栏各种血雨腥风惨不忍睹,反正就是高铁这东西似乎已经超越一般火车其工程产品本身的范畴,上升到了国家和民族面子的高度。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就不能说中国高铁半点不好,不能说任何其它国家的高铁技术先进,不能深聊中国高铁的历史,不能提“国产化率”,不能提是否“自主研发”,不能提“自主知识产权”等等这些敏感词。只要一提,直接爱国与否的帽子就扣过来了。
这事其实我觉得挺没劲的,就跟在汽车圈,你就不能说某些自主品牌半点不足一样,只要一说,不分青红皂白一定会被人骂汉奸、外国狗等等这些。
实际上,这种天朝上国护犊子的思想是最误国的,非蠢即坏,最没有资格谈爱国。
什么叫做真的爱国:在我看来就是既要肯定发展取得的成果,也要认识到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既不要盲目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一切认知和观点基于事实,坚持实事求是。中国的工业水平相对落后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行业的工作者或爱好者,我认为真正爱国的方式就是尽可能贡献自己的价值。能力也好,批评也罢,反正只要是对于发展有意义的行为都算爱国。
比如在我目前从事的汽车行业,每当我测评自主品牌的汽车,利用自己在技术和体验上的认知,把它们的优点呈现出来,并将之推荐给适当需求消费者,在我看来是爱国行为;相反,根据自己的测试切实指出产品上存在的不足,并同时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帮助厂家把产品研发得越来越好,在我看来一样是爱国行为。
因为我爱国,我希望自己热爱的行业能够发展得更好,为更多的国民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收益,这就是我的初衷。
之所以铺垫这么多,是因为我希望大家能“在车言车”,多探讨有用的技术和体验,别整那么多烂七八糟没用的东西,别乱扣帽子,这样无益于发展和求实。所以我决定再次顶住压力跟大家畅谈一下咱们国家的高铁事业以及这一次最新的成果。
好了,下面咱们可以正式来“言车”了。
这一次想给大家测评的车型是两款:中国标准化动车组CR400AF和CR400BF。



1.png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2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图为复兴号——CR400AF,外号蓝海豚

上图为复兴号 CR400BF,外号金凤凰

上图为复兴号 CR400BF,外号金凤凰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21: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这两台车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注意它们的名字:标准化动车组。
那么标准在哪儿呢?为什么要搞标准化呢?动车组又是什么意思?这要从车辆技术和中国高速铁路的引入历史谈起。
高铁即高速动车组,而动车组是高速铁路的基础运行模式。一般的列车其动力是由位于列车车首的机车提供的,也叫做机辆模式,机即机车,辆即车厢。而动车组也叫做动力分散式列车,它一整列并不是只有车头提供牵引力,而是整列当中多个动力单元即车厢都具有驱动装置,相当于整列车分散着动力一起驱动列车前进。一般的动车组根据不同的动力需求至少有两个以上分开的驱动单元,最多甚至可以做到全列都每个轮对能够提供动力。在动车组中提供动力的单元叫动车(M),不提供动力的单元叫拖车(T),比如6M2T的意思就是全列8节车厢,其中6节具有驱动力。4M4T是4动4拖,依此类推。
CR400BF的动力转向架
而动车组列车相比于机辆模式更适合高速铁路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受到黏着重量的限制,机辆模式的机车有再大的功率也无法充分发挥到整列加速上面。这是因为全列的驱动力都需要由机车的轮对和轨道之间的摩擦力来提供,机车的重量有限,在重力作用下能够产生的轨道和轮对间的摩擦力也很有限,因此一台机车要靠着自身重量产生的那点微小的摩擦力来拉动身后相当于自身重量几倍甚至几十倍重量的列车,即动拖比小,空有再大的驱动功率也无济于事——如果动力输出超过摩擦力极限只会引起打滑,有劲使不出;而动车组列车的动力是分散的,动拖比大,所以能够带来更强的黏着特性,即能够产生想对更大的用来驱动列车前进的摩擦力,这样就使得动力输出的效率可以更高,更不容易打滑,其直接结果是:能够承载更强的动力、加速更快、爬坡能力更强、对速度的保持能力更好。
传统机辆模式如果输出动力太强只会引起打滑,功率利用率低
2,由于车钩之间存在间隙,传统机辆模式的列车在加速和制动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闯动,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和整列的动力学特性。而动车组列车由于是整列加速整列制动,所以再加速过程会非常平稳,舒适性和动力学特性都远远好于机辆模式,尤其在高速行驶时,这一点尤为关键。
客车为了运行平稳,禁止使用任何单独制动机车的制动方式
3,不仅加速能力更强,制动性能也更优异。这是由于现在电力驱动的机车除了具备机械制动(空气制动)之外,还具有能够把动能反向转化为电能并回馈电网的再生制动(电制动)功能。在传统机辆模式的列车上,再生制动的制动力只能作用于具有牵引电机的机车动轴上,充其量也就是机车本身,而对于后位被牵引的车辆则完全无济于事。因此在机辆模式的列车上再生制动功能存在两个局限:1,能够提供的制动力有限;2,由于只是作用于机车本身,所以我国铁路客运中是禁止使用再生制动的,以防止再生制动过程中由于车钩间隙造成的后位车辆前闯影响旅客的乘坐舒适。而动车组列车由于动力分散,所以在使用再生制动时既不会引起车辆闯动,也能够提供作用于整列的强大制动力。这种制动力带来的制动效果会比传统机辆模式单纯使用空气制动所带来的制动力输出更加均匀、制动效果更好,同时也更节能(动能并不是在摩擦过程中单纯转化为制动系统的热量被浪费了,而是转化为一部分电能回馈触网,相当于再发电),因此这也为动车组列车在高速行驶提供更强的安全保障-----制动性能。
再生制动将动能转变为电能回馈触网
4,机辆模式机车的较高轴重(每轴承受的重量)是为了带来更好的黏着效果即轮对和钢轨间的摩擦力。而动车组列车由于动力分散,所以就不再需要像机辆模式那么高的轴重了。更低的轴重意味着自身更灵活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对钢轨和轨基的压力较小,在施工和维护过程中能够保持更好的状态,更有利于车辆运行的平稳。这点在高速行驶时也是尤为关键的。
第一个问题解答完了,什么是动车组,高速动车组的优势。
继续往下说第二个问题:中国高速动车组的由来。在21世纪初,世界上的高速动车组技术主要集中在日本和欧洲。而我国凭借自己的技术水平自力更生尝试造高速动车组的几次努力均以失败告终。而在那时,时任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就提出了要搞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即认识差距,承认差距,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手段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先进的技术。先后从川崎重工、阿尔斯通,庞巴迪运输和西门子引入了四种高速动车组平台,并与国内四家本土厂家合资生产高速动车组。分别是以庞巴迪和南车集团青岛四方庞巴迪(简称BST)引进了庞巴迪Regina C2008为原型生产的CRH1型、以川崎和南车集团青岛四方引进了川崎E2-1000为原型生产的CRH2型,以西门子和北车集团唐山唐车引进了西门子ICE-3为原型生产的CRH3型,和以阿尔斯通和北车集团长春长客引进了阿尔斯通Pendolino为原型生产的CRH5型。
左:CRH1/2/3/5。右:它们对应的原型车
当然这里想说的是,上述四种车型中并非每个型号都能够真正跑到很高的速度,所以狭义上来讲只能算动车组而并不都算高速动车组,当然无论如何他们所能达到的运营速度也是之前国内传统机辆模式列车所难以企及的,因此在我看来仍然可以在广义上定义为高速动车组。
以上是第一个引入阶段。
之后咱们国家又根据自身的发展和运输需求在这四种原型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进,研发出了新一代更高运营速度的车型,分别是南车四方以CRH2C型为基础研发的CRH380A/AL型;北车唐车以CRH3C为基础研发出的CRH380B/BL型;北车长客通过以CRH380BL为基础更换了日立牵引系统研发的CRH380CL型;南车BST引进了庞巴迪Zefiro平台研发出的CRH380D型。上述四种车型名字中的“380”是指380公里每小时的运营速度,当然后期人为降速让它们跑不快就是另外一码事了,但它们都具备跑380的能力。除此以外也包括一些新的衍生型号,比如CRH1A-A等这类。
CRH380A/B/C/D
以上是第二个自主消化吸收技术再创新阶段。
当然直到此时,你也应该能够看到咱们国家的高铁仍然没有脱离国外高铁的影子,准确来讲就是它们的构架仍然是国外较早期的车型。所以如果有人问你中国的高铁是怎么来的,在CRH380A/B/C/D的发展阶段你可以这样回答他们:主要从外国买来的,外加一点点自主创新的改造而来的。
这并不丢人,因为很简单:咱们国家的基础工业本来就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这是现实,你想不承认都不行。但是咱们有一个优势:人多地大。所以咱们国家对于铁路尤其是高铁的需求又是其它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在这种双向的需求之下催生了市场换技术的交易,西方一些高铁生产厂家获得了巨额的订单,同时也把高铁技术转让给了中国,虽然并非最新最好的,但至少,咱们国家总体上有了造高铁的技术。
但是这种发展方式仍带来了一个问题:四个合资厂家虽拥有各自的技术却各自为战,产品之间的互通性很差,并且完全执行不同的控制系统和标准。这直接导致了不同厂家不同技术平台的产品无法重联、无法互救、司机无法以统一技术控制的局面。比如来自川崎技术的CRH380A可以和自家平台的CRH2A重联,却无法与西门子技术的CRH380B重联。这严重影响了高铁运营的通用性、灵活性。
以前只能同技术平台车型重联运行
对于有如此巨大需求和发展潜力的中国铁路市场,如果各家的高铁都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打造,那么未来高速铁路的运营效率理论上会更上一个台阶,因此催生了中国高铁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标准化动车组。未来所有的车型无论你的技术平台来自于谁,都按照统一的控制系统和标准来打造,一定程度打通了各家的技术隔阂,实现更强的互通性。
因此你就看到了它们的诞生:中国首批标准化动车组(简称标动)。分别是青岛四方打造的CR400AF型(外号蓝海豚)和长春长客打造的CR400BF型(外号金凤凰)。
有了统一标准,不同技术平台的车型也可以重联运用了
所有的问题都解答完了(这文章的铺垫好像太长了点)。下面开始正式说这两台车:它们都采用8节编组,4动4拖(T-M-T-M-M-T-M-T)的驱动布局,运营速度350km/h,实际曾达到的测试速度为420km/h。
可能有人会问:不是都标准化了么,为啥两列车在外形上还是差别较大呢?这是因为标准虽然相同,但是技术平台和研发路线不同,两种车分别诞生自原南车和北车各自具有的技术构架(不用我说你应该也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车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但是它们这一次最大的突破就是:可以重联运行了,司机只要从一端就可以完全同步操纵两组列车,这是以前完全不具备的能力。
在这两台车的试验阶段,我和许多车迷就多次去铁科院环铁试验场拜访它们,那时候我们就期待着有一天这代表着中国高铁新时代的产品能够批量生产并投入运用,当然我们更希望的是它们比前任产品无论在各个方面都要更好,这才真正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达到的新高度。我们幻想着它们正式运用的那天一定要亲自去乘坐感受。
图片拍摄自环铁试验场
我在测评汽车的时候就总是告诉大家:任何产品一定要亲自体验过之后才有发言权,千万不要按照固有的认知去判断,那一定是偏颇的。高铁也一样,虽然我不能开但我能坐,除了外观内饰功能性这些表面功夫以外,我其实更加关注它们的行驶品质、动力学性能等等。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2017年2月25日-3月10日,全新的国产标准化动车组CR400AF-0207和CR400BF-0503担当京广线G65(北京西-广州南)和G68次(广州南-北京西)的运营,隔日发车。
这一次算是两种全新的标准化动车组第一次投入正式运用,但为了能够充分体验这两组新车,并与前一代产品进行比较,我安排了两趟行程:第一趟是3月7日乘坐蓝海豚从北京西坐到石家庄,再从石家庄坐CRH380A回到北京西;第二趟是3月9日乘坐金凤凰从北京西到保定东,到达之后随即返程坐CRH380AL回北京西。所有行程全部为一等座。
这两趟行程的好处是把蓝海豚和金凤凰都坐了一遍,并且回程走相同的路线对比体验上一代中国的高铁产品,同时也是京广线的主力担当——CRH380A。同样的线路,同样的天气,相对而言已经创造了最最公平的对比环境,看看新款的标动在产品力表现上能否完全超越上一代车型。
去程坐标动,回程坐CRH380A
既然是对比,那就得设定一些对比的指标出来。我虽然不是铁路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我以一位乘客的需求和长年以来对于汽车行业的评估经验,罗列了如下一些对比项目:
1,座椅的舒适性
2,乘坐空间
3,内饰氛围
4,功能性
5,座舱隔音性
6,车厢连接处隔音性
7,竖向震动的过滤性和弹跳性
8,横向摇摆和抗蛇行能力
9,错车时车身的摇动
10,有无某速度共振
3月7号和9号我很早就到达了西站虽然两列车的外观之前已经看过无数次了,但对于首次登上这两组列车还是兴奋了一下。当然登车之前最重要的是:在重联处隔着玻璃观察了一下司机室(因为站台的高度,能看见司机室了,之前在环铁试验场停放的时候真心太高够不着)。果然司机室的布局完全相同了,都是单手柄操纵,且与之前的380A/380B都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21: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车的司机室
之后就是车内,我从金凤凰列尾走进去逐一观察了商务座舱、一等座舱、二等座舱和餐车以及卫生间,之后列首出来再进蓝海豚,也从尾到头走了一遍。
总体来讲,两种标动的内部氛围都比380时代有了质的飞跃,更高档、更有现代感,也更温馨——这是我回程坐CRH380A时再次感慨了一番。
与此同时,两种标动无论一二等座都无“面壁”的状况,这是380A(一等座)和380B(二等座)上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腿部空间也变得更大,车顶更高,每排座椅都有充电插座。
两款标动的内部设计在豪华氛围,功能性等方面相比前代产品都有实质进步
如果两种标动本身进行比较的话,在内饰氛围上蓝海豚明显更胜金凤凰一筹,同时蓝海豚的卫生间也比金凤凰大得多,金凤凰的卫生间小到背着包进去几乎都难以转身的程度。
前三为金凤凰卫生间,很小。图四为宽敞的蓝海豚卫生间
座椅的舒适性方面(只体验了一等座)也是蓝海豚更好,质地明显更柔软,而金凤凰和380A几乎是一样的,腰部支撑偏硬。
蓝海豚座椅最舒适,且两种标动都没有面壁座(380A有),都有插座
在静态体验上蓝海豚可谓完胜,大幅超越金凤凰和前身380A,金凤凰相比380A和380B也有进步,但明显不如蓝海豚洋气。
下面说动态,车开起来以后,金凤凰和蓝海豚的表现发生了倒挂。
当天这三种车型的最高速度都只开到了300km/h,以下所有的表现都基于这个时速下的评估。
首先是座舱的静谧性,蓝海豚、金凤凰和380A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都很好。
在车厢连接处的隔音性,金凤凰明显最好,其次是380A,最差的是蓝海豚,声音吵而且尖。380A的声音比蓝海豚更低沉一些,但明显不如金凤凰。
竖向的震动处理方面,金凤凰和380A互有胜负,金凤凰对于震动的过滤更柔韧,但380A的振幅更小,蓝海豚表现较差,颠,而且余震多。
车身摇动和抗蛇行能力(火车在通过弯道时由于轮对踏面相对轨面的偏移,回正以后仍然会在重力作用下往复摆动,这种摆动称为“蛇行”,会影响行车稳定和舒适性)方面,金凤凰和380A都很平稳,通过弯道时几乎没有多余的晃动;蓝海豚表现糟糕,车身不断地摇摆,且是各种幅度的摇摆,停不住(非常像我那段时间测试的大众蔚揽Alltrack),甚至给我带来了一定的晕眩感。
错车时车身稳定性感觉金凤凰比380A略好,二者车身的摆幅差不多,但金凤凰的车身动作较柔顺,380A略生硬一些。均好于蓝海豚,蓝海豚仍然是有多余的回摆,感觉回弹阻尼处理的不好。
两种标动车身连接处的减震器和转向架上的抗蛇行减震器
在共振处理上三种车都没遇到某个速度条件下的车身共振。
同时我必须指出:CRH380A由于运用周期不同,养护和磨损程度不同,车况差异较大,7号那趟车的车况就明显好于9号那一趟,因此即便是7号那一趟380A也未必代表着车辆的最佳表现,但是相反,两种标动由于是首发,车况理应代表着它们最好的水平了。
总体评价是:
内饰、座椅、空间、功能性:CR400AF > CR400BF >CRH380A
行驶品质:CR400BF > CRH380A > CR400AF
蓝海豚赢在面子上,超越前身380A和金凤凰,却输在了里子,行驶品质比380A有着明显退步。当然也许因为种种原因蓝海豚目前的车况也不佳,可能一定程度影响了体验,未来有机会我会乘坐其它线路感受。
金凤凰的里子给满分,行驶品质最好,如果在内饰设计和卫生间布局上再下下功夫就更好了。
CRH380A受制于设计年代,内饰仍然较朴素。但在并不确定我们对比体验的车型是最好车况水平的情况下,行驶品质仍与最新的CR400BF差距很小,同样值得表扬。
同场的对比结果,三种车型各有胜负
以上就是两次简单的往返体验对于两种新标动和380A的评定。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我作为一个外行人纯粹是瞎评。但我想解释的是:在高铁领域我虽然并不专业,但作为实际用户,我把自己的体验如实分享出来其实仍然是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毕竟高铁作为一种运载乘客的交通工具,乘客的主观体验比什么都重要。我也期待着在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动车组下线,我们有机会体验更多的产品,同时也希望如果两种车型仍处在调试阶段,工程师们能够再下下功夫把它们努力打造得更加完美(如果我的这点微薄的声音能够被厂家采纳那就更好了),尤其是蓝海豚,你现在的行驶表现比起前任简直是退步。
在另一方面,技术有了是一码事,调校好坏又是另一码事,就像汽车的变速箱,你能造出几个挡的自动变速箱只完成了10%的工作,剩下的90%是把它和发动机以及整车匹配到完美,那才能算得上真正好的产品,否则只会造不会调并不算真正的掌握了技术——这也是我近几年来在测试很多汽车的时候所得出的感悟。
最后,作为一位车迷,我谨祝中国未来的高铁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并以三句话作为本文的核心思想与大家共勉:1,不切实际空谈爱国是造不出高铁的。2,闭关锁国是造不出高铁的。3,仅靠吹牛逼是造不出高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2-23 14: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