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anghewhpiano 于 2018-7-17 10:47 编辑
营业里程突破1万公里,资产总量突破万亿元;安九铁路等7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增投资规模1871.6亿元;到2020年末,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逾1.3万公里……如今,长三角高铁成网,与珠三角和京津、东西部地区城市群互联互通,形成快速便捷“交通圈”,路网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 从互联网订票,到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购票,“炫科技”已深入渗透到铁路客运服务中,旅客有了满满的幸福感。 智能便民 旅客获得幸福感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长三铁路运输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微信、支付宝支付、APP自主选座、接续换乘等指尖上轻松购票,走出了人工、电话“买票难”的囧境,百姓不用再为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彻夜排队,曾经“壮观”的购票“长蛇阵”场景消失了,出行“买票难”大大缓解,倒票“黄牛”失去了市场。 网络化购票、人性化“刷票”“刷脸”进站,清晰的站车智能语音播报、现场视频安全监控,为旅客带来了更为安全、便利的不一样的春运体验。随着客服网络的完善,长三角地区有超过400趟列车提供刷身份证进站功能,仅上海虹桥站每天就有超过1万名旅客选择不取车票、直接刷二代身份证乘车,无线化、无纸化、智能化的高铁出行让旅客脚步越来越轻快,旅客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变化背后,却折射出了铁路的巨大技术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运,上海局集团公司为最大限度满足旅客需求,便民利民服务,深入挖潜,储备运能,开行图定旅客列车889.5对,增开旅客列车225对,客车开行总数达1114.5对,同比增加61.5对,增幅5.8%。其中,开行动车组列车766对,占开车总量的68.7%,同比增加67对,增幅9.6%;人民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体验到了旅途的美好生活,从中分享了铁路发展成果。 服务社会 铁路助力“安徽造”走向世界 每年春季,一列列装载着化肥、农膜、柴油和粮种的“支农专列”,从淮南、铜陵、徐州等穿梭往来浙江、江西、湖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这是长三角铁路开辟“绿色通道”,优先运送支农物资、保障春耕生产的繁忙场景。 不仅如此,2016年6月起,上海局集团公司为马钢、淮北等煤炭企业量身定做绿色经济运输新产品,已平安运输高能燃料干熄焦超过100万吨,每年为马钢节约费用1000多万元。 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中欧班列。 2013年9月29日,一列编组43辆、承载40英尺大型集装箱的中欧班列(苏州—华沙),首次从苏州站西站发车,经满洲里开往欧洲波兰,拉开了长三角铁路货运班列跨境运输的帷幕。 2017年5月13日,X8024次列车满载着50个集装箱的义乌小商品,从义乌西货运站驶向13000公里之外的西班牙马德里。这是中国开往欧洲的第1000列中欧班列。 今年3月8日至11日,一列列集装箱班列装载着太阳能光伏、液晶面板、笔记本电脑、机械和轻纺等“安徽造”产品,从合肥北物流基地开出,驶向万里之遥的中欧德国汉堡。合肥首次实现4列连发至中欧、中亚班列(合肥-汉堡),装载的是安徽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 中欧班列惠及沿线多国企业民众。随着长三角中欧班列方便、快捷、安全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通过中欧班列将货物运往中国市场,回程列数正在不断增长。2017年,长三角铁路共开行中欧(含中亚方向)班列1126列,其中返程55列,同比增加363列,增长47.6%,创班列年度开行数量历史新高。目前,长三角中欧班列回程营运线路已达4条,进入了双向常态化开行的新时代。 中欧班列以其海运时间的1/4、航空运价的1/5以及班列化、客车化开行的组织方式,为客户提供了良好的物流体验。自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以来,长三角开行的中欧(中亚)班列,以安全快捷、绿色环保、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优势,在中国和世界发展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铁路助力“安徽造”走向世界 随着高铁开通的延伸效应,沿线区域产业集群在城市交通更新中实现转型升级,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崛起。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地高铁站的引领能力表现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安徽高铁发展突飞猛进,为“安徽造”走出去提供了运力支撑。 目前,全球每10台笔记本电脑,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安徽正努力在全球制造业的版图上标注上自己的印记。 沿京沪高铁这条经济“大动脉”,南京、常州、蚌埠、徐州等地,纷纷“搭”上经济发展的高铁快车,因地制宜规划、实施沿“京沪高铁经济带”一体化建设,城市功能更趋合理完善,城市经济发展迸发新活力。源源不断的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循此输入这片“创新极”。 宁波、嘉兴、南通、芜湖、安庆等周边城市,纷纷以各自特点打出全新的产业承接牌,协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寻找到自己全新的定位。 同城效应 双城生活 长三角铁路飞速发展,一条条高铁联结成网,带动一座座新城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0年来,上海虹桥、南京南、杭州东、合肥南等一大批现代化高铁客站建成投入使用,形成“1至3小时”高铁交通圈,为区域经济发展搭建了新动脉。 有着百年历史的京沪铁路是东北、华北通往华东的必经之路。京沪高铁贯穿京、津、冀、鲁、皖、苏、沪“三市四省”,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沿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6.7%,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4个,途经的地理区域特点,赋予其特殊的使命。 6年来,京沪高铁安全输送旅客6.3亿人次,激发沿线城市的发展潜力,架起了“高铁经济走廊”。沿线许多城市以高铁为依托,建设了“高铁经济带”“高铁新城”“高铁新区”,重构了各自的“经济版图”,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潜力,也带动了沿线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人才的安居乐业。高铁的便捷性使人的跨城流动变得更容易,“双城生活”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市民生活的一种新选择。近年来,高铁建设成网、出行便捷,让部分年轻人选择在长三角就业,购房置业。 高铁重塑了人们时间和距离的观念,改变了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带来了愉悦的高速度体验和旅行的快乐,高铁“同城效应”优势凸显,“双城生活”逐渐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 1.2018年7月17日北京开K5291次、涞源开K5292次停运。 2.2018年7月17日北京开K5225次,清河城开K5226次停运。 3.因宝成线水害影响,7月17日佳木斯开K548/5次停运。 4.因宝成线水害影响,7月18日、7月19日成都开K546/7次停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