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 主旨·方略·举措 ——在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 2014 Rail+Metro 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展·上海 同期会议)上的主旨演讲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徐 飞 (2014年6月)
大家上午好! 去年12月14日,西南交通大学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国际铁路联盟等多个单位协办的首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成都隆重举行,并共同发表了《成都宣言》,论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论坛结束至今的短短六个月里,中国高铁走出去步伐加快,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二期主体工程完工,全套“中国标准”的埃塞-吉布提铁路正式铺轨,中国将在罗马尼亚境内修建高铁,泛亚高铁中缅铁路隧道即将动工。中国高铁、中国装备走出去风生水起。今天,第二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移师上海,我们再次聚首、深度聚焦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主旨、方略与举措,为中国高铁走出去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一、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主旨
高铁乃大国之重器,是中国现代装备业成建制国产化、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典型代表。中国高铁成功实现了由跟跑者向并行者和领跑者的转变,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美国有苹果(iPhone),中国有高铁”,就是国际社会高度认可中国高铁的极好佐证。在上届峰会上,我集中阐述了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外交、安全、政治、经济、文化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今天着重强调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三大主旨。 (一)推动“交通成和”。国家要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要先行。交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而且自古以来,人类文明随道路的联通和延伸得以传播、理解、亲近和发展。当下,作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五大标志性成果之一的高铁,不仅在华夏大地上纵横驰骋,而且还通过“走出去”方式,让这一安全舒适、方便快捷、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运输方式惠及世界各国,并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互信互助与人类社会繁荣,正所谓交通改变时空,交融消弭隔阂。600多年前,郑和曾七下西洋,以和平之旅、文化外交增进了睦邻友好,展示了中国和平文明的国家形象;今天,我们将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中国高铁是造福各国普通民众的工具,是加强国际交流、传递文明的使者。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谈到,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国人民素来友善、爱好和平,《韩非子•说林上》中“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理念,已经深深浸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今日之中国,向世界再次展现了坚持和平发展的民族基因,也正在以实际行动与世界各国编织和平的经纬。因此,高铁走出去被赋予了“交通成和”的国家使命,是推动“和平外交”、架设“世界和平之桥”的新基石和新载体。 (二)助力重建“丝绸之路”。历史上,作为传统陆上贸易强国,中国通过古丝绸之路创造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南宋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经济总量的75%;即使到了日渐衰微的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仍占全球的3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向东(太平洋)开放,加入全球经济循环,中国经济重心向沿海地区转移,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发展。当前,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对中国向东(太平洋)开放形成围堵、挤压之势。与此同时,克里米亚问题导致美欧俄国际关系紧张、恶化,从而使中美欧俄等重要大国和地区的双边关系、多边关系乃至国际政治秩序和世界地缘政治版图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由中、俄以及中亚各国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正逐步由反恐安全组织转向经济合作联盟。重新审视国际经济环境,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深入合作,一方面,以中国(上海)自贸区试点为先导因应TPP和TTIP;另一方面,以高铁这种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取代古老的风力、马(畜)力和人力运输,重建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此外,以“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高铁建设打通进入印度洋的经济要道,直指世界最大石油产地和供应地——波斯湾地区。这是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国内经济结构不平衡、实现中国经济突围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增长乏力、复苏不均衡、下行风险犹在的全球经济而言,更是一剂经济强心针。因此,高铁被赋予丝绸之路的重建使命,高铁走出去承载着架设陆地经济通道、建设现代丝绸之路的历史重任。 (三)以“路权”支撑新“陆权”,打造新“海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11个方面安全的一体化。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时空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拥有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和制天权,但归根结底要落脚于制陆权。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海权”,但在向东(太平洋)开放遭遇美国围堵的全新安全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海权”与“陆权”的关系,建立一种对冲海权的新陆权。国家在坚决实施深蓝战略的同时,以高铁为支柱、以“一路一带两走廊”战略形成向西进入大西洋和向南进入印度洋的突围之势,这将建立起保障国家总体安全的“陆地法”,在削弱美国在阿拉伯海域影响、打通中东战略“咽喉”的同时,形成与美国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军事封锁之间的海权对冲,为中国带来一个以“路权”支撑“陆权”的新陆权时代,助力中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与此同时,在已有且不断增强的基于太平洋的海权基础上,打造基于印度洋、大西洋乃至北冰洋的新海权。因此,高铁走出去维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承担着国际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的重大使命。
二、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方略
(一)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高铁走出去适逢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而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外交形象显著提升、和平发展环境态势趋好,中国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铁路装备国际化,屡屡在国际舞台亲自推介中国高铁,这将有助于政府规划引导、高铁企业有序走出去局面的形成。就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北美高铁建设发展起步,欧亚大陆经济走廊作用凸显,非洲铁路现代化需求旺盛;就自身条件来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与相关国家产业发展互补性增强;中国交通装备技术完善、运营经验成熟、质量和性价比高,在国际市场享有良好声誉。 与此同时,中国高铁走出去也面临资金筹措、技术标准、跨国营运等异常困难与严峻挑战,深受国际政治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错影响。突出表现在:一是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JR东日本和川崎重工、加拿大庞巴迪等已具备高铁技术优势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据《日本共同社》2014年3月18日报道,日本四大铁路公司高调成立“国际高速铁道协会”,携手向海外输出新干线技术和设备,推进日本高速铁路标准成为国际化标准,并邀请计划建设高铁的美英等国铁路公司加入,以利于获取订单,抢占全球铁路市场份额;此外,日本首相安倍近期还力推“高铁基建外交”,拟向美国高铁计划无偿提供最先进的低温超导磁悬浮技术。二是相关国家高度关切国家安全、资源保护、企业利益等自身因素,合作谈判困难重重;如近日《印度教徒报网站》发表文章称“印度对中国高铁说不”。三是技术标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在高铁标准已被国外垄断或使用、欧洲标准具有天然排他性等背景下,中国高铁核心技术只有取得国际专利和产权保护,才能畅行世界。四是投融资和营运模式仍不尽成熟,BT、BOT、EPC、PPP等模式各有利弊,存在盈利风险。五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宗教冲突、文化相斥,走出去存在不可控因素等。
http://www.51crh.com/thread-132511-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