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北站西南方向,直线距离约1250米处,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三层楼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中部半圆型的高大穹顶。这就是和平区总站路100号的沈阳北站原址,俗称“老北站”或“辽宁总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沈阳铁路局沈阳车务段等单位的办公场所。
回顾老北站的历史,先要说到“南满铁路”。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5日,日本与 俄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结束了争夺东北利益的日俄战争。作为战胜国,日本接管了原为俄国管辖的中东铁路长春以南的铁路干线、支线及一切特权、财产,改称南满铁路。次年,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作为日本重要的殖民机构,“满铁”影响了东北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满铁附属地”内的奉天驿(沈阳站)建成通车。同时,京奉铁路得以通到沈阳市区,车站名为奉天城站。两年后移址改建,称为奉天新站。 民国十六年(1927年),张作霖为发展铁路运输事业,抗衡“满铁”,决定重建奉天城站。历时三年,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19日建成使用,定名为辽宁总站。遗憾的是,张作霖死于“皇姑屯事件”,没能看到他所倡建的车站竣工。 辽宁总站作为京奉铁路终点站,功能齐全,成为中国人自己的火车站。也是当时国内最大、一流的铁路车站,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是沈阳最宏伟的城市建筑之一。 与之毗邻、被老沈阳称为“杂巴地”的北市场,就是随着辽宁总站的建立而发展繁荣起来的,成为类似于北京天桥一样“平民百姓的乐园”。 “九·一八”事变后,辽宁总站被“满铁”先后改名为奉天总站、北奉天驿。抗战胜利后,正式命名为沈阳北站。1988年6月25日,停止办理客运业务。历时57年,作为铁路车站功能至此结束。
辽宁总站建筑面积8485平方米,布局对称,中间是候车大厅,两侧为办公室,钢筋混凝土结构,小木格窗,绿色铁瓦顶。设计思路在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融汇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独具美感。
中间候车大厅半圆形拱顶最高处距离地面18米,拱跨度16米,拱筒长30米。 2004年,辽宁总站与张氏帅府的四合院、小青楼、西院红楼,入选“中国百年建筑经典”。 辽宁总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在近现代建筑史上,有两位南北齐名的建筑学家,被称为“南杨北梁”。其中的“北梁”为梁思成,“南杨”就是杨廷宝。 民国四年(1915年),杨廷宝由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民国十年(1921年)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师从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保尔·克瑞和水彩画大师瓦尔特·道森。在学期间,荣获了“爱默生建筑设计大赛”一等奖和“市政艺术学会设计竞赛”一等奖。宾大毕业后,在费城克瑞建筑事务所工作。民国十五年(1926年),赴欧洲考察建筑后回国。
辽宁总站是杨廷宝回国后设计的第一个作品。在沈阳,杨廷宝留下四件作品。除了辽宁总站外,还有张氏帅府西院六座哥特式红楼、同泽女中和东北大学体育场。岁月荏苒,仍见才情。
老站旧影。 如今,聆听不远处现代化的沈阳北站内车轮铿锵与笛声低鸣。作为前辈,耄耋之年的老北站回忆起曾经的陈年往事,饱经沧桑的容颜上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