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路上】不必为绿皮车谢幕而惋惜
赵昂2014-07-10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本月起,全国铁路将施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此次调整是2007年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经过这次调整后,动车组成为旅客列车的主力军,2447对列车中有1330对是动车组,而部分路局的绿皮车将彻底成为历史。不过,随着绿皮车等普通列车逐渐被动车组取代,人们出行时间大为节省的同时,出行成本也随之增加。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绿皮车乘客群体,将不得不为更高的票价买单。
在火车站,人们往往能看到两类泾渭分明的乘客群体,涌入绿皮车的多为扛着行李的农民工,而等待动车的大多是衣着光鲜的城市居民。两种列车,两种乘客,既是当下城乡二元化的写照之一,也让许多人把绿皮车当成农民工专列的代名词。
农民工选择绿皮车,其实是无奈之举。许多绿皮车没有空调,设备老化,见站就停。不论速度还是乘坐舒适度,都令人难以恭维。之所以部分农民工还愿意选择这样的列车是另有原因的。
对于外出农民工而言,乘坐火车往往是因为回家或变更打工地点,这样的旅途往往要携带铺盖,甚至拖家带口,需要购买多张车票,几百元的动车和高铁票价看似不多,若乘以全家的人数,再乘以往返的2次,实际成本就到达四位数了。更何况动车和高铁设站区间较大,通常在地市设站,而居住在县域的农民工,下车后还要再倒汽车,又增加了一笔支出。绿皮车一来票价便宜,站点密集,二来绿皮车的乘客以农民工居多,背着行李袋不会遭到异样的眼神。
当然,动车组和高铁取代绿皮车等普通列车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现代社会的向前发展,也促使铁路客运不断提速,不断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于跨省务工人员来说,铁路是主要的出行工具。长长的铁轨,连接着城市和乡村,一头是等待,而另一头则是梦想。
一方面来说,不能因部分人群怀念绿皮车的票价,就推迟整体路网的提速更新,这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应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原绿皮车乘客群体,提供可替代的出行方式,例如在动车和高铁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后,可以适当降低票价,并发挥公路客运的补充作用,以减少他们的出行成本。
其实,就今天的农民工而言,收入不断提高的他们,也不见得全部钟爱绿皮车。在最近两年的春运中,农民工群体搭乘高铁甚至飞机返乡已经不鲜见。蛇皮袋被拉杆箱取代,破胶鞋变成了新皮鞋,行李里装着存折,那是准备回家买房买车的款项。富裕起来并不断融入城市的农民工正在蜕变成新市民,他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也自然在发生变化,甚至对交通工具的舒适度和速度需求,渐渐超过了价格需求。换言之,虽然依然有农民工青睐绿皮车,但不等于农民工只配坐绿皮车。单纯用“农民工没得坐”为绿皮车的谢幕惋惜,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飞驰而过的列车穿越暮色中的城市,它们承载着的不仅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思念,也是新市民的梦想。希望有一天,农民工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成为动车和高铁的常客。到那时,不仅仅说明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已经成功在望,而且农民工向新市民的转型,也已驶上“高铁速度”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