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表3 规划优化调整建议一览表 | | | | | | | 受规划设计深度限制,现阶段线路方案尚未完全确定,且考虑到线路具体实施时,各城市生态敏感区和水源保护区的基础资料可能会随时更新和调整、保护级别及保护要求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现阶段不能完整、准确的识别各规划线路涉及的各生态敏感区和水源保护区,评价提出线路优化的原则建议为:要求各规划线路实施中应尽量避让各生态敏感区和水源保护区,并尽量加大与临近敏感区的距离,最大程度减轻线路对敏感区的影响。 | | | | 1、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六安城际临近合肥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线路走向,积极避让水源保护区范围。 | | | | 2、优化合肥-滁州-南京城际临近滁州市琅琊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风景区范围。 | | | 3、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南陵-繁昌-芜湖-江北集中区城际临近芜湖市马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森林公园范围。 | | | 4、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南陵-繁昌-芜湖-江北集中区城际临近芜湖市马仁山省级地质公园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地质公园范围。 | | 5、优化南陵-繁昌-芜湖-江北集中区城际穿越芜湖市长江水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水源保护区范围,如线路无法避让二级水源保护区的路段,建议尽量采用隧道形式下穿,并采取盾构法施工以减少对水源保护区的不良影响。 | | 6、优化庐江-巢湖-马鞍山城际穿越合肥市巢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外围控制地带的线路方案,重点考虑线路方案与风景区总体规划的符合性,积极避让风景区范围,并加强线路过外围控制地带的景观设计。 | | | 7、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庐江-巢湖-马鞍山城际临近马鞍山市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森林公园范围。 | | 8、优化庐江-巢湖-马鞍山城际穿越马鞍山市慈湖水厂水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水源保护区范围,如线路无法避让二级水源保护区的路段,建议尽量采用隧道形式下穿,并采取盾构法施工以减少对水源保护区的不良影响。 | | 9、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庐江-巢湖-马鞍山城际临近合肥市巢湖水源保护区、临近马鞍山市花山水厂水源保护区、临近马鞍山市和县长江水源保护区、临近马鞍山市含山县德胜河水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水源保护区范围。 | 合肥市巢湖水源保护区、临近马鞍山市花山水厂水源保护区、临近马鞍山市和县长江水源保护区、临近马鞍山市含山县德胜河水源保护区 | 10. 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亳州-蚌埠-滁州-南京城际临近滁州市皇甫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自然保护区范围。 | | | | 11、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合肥-芜湖-芜宣机场-宣城-宁国城际临近马鞍山市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森林公园范围。 | | | 12、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合肥-芜湖-芜宣机场-宣城-宁国临近合肥市巢湖水源保护区、芜湖市长江水源保护区、芜湖县青弋江水源保护区、宣城市宁国市东津河水源保护区、宣城市宁国市西津河水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水源保护区范围。 | | 12、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庐江-巢湖-马鞍山城际临近合肥市东庵省级森林公园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森林公园范围。 | | | 13、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天柱山-安庆-九华山-黄山-金华城际临近黄山市夹溪河瘤拟黑螺放逸短沟蜷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 | | 黄山市夹溪河瘤拟黑螺放逸短沟蜷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 13、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天柱山-安庆-九华山-黄山-金华城际临近黄山市屯溪区一水厂(横江)水源保护区、黄山市屯溪区二水厂(率水)水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水源保护区范围。 | | 黄山市屯溪区一水厂(横江)水源保护区、黄山市屯溪区二水厂(率水)水源保护区 | 14、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天长-滁州-马鞍山城际临近滁州市城西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水源保护区范围。 | | | 15、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临近淮安-天长-南京城际临近滁州市天长市高邮湖水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水源保护区范围。 | | | 16、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宿松-东至-泾县-宣城-南京城际临近宣城市泾县青弋江水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水源保护区范围。 | | | 17、下阶段设计重点关注庐江-巢湖-马鞍山城际临近合肥市巢湖水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积极避让水源保护区范围。 | | | 18、下阶段项目环评重点核实皖江城际规划项目与沿线文物保护单位的位置关系,根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优化线位方案,避让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 | | |
| | | 1、对于为减缓地上线路对城区路段的干扰,下阶段设计应在穿越人口密集区等敏感地块时,在敷设方式上进行优化比选,尽量采取地下敷设方式,一方面减少对城市建成区的分割,另一方面降低工程实施后带来的声环境影响。对于穿城区路段声环境功能1类区的,原则上均应采用地下敷设方式。 2、对于线路下穿或临近文物保护单位、居民住宅等振动动环境敏感建筑路段,下阶段规划实施中,应根据振动影响程度,在采取相关减振措施仍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加大线路埋深,以减缓振动环境影响程度。 | | | | 1、对于南陵-繁昌-芜湖-江北集中区城际穿越芜湖市长江水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如无法通过优化线位避让水源保护区范围,应优先考虑采用地下敷设方式。 | | | | 2、对于庐江-巢湖-马鞍山城际穿越马鞍山市慈湖水厂水源保护区的线路方案,如无法通过优化线位避让保护区范围,应优先考虑采用地下敷设方式。 | 庐江-巢湖-马鞍山城际(巢湖-含山-和县-马鞍山段) | | | | | 1、场段工程应避让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殊及重点生态敏感区、避让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大型居民集中区。 2、周边有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 3、场段工程合理布局,出入段线及试车线等声源较大的工程应布置在远离声环境及振动环境敏感区一侧。 4、本次规划研究的线路基本都涉及到皖江地区各市的中心城区,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本属于城市外围地带的郊区也会逐渐变成城市的新城区。建议城际铁路在靠近中心城区尤其是进入中心城区地段尽量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减小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如采用高架敷设方式,则应在设计阶段对线站位进行进一步优化,尽量避让大型居住区、学校、医院等重要敏感目标。同时应做好线路沿线的用地规划,临线路第一排建筑宜规划为非噪声敏感建筑。 | | | | | | 工程沿线经过城区地段如采用高架线路,应保证线路两侧留有一定的噪声防护距离,同时做好沿线的规划控制,临路一侧宜规划为非噪声敏感建筑。 | | | |
6 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6.1 土地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1)项目设计中应贯彻少占地、避免占用耕地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耕地占一补一、土地复耕、临时用地及时恢复等措施和所需投资;对于人口密集、对建设用地高度敏感的地区,优化线路纵断面设计、合理确定路桥分界高度,尽量提高桥梁占线路总长度的比例以节省用地。 (2)城际铁路通道选线时建议尽量与既有铁路、高速公路公用交通廊道,即可避免城际铁路线多次分割同一城市,又有利于所在地区合理规划沿线土地资源,也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同时还可以减少交通噪声、振动的影响范围。 6.2 能源利用保护对策 (1)优化牵引供电方案,采用合理的供电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城际铁路运营对沿线地区电网的压力。 (2)大力发展车辆轻量化,选择合理的列车运行速度,降低能耗。 (3)合理规划车站设置,优化开行方案,在满足旅客出行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列车的停站次数与越行次数,可以有效的降低列车动能和自用能耗的损失,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4)优化动车运用所总图布置以节约能源;优化设计,合理确定运用和检修工艺,减少机车车辆、动车组的空驶距离,达到节能的效果。 (5)优化站房的结构设计,如采用大面积的玻璃穹顶,地面进行透光处理,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减少能源消耗;加大新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增加能源供应渠道。 (6)发展推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淘汰国家明令公布的落后高耗能设备和工艺。 6.3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从源头上尽量避免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① 绕线路前期选线、选址应尽量绕避或远离环境敏感地区,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 ② 合理规划线路,减少对农田的占用,工程线、站位将尽量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少占耕地;永久用地与临时用地相结合,减少临时占地量;采取工程措施减少土地占用量。 ③ 合理规划穿越水体的线路走向,减少对水体及水生生物的影响,规划线路应尽量绕避湖泊。 ④ 合理规划线路,减轻对沿线动植物的影响。野生珍稀保护动植物一般分布在沿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法定保护敏感区内,工程前期选线阶段,将尽可能绕避这些敏感区,以减少对工程沿线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2)采取相应的减缓和补偿措施降低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① 在线路选线无法绕避敏感保护目标时,必须征得保护区管理机构同意并经原批准该保护目标设立的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在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并改变线路经过区域性质和功能的前提下,方可有条件通过。 ② 临时用地使用结束后进行复垦或采取其他土地整治措施;合理设计线路纵断面,通过提高桥梁、隧道所占线路总长度的比例来节约用地。 ③ 合理规划土石方调配,实现填挖平衡,最大限度地减轻工程对林地的破坏,保护森林资源。 ④ 项目选线穿越大型河流时,进一步论证跨越形式,尽量采取隧道盾构施工方案,减轻对水体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⑤ 线路设计时路基、桥梁、隧道、取土场、弃土(渣)场应采取相应的工程和植物防护措施,有效控制项目建设对所经地区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⑥ 线路设计尽可能提高桥隧比例,减轻线路对野生动物的阻隔。城际铁路工程建设中通过路基边坡绿色防护、线路及站场绿化来补偿植被破坏引起的生物量损失。选择绿化物种时,尽量选择当地物种,降低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 (3)规划线路可能涉及的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方案 在项目无法绕避敏感保护目标时,必须征得保护区管理机构同意并经原批准该保护目标设立的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在改变项目经过区域性质和功能的前提下,方可有条件通过。 6.4 噪声控制措施 (1)通过选用低噪声车辆及轨道结构、铺设无缝长钢轨、进行轨道减振、设置声屏障及绿化林带、置换敏感点功能或建筑隔声防护等有效防治手段,结合改善运营组织、管理的措施,达到降低城际铁路噪声影响的目的。 (2)地方各级规划部分应对城际铁路两侧用地进行规划控制,城际铁路地上线两侧第一排建筑宜规划为非居民住宅、学校和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城际铁路噪声影响范围内新建学校、医院、集中居民住宅区等敏感建筑时,应由开发商承担防治城际铁路噪声影响的责任。 6.5 振动控制措施 城际铁路振动影响防治主要从车辆振动控制、轨道结构减振以及受振点防护入手。城际铁路主要运营轴重轻的动车组,从源强上降低了振动影响;城际铁路全线一次性铺设无缝线路,线路等级、标准与客运专线接近,路基填筑密实、桥梁桩基深等工程因素致使其减振作用都要优于普通铁路,此外还有弹性轨枕、道碴垫、道床垫、弹性扣件等工程减振措施;受振点防护方面可结合噪声防治采取敏感建筑物功能置换措施。采取措施后城际铁路产生的振动可满足标准要求。 6.6 水污染控制措施 (1)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皖江城际规划项目经过的部分重要敏感地段,需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治可能产生的水环境污染,在采取有效环保措施后,规划实施对这些敏感水体将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对于不能进入市政管网的车站、动车运用所,评价建议预留相关深度处理工艺,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 (2)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① 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位的动态监测,优化施工工艺和方案,对施工降水尽量综合利用,防止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并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② 在城际铁路隧道施工中若有穿透含水层,应采取分层止水等防护性措施以保护地下水资源,避免因施工造成大规模的地下水流失。 ③ 施工中若需要基坑降水,应按照有关要求,编制疏干排水方案,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加强油类等施工材料的使用和管理,做好施工机械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可将施工作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的影响降至最小。 6.7 电磁辐射防治措施 皖江城际规划实施后,列车产生的电磁辐射对沿线居民电视收看的影响可通过接入有线电视网来消除,同时可完全消除高架铁路桥和车体的反射、遮挡影响。 规划实施中,尽可能使主变电所远离敏感建筑(医院、学校、幼儿园、密集居民区等),最小距离大于30m, 以减轻人们对电磁场影响身体健康的担忧,减少投诉纠纷。 6.8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为减少施工扬尘,取、弃土场和高边坡地段要尽快进行绿化,避免表土长时间裸露;施工车辆和机械经过路段,要经常性采取洒水降尘措施;运土车辆经过城镇、村庄和主要交通干道时要用蓬布覆盖;对运输车辆要合理选取和组织行车路线。 尽量选用耗能低、效率高的施工机械,减少施工机械尾气污染。 对于施工营地的食堂,燃煤尽量选用低硫份的优质煤。限制工地食堂、工地饭馆和单独小灶的数量,建议改用天然气作燃料,以减少燃煤污染物的排放。 7 跟踪监测与评价 为进一步解决规划环评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有必要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价: (1)线路选线和场站布局设计过程中的跟踪监测和评价 在下一阶段的各线路的选线和场站布局设计中,应重点监测和评价工程与沿线环境敏感目标的临近程度,依据有关保护法律、法规进一步论证工程选线和布局的环境可行性;同时依据本报告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分析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一步优化工程的选线和布局。 (2)专项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验收 在城际铁路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规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进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竣工后,及时委托进行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简化建议 本次规划范围内包含的建设项目(一般为五年内)涉及环境空气、固体废物污染影响、高架线路电磁干扰等内容的部分可以适当简化。 建议在下一步建设项目环评中重点注意以下内容:注重生态及水环境环境影响预测,特别是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文物及水源保护区的影响;重视地上线声环境和地下线振动影响预测与评价,重点论证工程选址选线的环境合理性;重视公众参与,对于难以调整或争议较大的线段或方案,召开听政会或论证会,慎重解决。 8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符合国家能源政策、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相关规划目标,符合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皖江地区建设城际铁路,对于推动皖江地区新一轮的发展、促进皖江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的战略目标,推进我国城际铁路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皖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完善区域旅客运输网络、提高城际间客运输送能力、满足旅客运输需求多元化以及促进城际交通结构合理化,为区域内城市布局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通过规划协调性分析,虽然在局部地区规划线路与区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但通过下阶段设计对局部规划线路的优化调整,可确保城际铁路规划与皖江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协调;通过优化线路走向、敷设方式或采取相应的降噪、减振措施,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城镇人口密集区可能产生的噪声、振动影响是可控的。 因此,从推动皖江地区城市群的同城化发展、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推动城市(群)“公交优先”发展等方面分析,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布局合理、可行的,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该规划方案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