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4-8 14: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fonzer 发表于 2014-4-8 10:18
都已经给你举出来新造简化字的例子了居然在嘴硬,麻烦去查查袄、补、毙、衬、迟、担、灯、淀、肤、护这些 ...
从方案的形成上来说,民国方案走的是精英路线,钱玄同拟、专家组审评、最后部长拍板;而56年方案则是在继承以前汉字简化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汇集顶尖专家出方案,政府基本出态度,最重要的是全民大讨论,抄一段文字放在下面: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我很怀疑之后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否还有这样的全民大讨论。不过无论如何,这说明,这版简体字方案真正反映了文字使用者对文字该如何简化的需求。
55年十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定约定俗成,稳步推进的汉字简化方针并再次修正修正草案,然后再56年1月才正式推出《汉字简化方案》
从49年到56年一月,算紧凑点50年到55年吧,凡六年。
谁敢说这个汉字简化是拍脑袋的决策?
这是中国历史上字体简化及演变最严谨的一次,最符合文字规律的一次,前无古人!
当然我不指望说服谁。
我只是想嘲笑一些想当然的言论。
其实说到简体,各位自去看看民国诸位大佬的手迹,包括胡适包括戴季陶,手迹里赫然都有后面被大陆采纳的简体字。
钱玄同于1922年提出八项简化原则:- 假借字,采用一个同音或者近音的字代替。其中有些是采用了更古的汉字,例如:“丰”与“豐”;“腊”与“臘”。有时候,使用同一个字的更古代的简单版本(如从与從)。
- 形声字,借用形声字的原理,将原有的形声字更换形旁或声旁使之更简单。
- 草书楷化,将草书的写法转成楷体,如“专”和“專”。
- 特征字,原来的字可能有多个部分,现在仅保留其具有特征的一部分,如“医”与“醫”。
- 轮廓字,保留原来字的轮廓,如“鸟”和“鳥”等。
- 会意字,借用会意字的造字原理,用较简单的表意部件来代替原来的复杂笔画。如“泪”和“淚”;“尘”与“塵”。
- 符号字,将原来字中笔画较繁复的部分变成简单符号,例如“鸡”与“鷄”。
- 偏旁类推字,从简化的偏旁部首类推出由它们合成的字的简化,如“讠”与“訁”,“钅”与“釒”。
原则较为笼统,但此后的汉字简化大致采用这些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