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03|回复: 2

“清国小镇”,见证吉长铁路的世纪风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6 23: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长铁路医院内部一片瓦砾


吉长铁路医院旧址

俱乐部遗址

铁路医院旧址

铁路商店屋顶的烟囱

踏查长春团队成员研讨吉长铁路

  甲午年正月廿六日,午后的长春市四通路上显得格外清静,长春第一外国语中学校园内的篮球场上,一群学生正在上体育课,他们矫健的身影在蓝天下显得格外耀目,偶尔传出的喧闹也让这片沉寂的街区生动起来。恍惚中,耳边似有民国之初走向街头那些爱国青年的呐喊声,只是抬眼望去,不远处几栋林立的高楼提示着今昔的巨变。

  已近七旬的陈学奎是长春市政协文史专员,也是此次探访的向导。2013年11月份,陈老师和“踏查长春”团队的33名成员曾多次来过这里,他们当中包括文史专员、专家学者和部分热衷长春历史文化的民间人士。

  在东站社区的棚户区里,他们认真细致地考证这片清末民初所建的铁路遗址和其他古建筑旧址,对这组青砖建筑群进行测量和资料搜集。之后,还召集一些文史专家搞过两次小型专题研讨,会后形成社情民意送交有关部门。

  他的手里一直拿着一张民国时期的吉长铁路站舍街区地图,他说这是长春历史建筑保护专家李之吉提供的。虽然上面的图像和字迹都有些模糊,但每一处建筑的方位还能清楚地与现存的地面设施对接上。

  据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月十七日《大公报》(天津)载,“吉长铁路于二月十一日晚八时,大楼走电失火,因井小枯竭,无法救,直烧到十二时始熄。”后来这座建筑进行了重修,但相继又着过几次大火。

  按照地图上的标注,他引领我们沿四通路走进一百多年前那段饱受凌辱的历史。

  同行的摄影师董竞琦多年前为拍火车就曾找到这里,还从第一外国语学校的沈校长那里看到过一张小白楼的老照片,欣喜中将其翻拍下来。

  陈学奎说,扶轮小学就是长春东站小学,这所专门为长春东站铁路家属开办的学校当时非常有名,《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任总编辑韦君宜曾就读于这所小学。还有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金属物理奠基人柯俊。

  小白楼区域呈回字形,曾为吉长铁路局,也就是长春市第一外国语学校现在的办公楼所在位置,它的后身东侧是铁路俱乐部。东南面一排房子为吉长铁路医院,附近还有几栋住宅,屋舍尚在。后来将俱乐部改为吉敦铁路总局,附近建有吉长铁路官长住宅。吉长铁路线南侧的工厂扒掉后建起了电炉厂,周边相继又建起了柴油机厂、拖拉机厂等。

  这个小镇就叫“清国小镇”。

  一条铁路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在这个两万平米的地面上,有一万多平米用来建了车站和铁路局营运、管理的房子。

  吉长铁路医院最早是几个小的诊所,吉长铁路赚钱之后才在其北侧盖了一所大的医院,也就是现在那栋残缺的老房子。

  警务段共分两部分。现在临河街立交桥一带是当时炼瓦取土的窑地,前面一条小铁轨直接通到铁北二道沟的中东铁路。在这边取土烧砖运到那边盖房子,民国初期那些建筑多数都是从这取土到砖瓦室,再制坯烧窑用于建筑的。

  寻访小镇站舍

  沿四通路外国语中学门前向东前行百米左右,拐进一条胡同,这条胡同边上就是当年作为吉长铁路管理局的“小白楼”,可惜早已拆掉,连砖墙也看不到了。

  陈老师说,小白楼的位置就在外国语学校的西门,长春早年有十多个叫小白楼的地方,包括长影、张景惠东宅、二道沟东铁票房等。

  当穿过胡同来再拐向怀德南路时,景象就大不一样了。陈老师轻车熟路地将我们带到了一片荒草蔽履瓦砾铺路的残屋旁,指向不远处一段塌掉一半的残垣断墙说,那就是俱乐部的旧址,两层砖墙一眼就能看出区别,那层青砖就是早年日本人建这所房子留下的,而那层红砖就是后来翻修过的。

  与俱乐部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南对面,就是保存相对完好的铁路医院。

  这是一座极具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陈学奎对那些保存依旧完好的拱门和拱廊格外器重,显然拱廊内层的砖都是后来补上去的,一眼就能看出年代上的差别。陈老师说,原来这些拱廊与道台衙门的完全一样,不过道台衙门历史上也进行过多次修葺,自然也不是原先的样子了。

  踩着尚未融化干净的冰雪,深一脚浅一脚地钻进一道门洞。这是一座骨架尚好的古建筑,里面可拆的木板铁器等有用的材料早已没了踪影,原有的房间分布也难以辨识,拆出的砖石瓦砾堆在过道里,每一步都需格外小心。

  但从整个建筑的内部仍可分辨出挂号班、诊室等室内结构。就在屋内中心的位置,被拆得透亮的棚壁上有一个特别用木条围成的方孔,这也引起了陈老师的格外关注。他说这是一个通风橱,上面原先有个方形的雕刻板,与故宫里的完全一样。

  通过外廊走廊可进到后面的院子。根据陈老师的考证,这座建筑的年代应为民国以后建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踏查长春团队曾就其艺术价值认真研究过,认为这种外廊为六拱的设计风格在东北也算不多见的。

  这六个拱廊其实全部为外廊,类似于南京的梅园新村那种设计。但是现在看到的拱廊有直通到地面的,也有通到一半下面就被砖砌上的,因为后期在使用时做了改建,包括屋子里后搭的火炕,虽然有些不伦不类,但整体上仍清晰保持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格。

  墙砖的规格也很特别,既不是日本常用的那种小砖,也不是后来经常看到的普通砖,比普通砖还要稍大一点。还有一点,就是屋檐下方用红砖砌出的两道红线,这是一种装饰性设计。由此可见当时就已经能造出红砖了,只不过造价颇高,并不被广泛使用。这一发现对建筑物断代很有价值。

  从吉长铁路医院旧址出来,紧临医院东侧还有几处老房子,两处相隔不足五十米的平房,曾经的铁路消费组合(商店),外墙破损严重,倒是东面那处有两个精美的烟囱,陈老师,整个长春再也没有比这更精致的烟囱了。他说一会儿让你们看看那边,还有面很漂亮的墙。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了一大堆新鲜的废墟,那面有着漂亮外型构造的砖墙倒掉了,附近的居民说就在年前。这让陈老师惊呀不已,表情也暗淡下去。“上次来的时候这面墙还好好地,这才几天的工夫呢。”

  这时,同行的小刁在一片瓦砾中发现了那块通风橱上的雕刻板,中间为铜钱形状,虽历经百年风雨却完好无损。

  清国站

  建于1912年的长春东站最初叫清国站,1934年以后称东站,1945年改为东长春站,1959年被称作长春东站。初期只是个拥有3条到发线、5条调车线、1条货物线的小站,不仅设备陈旧,而且牵出线短,分类线少,与头道沟站(长春站)无法比拟。

  新中国成立后铁道部多次投资改造长春站行车和客货运设备, 1980年投入130万进行了第一期扩建,增加4条调车线,2条货物线和1条牵出线,设复式信号机3架和上水线、清灰线各一条。后续又多次进行投资建设,动力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1903年的吉长铁路长春站(东)站区规划最终选址在商埠东门外伊通河东,距头道沟站2公里,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铁道线以北为站台、站舍、通讯、电务、机务段等。铁道线南为吉长铁路工场,工场西是警务营房,工场以南是扶轮小学、铁路办公楼、俱乐部、铁路医院。普通职工宿舍、商店等位于铁路工场东南处。

  据史料记载,1910年,吉长铁路局在长春东站南四通路建成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基础设施,系吉长铁路局自行设计,房屋基本为砖混结构,平面结构呈“回”字形,三层圈楼朝西,外形简洁,出入口门廊用4根变异塔什干柱式,山花处嵌有路徽装饰,屋顶有老虎窗,极具西方建筑风格。是当时长春著名建筑工程之一,也属伊通河东岸唯一一座楼房,1945年遭破坏。

  吉长铁路工场位于“东新京站”附近,民国五年设立并开业,后增设了机车车间、木工车间、铸工车间。1936年机构改革后改称为新京铁道工场,移归总局管理。里面有机车车间8栋,客车车间1栋,货车车间3栋,共占地11421平方米。

   
来源:
城市晚报


发表于 2014-3-17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则报道的来源,我知道这报道是谁办的了,没错的。
发表于 2014-3-19 09: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中间发现熟人名字,看到结尾落款就明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5-1-15 06: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