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6-7 13: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跨越黄河桥,游走于西太两局间(四)走访黄河禹门口大桥行记
相关资料及连接:
西(安)韩(城)铁路,西起西安,穿过关中盆地和渭北黄土高原到达文化名城韩城,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连,属候(马)西(安)线的一段,也是西北地区与华北地区联系的铁路干线之一。禹门口以东K76+089 16米处是北京铁路局和郑州铁路局的分界线,因此西韩线上的禹门口被誉为西铁分局的“北大门”。
西韩铁路于1971年3月建成,沿线设施陈旧,因弯道多、陡坡大,成为西铁分局管辖的运行条件较为复杂的干线之一。目前沿线有3000余名铁路职工,线路总延长354?237公里,韩城工务段是西韩线上最大的单位,西韩线的客运任务并不繁忙,但那些巡道工、守桥工依然干着和别人一样普通的工作,他们时刻都坚守工作岗位,在孤单与寂寞中,把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河岸边守桥人
一座雄伟的钢架桥,横跨在母亲河上,将秦晋两省连接在一起。因桥的存在,天堑变成了通途;也是因桥的贯通,大西北和华北便被一条铁路连接了起来。当火车飞驰而过的时候,望着桥下湍急的河水,人们便一下子可以读出禹门口黄河铁路大桥的重要性。行走在西韩线上,我们用心丈量的时候,不能忘记那些屹立在黄河岸边的巡桥工。
6月11日一大早,当我们从韩城满头大汗地赶到黄河岸边时,巡桥工李春刚从巡守房中出去,手拿黄旗红旗,以迎火车的礼仪迎接我们到来。巡守房建在山西这边,脚底下就是清代山西大禹庙的遗址。因1979年修建大桥,黄河两岸陕西和山西修建的大禹庙都被拆除,庙的遗址分别被压在了桥的两头,留下的只是美丽的传说,伴着寂寞的守桥人。<BR> 今年39岁的李春刚,当过五年的兵,曾上过老山前线,在部队上荣立三等功后转业来到铁路部门工作。他1998年从桑树坪桥梁工区调到黄河铁路大桥当巡桥工,一干就是五年多时间。他说话、站立,身上都透着一股军人的风骨。记者问这儿工作环境如何?他简练地回答:“风大、煤灰大”。禹门口是黄河上最窄的地方,相传大禹就是在这里凿石开山,使黄河畅通。黄河从大山中间穿过,河道正好是风口,加之铁路大桥紧邻公路桥,两岸拉煤车往来频繁,所以风大、煤灰飞扬是巡桥工每天面临的工作环境。
巡桥工分三班倒,每班一个人,每人上够8个小时。李春刚那天正好从上午9时干到下午17时。他说这8个小时必须在20平方米的巡桥房内和468米长的铁路大桥上度过。巡桥不少于三次,每次时间不少于40分钟。 其余多数时间李春刚就呆在巡守房内看大桥。按规定上班期间不允许看书、读报,更不允许听广播或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李春刚说,当过兵许多苦都能吃,可就是难以忍受寂寞。
走进巡守房,一桌、一椅、一电话,就是简单的摆设。在小套间内,记者发现了一口大缸,李春刚说那是用来沉淀水的,他喝的就是黄河水。记者打开缸盖,有半缸的浑水。喝的是黄河里的水,中午饭要靠巡道工从工区带来,吃凉饭便是寻常之事。
禹门口黄河铁路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所有材料和结构都相同,只是比长江大桥短了许多。从桥东走到桥西记者只用了5分钟,再和李春刚按40分钟的要求来了一遍。5分钟的路要走40分钟,滋味并不好受。李春刚要巡看路基及钢轨,走得慢,也看仔细。其间过来一趟火车,李春刚拉着记者刚到桥上的避车台,脚下就有一种地动山摇的感觉,好像火车随时都有可能将桥震塌。但李春刚在桥的剧烈震动中却稳如磐山一般。
看着火车安全驶过,记者也向李春刚那样向列车行注目礼。在我们的护送下,再过几分钟,火车就从郑州铁路局与北京铁路局的分界口飞驰而过,行驶在临汾分局所辖地带。但每一列从黄河大桥上安全驶过的列车,不会忘记站在桥头的守桥人,它以鸣笛的方式向默默守护大桥的巡桥工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