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28日起,原上海到成都、重庆的动卧将被取消;9月1日起,上海到北京将恢复3趟动卧——同样是动卧,一边是“暂告段落”,一边是“重出江湖”,为何会有不同的命运呢?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客流。旅客欢迎、上座率高就能“生存”,旅客不欢迎、上座率低就只能退出市场。 沪蓉沪渝“惨遭淘汰” 全国铁路自8月28日开始第二阶段的降速调图,其中上海-成都、上海-重庆的动卧被取消引起广泛关注。沪蓉、沪渝动卧是今年1月11日首发的,最高时速250公里,全程时间分别为15小时30分和14小时45分,比原来最快的K字头列车缩短了19小时46分和15小时22分。 虽然速度快、耗时短,但旅客却不“领情”,两趟动卧开行后一直上座率不佳,原因就是票价偏贵,软卧下铺沪蓉间为1165元,沪渝间为1100元,这两条线路上商务客比较少,大多数是农民工、探亲族、旅游客。另一方面,上海到成都、重庆很多时候都有5折左右的机票,价格在800元左右,相比之下很多旅客宁愿坐飞机也不选择动卧。 沪蓉、沪渝动卧被取消后,取而代之的是K字头列车,其硬卧上铺票价分别为488元和428元。虽然列车等级下降,全程时间也需要28小时31分钟和25小时35分钟,但亲民的票价还是受到不少旅客的欢迎。 京沪动卧“强势回归” 与成渝动卧开行半年多就“夭折”不同,京沪动卧则是经历着“死而复生”。今年7月1日京沪高铁开通后,原上海至北京的5趟动卧被取消;两个月后的9月,京沪动卧又将“强势回归”,因为其票价比较合理,夕发朝至的时刻又适合老百姓出行需求,还可以免除一个晚上的异地住宿费,可以说京沪动卧是在旅客的怀念和媒体的呼吁中“重出江湖”的。 据了解,9月京沪动卧将恢复3对列车,其中上海始发的D314次将于9月1日起开行,D312次、D322次9月2日起开行。而在运行时间方面,D314全程耗时11小时39分,D312、D322次均为11小时45分钟。这三趟动卧列车都是晚上8时以后发车,第二天早上8时不到一点抵达北京,特别适合商务族出行。由于比原来的动卧慢了将近2个小时,票价也相应有所下调,软卧上下铺分别为617元和698元,与原来的655元和730元相比,分别降了38元和32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