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2年的中国铁路 进入1980年代以后,铁路迎来了大好时期,没有政治运动等各种干扰,国民经济迅速发展,铁路运量迅速增加。但是,铁路运输能力的缓慢增长却远远赶不上迅速增长的铁路运输需要,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85年,中国大陆铁路总营业里程5.2万多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拥有铁路0.5公里,每万人拥有铁路0.5公里。与英、法、西德、美等等世界发达国家1900年代相比,都要少几倍。与1960年代的印度相比,都要少很多。与英、法、德、美、日等发达国家1950—1960年代相比,现代化的铁路里程更少。新中国铁路运输长期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铁路运输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转,超期服役。1985年,全路超期服役的钢轨有13653公里,失修桥梁占21.2%,失整隧道占60.4%,到期不能大修的机车占应修机车的1/3,有近20%的货车和近30%的客车已使用20年以上。设备严重失修,不仅限制了运输能力的发挥,对运输安全也构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 导致新中国铁路面临的尴尬局面,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家对铁路投资太少,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新线建设、既有线路改造欠帐太多。1950年代以后,新中国国家财政也并非一直紧张,主要是,1、从1950年以后,国家不集中财力物力建设铁路、改造既有线路,却把大量的资金投到了不该投的领域:1)投到国营企业(不包括基础建设、国防等应该由国家投资的领域),投进了大量大大小小的国营企业无底洞,浪费了新中国有限的资金和各种资源;2)1958年的“大跃进”,大量浪费了国家的宝贵投资和资源;3)在全国建设的大三线、小三线工厂,造成了国家大量投资浪费;4)全国大搞备战,修建了大量的地下工事,埋掉了大量资产。2、从1950年以后,新中国铁路建设缓慢,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1880年代前后北美、欧洲等地区集中修建铁路的高潮,铁路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投资比重长期偏低,并呈下降趋势;1953—1957年间为10%,1957—1962年间为9.0%,1963—1967年间为12.3%,1970—1975年间为10.5%,1976—1980年间为6.4%,1981—1985年间为7.0%;1953—1967年间,平均每年只修建新线1000公里,而1981—1986年间平均每年修建新线降到了300公里,特别是1986—1990年间,平均每年修建新线降到约250公里,比1881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大陆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80公里还要低。 1977年以后,铁路部门通过不懈的努力,扩能、挖潜、提效,完成不断增长的运量。特别是“七五”期间,大量增加了资金的投入,增强了运输设备,勉强应付了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但是,进入1990年代,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特别是主要干线能力紧张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如进入广东、华东的货物运输仍然受到限制,晋煤外运通道仍然不畅。东北、西北、西南的铁路运输能力也纷纷告急。全国铁路货运只能满足约60—70%;长途旅客列车常年严重超员,买票难、乘车难、运货难的局面没有根本好转,铁路运输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1949—2002年间,新中国铁路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铁路运输长期滞后的状态却没有能解决。其原因:1)旧中国留下的铁路底子太薄;2)是新中国成立的40多年来,铁路没有达到过大规模、突破性的超前发展,甚至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总的来讲,主要原因是中国的铁路太少了,铁路现代化的时间太晚了,铁路现代化的规模太小了。每百平方公里拥有铁路0.56公里,每万人拥有铁路0.45公里。就是这些铁路却承担着全国货运总周转量的70%以上,客运总周转量的50%以上,换算周转量居世界第二位。面对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不堪重负,长期处于困境。在计划经济时期,铁路收入上缴国家,铁路建设、运营支出靠国家拨给,铁路缴纳税金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数,折旧率低于全国平均数,受旧体制的制约,铁路没有足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国家拨给铁路建设的资金太少,丧失了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大包干”以后,国家承包指标高,留给铁路系统的资金少;再加上铁路改革缓慢,官僚主义盛行、办事效率低下、劳动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浪费严重,导致大量资金的浪费;这样收支相抵,没有多少积累,还是苦于资金不足,铁路新线建设缓慢,营业里程增加不多,1986—1995年间新增运量主要还是靠既有铁路拚设备、吃老本来承担,连简单再生产的能力都难以维持。 中国铁路的运输组织、管理方法和制度,是在国民政府铁路管理、日伪时期铁路管理基础上,学习苏联的经验,结合中国铁路的实际,经过长期实践发展而形成的。然而,随着铁路的现代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随着铁路的发展、铁路的快速信息化,既有的体制、管理方法和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了。到现在,铁路改革缓慢,改革反复。实际上铁路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继续执行计划经济老一套[1],铁路局与铁路分局机构重叠、各级单位人浮于事,各级机关及基层站段内部官僚主义盛行、不负责任、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为了个人或小集团利益不惜牺牲铁路的大量利益,导致大量的人、材、物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工业结构封闭,市场适应性非常差;铁路职工怀抱“铁老大” 老黄历,盲目自大,路风极差,把大量的旅客货主逼到其他运输行业。在中国,其他运输业还不是特别发达,铁路运输应该是一个赢利的行业,中国的客货运量非常巨大,但是,1990—2000年的十年,中国铁道部管理的铁路却整体连年亏损。加快铁路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的期望,更是铁路内部的期盼,铁路不容再丧失发展的机遇。有人说铁路再不改革,将被历史抛弃。中国铁路落后、经济效益不佳的根本原因是:1、国家长期直接经营铁路;2、由于国家长期经营管理铁路导致高度垄断,铁路不思进取、官僚、浪费盛行,部分人抵触先进的管理、技术、人才等。 按地区设局限制了机车的长交路,降低了机车利用率,由于局与局之间有分界口,列车通过受到一定限制;由于跨铁路局,机车长交路受到了限制。 摘自《中国铁路机车史》(张治中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