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莆田火车站,一股山野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莆田只有5股轨道,火车站外的小店比泉州高铁站外更简陋,一下就显得荒凉。 网上查好的路线是29路换56路到铁灶村,火车站到市区短短12公里路要4元,显然莆田公交不享受政府补贴,说明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不够。更加坑爹的是,司机说56路早就缩线到霞林社区了,下车一看,就在29路金海湾大酒店对面,白白浪费了3元钱(这里到火车站只要3元,56路2元)。 莆田的贫穷因为73年一位知青写给毛太祖的信而闻名全国,当时正在游泳的毛太祖读到悲凉处,泪水夺眶而出。当即给写信人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太祖让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300元寄给李庆霖,还问汪东兴,李庆霖是不是党员?如果是党员,可以考虑推举他为“十大”代表,如果不是党员,可以让他出席四届人大。还说,可考虑把李庆霖的信编入课本。 思想正在开小差的时候就看见了木兰溪,眼前的景色果然是山清水秀,远远的望去,木兰陂象一架巨大的钢琴,横亘在木兰溪中游。突然想起木兰陂的故事可谓声声悲歌。北宋时一个长乐人在广东一生为官,积痨成疾,病故任上,他女儿钱四娘搬父灵柩回乡,经过莆田,被木兰溪泛滥成灾所阻,听群众说木兰溪水成灾,田园又无水可灌。年仅16岁的女儿家,产生了来木兰溪建陂念头。当把父枢安葬完毕后,她变卖家产和父亲留下钱财等,凑齐十万缗来莆田木兰溪上建陂,她没有助手和亲人陪着,孤身一人带巨资来为莆田建陂,感动莆田广大民众,陂三年就建成了,但庆功之时,陂堰很快被山洪冲垮,钱四娘悲愤至极,投入溪洪以身殉陂。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又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和尚冯智日的帮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择在水道宽、流水缓、溪床布有大块岩石的木兰陂今址,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终于大功告成。为了纪念建陂的历史名人,陂南有纪念馆。馆内有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来历史名人撰写的修陂碑记。陂建成之后,湖光山色,景物宜人,尤其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 木兰陂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满了悲壮,但木兰陂未建之前,木兰溪下游海水倒灌,咸淡不分。木兰溪常常泛滥,洪水淹没农田庄稼。木兰陂横截溪流,拒海水于陂下,使溪海分流,引溪水灌溉农田,兴化平原才渐渐变成了鱼米之乡,它造福了几千万闽中儿女。要我这个水利外行说,称它是“江南都江堰”,一点也不为过。想要踏上石板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怕怕,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可笑,我们老祖宗创造的木兰陂千年不倒,我的脚步难道能强过大地震么? 脚下震耳欲聋的哗哗水声,仿佛是钱四娘唱响的千年哀歌,仿佛是古代劳工齐心协力的号角。此刻我的心里再没有恐惧,只想跪倒在陂头,再一次膜拜伟大的祖先。木兰陂展开在我面前的,是中华民族顽强生存的壮丽画卷。木兰陂之“巧”何在?现代钻探资料证明,它不是建在岩基上,而是建在满是淤泥的软基上。先在溪底铺上砂石乐卵石,中间夹二层松木,上面用细沙铺平后才开始砌陂身。几万块重2吨左右的巨石纵横钩锁叠砌,用糯米、高岭土、红糖浆等胶合材料胶砌而成,极为平整密合。在软基上用细沙作为垫层,构筑永久性工程,而让每平方米细沙承载20吨左右的重量,简直是不可思议!先民们在千年之前竟敢如此大胆地跨出了这么一步,实在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