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大长今

八闽沿海记——福建高铁大运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20 编辑

        8点半还有17路从泉州高铁站开往市区,2元一票制。一路上大概有十几站是没有人上下客的,可见火车站离市区之远之偏。
        早餐自然是当地小吃,随便找了一家小店,面线糊呈糊状,是由细面线、番薯粉制作成。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和调料、面线。一般作为早餐,就着油条一起吃。面线糊一般可加入多种配料如大肠、小肠、虾仁、猪肝、卤蛋、煎蛋(蛋都是剪碎后加入)、炸肉片、香肠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21 编辑

        吃完早饭坐3路车去清源山风景区。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主峰海拔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这天早上,小雨初霁的清源山被一层薄雾笼罩。
        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在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建立道场,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风景秀丽之余,尤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22 编辑

        老君岩造像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石像高5.63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严格的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24 编辑

        歇一会看看泉州城建。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25 编辑

         沿“寻佛经”拾级而上,在陡峭的石壁下,有清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手书的“佛”字石刻,被誉之为"闽海第一佛";我国著名书画家黄胄所书的“拜观”二字摩崖石刻,更是熠熠生辉,蔚为壮观。 可惜岩石前的空间太小,拼命把头往后仰也只能拍成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26 编辑

        紫霄湖是一个山谷中的小池塘,小路的另一侧是悬崖峭壁。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28 编辑

        当第一缕阳光拨开层层云雾,出现在泉州城上空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是如此的美丽,美丽得让人窒息。泉州是一个典型的福建的缩影,她的惊艳隐藏在岭南重重叠叠的山峦之后,她的名声不足以和广为宣传的华北平原相提并论,但泉州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压根不足以窥探它的冰山一角。
        说起泉州,一般人可能并不知道这座城市,但一说铁观音,你就会觉得如雷贯耳。是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实只是历史教科书里枯燥的名词,泉州给我最大的意外是古城里星罗棋布的精美建筑。整个泉州古城就像是家里熬了好久的汤,越逛越有味道。
        几乎任何一家泉州银行网点都可以买到泉州公交卡,工本费10元,坐车九折。从清远山坐601路可以直接到开元寺。但坑爹的是,公交车开到一半去加油站加油,这样会浪费十几分钟时间。车上的泉州人大概早已经见怪不怪了,不走也不闹。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始建于公元770年,历经千年沧桑。由初创时方形子城到扩罗就翼,与两次围寺入城,而形成了泉州城墙形似鲤鱼的“鲤鱼城”。开元寺门口的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西街列屋成街始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4-741年),当时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目前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五代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州城加重版筑,西城门(此时称“义成门”)又移至今西街西端与西环交叉路口,西街随之延伸。至是,西街路线基本定型。
        西街成街至今历经了1300年的沧桑岁月,综合清道光《晋江县志》及近现代其他文献资料记载,清末明初,从西街头到五塔巷口直街中建有多座牌坊。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29 编辑

        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就是这泉州开元寺了。当时唐玄宗下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泉州的大财主黄守恭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出钱建造了这座寺庙,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
        买了10元的门票进去,先看看东塔。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后来把木塔改建成砖塔。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又被改造成石塔,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
        塔前的一块宣传板告诉我们历史上的好几次大地震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32 编辑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 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开元寺出来沿着西街向东走,这里的建筑真是有特色。
        泉州影剧院始建于1958年。但是今天,2012年1月4日,有一些特殊的用途,猜猜为什么那么多警察?
        泉州15届人大1次会议和11届政协1次会议开幕,封死了一条路。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34 编辑

        位于东街新府口的元妙观俗称“天公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初曰白云庙,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
        这座1999年重修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六根高3.2米、直径0.84米的雕龙石柱,十分精美。东西外墙八个石窗和殿后五面墙壁分别嵌有雕刻了道教故事图案的石雕、砖雕。殿顶共有飞檐九条龙脊,脊上雕有老君炼丹炉、飞龙、麒麟和各种道教饰物,颇具匠心。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35 编辑

        因为从元妙观出来已经下午三点多了,担心天黑关门,所以在钟楼站先坐13路去圣墓。
        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在这里属于清源山风景区的一部分。
        我正想进去时被一个女人叫住了:“买票!”问那女人:“有木有学生票?”女人答:“3块钱已经够便宜了,还要什么学生票啊?”悻悻不已地说:“里面又没什么东西。”她笑笑:“我们这可是全国文保单位。”心想福建人也真是老实,换作别的地方肯定蛮横地说:“既然没什么东西你也别进去看了。”
        墓廊内、外竖历代碑刻7通。正中为伊斯兰历722年斋月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左侧有《郑和行香碑》。此外,尚有清康熙三年(1664)福建汀邵延等处总兵官陈有功、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府陈美,乾隆十六年(1751)夏必第,乾隆四十八年(1783)孝廉郭拔萃,嘉庆二十二年(1817)署福建全省提督军门、漳州总镇马建纪,同治十年(1871)钦命提督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执勇巴图鲁江长贵等重修圣墓碑。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37 编辑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收藏,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酝酿,比如这泉州城,泉州的好处是简单,没有北方那些古都的厚重,也就少了些许沧桑之气,只是简简单单保留着传统。我觉得也许是因为福建山多交通不便与世隔绝的原因,文革的摧残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这里,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传统文化事业的复兴,这里的各种文化呈现出了百花争芳的局面,整个泉州古城有“中国宗教博物馆”之称。当然也给我这样的宗教爱好者展示了的生动一课。
        从圣墓坐7路或者32路可以到关帝庙,已经离5点整不远,先往前走不多远去清净寺。具有开拓精神的波斯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在这里为他们的宗教信仰寻找心灵的归宿。
        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也就是回历400年,清净寺造起来了。几百年后的元朝又被一个伊朗商人重修。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从外面看上去,大门楼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建筑形式。大门朝南,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外、中、内三层都是用辉绿岩条石砌筑的。
        “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现在只剩下四围石墙。坛的屋盖明代倒塌,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旧埋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墙中有一凹入部分是当年礼拜大殿的讲经台位置,墙壁上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38 编辑

        清净寺往前走不多远,就是泉州府文庙。它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建筑形式的孔庙古建筑群,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它以其建筑规模宏大完整,造型优美独特,文化内涵丰厚而闻名遐迩。看到这段介绍的时候,我想宋朝的泉州不仅管辖着今天的厦门和莆田,而且还是东方第一大港,所以泉州文庙能成为全国最大也不足为奇了。
        门口有收费5元的牌子,但是听去过的同学说收钱不给门票,于是一看没人便大摇大摆地快速走进去,看门的保安一直盯着我看,我想他肯定是在恨没权利收我门票吧。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wú)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禽走兽、花卉草木等,精妙绝伦。
        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5: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40 编辑

        在府文庙坐3路、6路或者32路到天后路北段,下车后一直往前走,就渐渐看到越来越多穿着校服的手里拿着五花八门教辅书的中学生,成群结队的,有的步行,有的骑着摩托车出来买东西吃。一家沙县小吃点门口,十几个娃娃们手里拿着钱,等老板一个一个给他们算,孩子们素质真好,也不会趁人不备溜了。走了一段路才看到“泉州七中”的招牌。又问了几个小罗莉,才来到了天后宫门口。
        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初名“顺济庙”。明朝郑和奏请重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感念妈祖有助清兵攻取台湾,更庙名为“天后宫”。泉州天后宫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台湾和东南亚的许多妈祖庙都是从这里分灵的,有温陵(泉州古称)天后祖庙之称。
       泉州天后宫坐北朝南,占地1.8亩,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为照壁、山门、正殿、寝殿、梳妆楼等主体建筑,中轴两侧分布着东西阙(钟鼓楼)、东西廊、东西轩、凉亭、斋馆等建筑。其中寝殿、东廊和凉亭为明代建筑,正殿、石刻为清代物件,山门于1990年重修。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05: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42 编辑

        泉州对外宣传的照片基本清一色都是清源山下的西湖,公园处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泄洪,俗称“西北洋”。可惜冬天白天太短,时间都给了各处古迹。21路末班车也很少有人坐到这里。门口有个派出所,表面上看让夜游此处的情侣有几分安全感,实际出警速度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1996年为抗击洪涝灾害而建成的景点想必不是“天下西湖三十六”之一,冬夜连传说中的音乐喷泉也没有看见。

        波光粼粼,湖水拍打河堤的声音似乎在讲述古老的传说。夏天这里应该会热闹一点吧。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07: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43 编辑

        后悔前一天晚上没有隔闹钟,醒来的时候已经9点半,匆匆吃了早饭随便上了辆车去石狮。晋江虽说是福建第一县,但是规范比昆山义乌差几个档次。车开到一半,驾驶员大叫:“前面堵车了,我们准备绕道,后面几站不停了。”原地180度大转弯,突然有两个人站起来说:“那我们就在这里下。”随即是一个急刹车。
        这时候一个人操着国语问售票员:“我都和朋友说好了在**接我,现在你们要去哪?”售票员说:“直接去服装城了,你把手机给我,我来帮他讲。”总算是和谐到无人投诉的地步。不料到了终点站没多久,后面一班车也进来了,于是售票员埋怨驾驶员选的路不好。看看表,已经11点钟,这种阴天去宝塔山还要步行6公里,索性先拍公交。

发表于 2013-9-17 14: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年夏天去的厦门,很美好,海水很干净
发表于 2013-9-22 09: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的厦门一点都不好玩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8: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4-1-18 18:54 编辑

        为了建造生态公园,安海镇南部拆得片甲不留,行走在断砖残垣之中等于吃灰。眼看天色渐暗,我心急如焚,连忙一个电话打给刚去过安平桥的同学,按照他的描述,我艰难的从水心寺的侧门走出去,
        走过这扇小门,眼前的景象把我镇住了。
        见到你的那一刻,千言万语的埋怨烟消云散,任何的急躁浮华都一扫而空。安平桥静静地躺在那里,躺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经千年风雨巍然不动,一如中华民族持久坚韧的精神,淡定地看着从它身上走过的每一个炎黄子孙。
        绍兴十八年(1138年),安海财主黄护和僧人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缗,由僧人祖派主持,开始在安海和水头之间建桥。工程在当时来说可谓浩大艰巨。五里桥是梁式石桥,全桥由附近闽南出产的花岗岩石板筑成,每块石板重3吨,桥有疏水道362孔。桥墩利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成,有长方形、半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但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尚存331座。直到1142年才完成。安平桥古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称号。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8: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昏的时候桥上没什么人,不规则的石板,周遭凌乱的水生植物让这一片天地显得随意而又亲和。仿佛只要走在桥上,便再没有风浪之扰。蹲下去摸一摸千年石板,就是和南宋的工匠穿越历史对话。一千年以前做工程有没有层层转包?有没有偷工减料?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民族还会不会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坚守?往东面看去不远处便是台湾海峡,可惜由于环境污染不仅水体变脏,连视野也变小了。
        这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纹路仿佛是历史的年轮,贯穿在这一条时光隧道中,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古老而又动人的传说。若不是天色已晚,真想去泗洲亭坐坐。于是我也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安平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3 00: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