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家圐圙站,“圐圙”的读音同“窟略”,是蒙语草场的意思

"囧"之后又一雷词“圐圙”诞生圐圙 意思是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人 圐圙 kū lüè 内蒙古方言中一般读作 “kū lüàn”。 蒙古语音译词,又译为“库伦”。 其字型由“口”框住的“四方八面”可形象的表示其意为“城圈”即“围起来的草场”,通俗的说指“网围栏”。在内蒙古方言中指围住的土地,特指牧民为了保护草场不被他人的牲畜破坏而用铁丝网围住的一片草原,称为“草圐圙”。“圐圙”一词现多用作地名,如祁县东观镇南圐圙、展旦召大圐圙等。 河南方言中也有这个词。除了做“圆圈”、“范围”讲以外,还可以做动词,如将某东西圈起来可以说“把它圐圙住”。读“kuluan”。做名词时一般加儿化音,读“kuluaner”。如月晕,可以说“月亮四周有个圐圙儿”。 圐圙,因为字里“四方”和“八面”有会意功能,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被网友解释为“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圐圙读音为“哭略”,是蒙古语的汉语音译,也常音译为“库伦”,意思是用栅栏围起来的草场,现在多用于村镇名称,如内蒙古就有个地方叫樊家圐圙。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聂安福说,“圐”和“圙”,外围的“囗”象形,里面的“四方”和“八面”则会意。“圐圙”的走红是网络时代年轻人思维活跃和创意新奇的体现。“不过,这些生僻词的新解释在网络上流行开后,难免会影响到学生对正式文体的使用,恐怕还会混淆文字的使用标准。” 媒体二: 生僻字“圐圙”成网络流行语 圐圙,这两个本来在少数方言中指“栅栏围起来的草场”的生僻字,日前却因为字里“四方”和“八面”有会意功能,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被网友理解为“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意思。对此,有专家担忧网友对生僻字的“解构”一旦在网络流行,可能会影响汉字的规范使用,并对中小学生产生误导。 “别人要是在QQ中问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你就说来自‘圐圙’,意思是你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有网友这样解释QQ签名档中出现的“圐圙”,“尤其不愿意告诉对方自己是什么地方的人,说‘圐圙’就很有用。”随后,不少网友都以“圐圙”作为自己的网名。 记者查阅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到,圐圙读如“哭略”,是蒙古语的汉语音译,也常音译为“库伦”,意思是用栅栏围起来的草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聂安福告诉记者,“圐”和“圙”均为新造字。“圐圙”的走红是网络时代年轻人思维活跃和创意新奇的体现。“不过,这些生僻词的新解释在网络上流行开后,难免会影响到学生对正式文体的使用,恐怕还会混淆文字的使用标准。” 别人qq问你是哪里的,说 圐圙 圐圙 意思是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人
"圐圙"与成吉思汗的关系
学而习之 2009-09-20 22:30 阅读15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圐圙 kū lüè

该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天城乡樊家圐圙村。
内蒙古方言中一般读作 kū lüàn 或者 kūlüè 。又译为“库伦”,在今内蒙古通辽市有库伦县。它实际上是蒙古语音译词,意为用栅栏围起来的地方。
其字型由“口”框住的“四方八面”可形象的表示其意为“城圈”即“围起来的草场”,通俗的说指“网围栏”。在内蒙古方言中指围住的土地,最初指用来圈牛羊的栅栏。后特指牧民为了保护草场不被他人的牲畜破坏而用铁丝网围住的一片草原,称为“草圐圙”。“圐圙”一词现多用作地名,如祁县东观镇南圐圙、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展旦召大圐圙等。
河南方言中也有这个词。除了做“圆圈”、“范围”讲以外,还可以做动词,如将某东西圈起来可以说“把它圐圙住”。读“kuluan”。做名词时一般加儿化音,读“kuluaner”。如月晕,可以说“月亮四周有个圐圙儿”。
北方方言,即“环儿(huár)”之反切,意与“环”同,通常写作“胡拉儿(hú lar)”,作为前缀时作“胡拉(hú lā)”,如“胡拉圈儿(hú lā quār)”。这个词在北方方言区也经常出现。
从这两个字中看出来的历史:
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这是蒙元王朝在中原立国后留下来的。因为一个社会主流群体的语言成为常用词语是非常有可能的,这就是说为什么这两个字和成吉思汗有关了!在北方方言中这个词被反切为“胡拉儿”“胡阑儿”也是大量蒙古语进入汉语成为常用词语的表现。而且这个词在元曲中能找到踪迹,以作佐证!
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耍孩儿》中的一段曲词:
“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二、走西口的佐证。这两个字不是说是内蒙古方言吗?为什么山西祁县也用呢?这两地的距离可是相当的远了,这就跟走西口有关了。以山西人为主的走西口团队经由汾河谷地顺官道(即杀虎口)一路向北,西行到达绥远,包头,东行到达张家口,张北等地,自然会在蒙古牧区受语言的影响,返回家乡时就会把这个词语带回去。鄙人的家乡是晋西北的一个小县城,位于平行四边形120度角的位置,北面与内蒙古隔河相望,西边跨河即到陕西。在本地的方言中,该词也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经考证,该词来源一为:本地黄河渡口为晋北人走西口到包头,抵河套平原的捷径,由人口流动外来输入,另一个原因就是与蒙境相邻,由两地人民日常生活交往形成。
[ 本帖最后由 51802 于 2010-1-14 10:20 编辑 ] |